角膜混濁

角膜混濁

根據實驗研究證明,角膜混濁與其粘多糖和水的含量有關。 屍體眼瞼遮蓋部分的角膜,較未遮蓋的角膜易出現混濁。 另外,角膜混濁亦與角膜的PH值、離子含量和蛋白質的變化等有關。

概念

人死後,角膜透明度逐漸減低,混濁,呈灰白色,最後完全不能透視瞳孔的徵象,稱為角膜混濁(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

形成機制

過去認為角膜混濁是角膜局部乾燥現象之一。但是根據實驗:①有時眼瞼閉合的比眼瞼睜開者角膜混濁更快;②角膜在蒸溜水中混濁快,在血液或生理鹽水中混濁慢;③水中屍體,角膜並未發生乾燥,角膜仍出現混濁。根據實驗研究證明,角膜混濁與其粘多糖和水的含量有關。死後不久,粘多糖及水保持原量時,角膜清晰;隨後粘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增加,角膜開始混濁並亦隨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屍體眼瞼遮蓋部分的角膜,較未遮蓋的角膜易出現混濁。另外,角膜混濁亦與角膜的PH值、離子含量和蛋白質的變化等有關。角膜混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眼瞼有無閉合,周圍環境溫度和濕度。角膜周圍溫度越高,越容易發生混濁;滲透壓越低,越容易發生混濁;閉眼的角膜較開眼的混濁快。

形態改變

生前角膜透明,表面光滑無皺褶。混濁的角膜呈灰白色,明顯增厚。較未混濁的角膜厚2~3倍,表面有小皺褶。 光鏡下可見表面鱗狀上皮層厚薄不均,有的脫落。固有膜的最表層(即Bowman膜)結構模糊,固有層內膠原纖維腫脹,含有空泡,細胞成分減少。固有膜的最內層(即descement膜)腫脹,內皮細胞脫落。

法醫學意義

根據角膜混濁程度可推測死後經過時間。角膜混濁在一般情況下隨著死亡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加重。死後5~6小時角膜上可出現白色小點,以後斑點逐漸擴大;至6~12小時呈輕度混濁,可透視瞳孔;15~24小時混濁加重,角膜混濁呈雲霧狀,中度混濁,半透明,尚可透視瞳孔;至48小時或更長時間角膜高度混濁,不能透視瞳孔。在寒冷的環境中,屍體存放48小時角膜仍可清晰透明,但角膜如有凍結則變混濁。

預防

角膜混濁預防角膜混濁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9年2月18日的“視覺2020”宣言,動員全球為“2020年享有看見的權利”共同參與防盲治盲活動。在9月6日啟動儀式上,我國代表承諾為消滅一切可以避免的盲症而努力,成為第一個簽署“視覺2020”行動的國家,深受全國人民民眾歡迎和世界各國稱頌。
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應向全國各界普及防盲科學知識,同時提醒人們保護視覺前沿——角膜永遠透明。筆者在50年的防盲治盲實踐中統計,建國初,角膜混濁約占致盲成因的70%以上。通過開展民眾防盲活動,突擊防治沙眼,破除發熱兒童忌口造成維生素A缺乏的舊俗,揭露巫婆神漢“剪余肉”、“刮雲蒙”的騙術,使角膜血管翳、角膜葡萄腫、角膜斑翳、白斑得到控制。到上個世紀70年代,角膜混濁致盲率下降到第四位,白內障成為第一盲因。
當今的角膜混濁有七成來於外傷,未得到及時正確處理,引起各種角膜炎,化膿、潰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混濁,阻擋光線到達感光屏視網膜,呈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或致盲。筆者近10年門診統計角膜混濁病2783例,其成因有85%主訴:眯眼、擦傷等微小損害,忽視及早就醫,2~5天內明顯羞明流淚,眼瞼腫脹磨痛等時方想就醫。初診時角膜大面積化膿潰瘍,儘管採取最佳治療方案,也難避免角膜斑翳或角膜白斑之苦。此類小傷城鄉均較常見,貴在及時正確處理,防止用手揉造成損傷和感染,及時點眼藥水殺滅化膿菌,預防引起發炎。
近年兒童玩具槍、帶針頭廢注射器損傷角膜病例大增。輕者留下角膜白斑,重者以全眼內炎告終。應當加強管理教育,嚴防致傷。美容化妝濫用睫毛油等物品,引起角膜損傷留下混濁者逐年增加,認真防護可避免受害。
總之,能把愛眼意識建立起來,注意生產生活安全,時刻不忘自我防護,就能保障角膜清亮透明,真正享有看見的權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