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獨

見獨

“見獨”,即見到絕對的“道”,實際上,就是在想像中,在直覺的把握中,達到與“道”融為一體,與“天地精神往來”。

見獨來源

莊子在《大宗師》里曾借一得道之士女偊之口簡潔地敘述了“聞道乃一過程”的思想。女偊在談到自己的聞道過程時曾對人說:“三日後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把他的這些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持守三天而後能遺忘事故(即“外天下”);已經遺忘事故了,我再持守,七天以後不被物役(即“外物”);心靈已經不被物役了,我又持守著,九天以後就能無慮於生死(即“外生”);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心境就能夠清明洞徹(即“朝徹”);心境清明洞徹,而後就能體悟道絕對無待的哲學本體即“道”了(即“見獨”)。誠然,不“外天下”和“外物”,做到超凡脫俗,“物物而不物於物”,就斷然不可能做到“外生”,但是,非“外生”,便同樣斷然不可能悟見哲學本體,獲得哲學知識。這就把死亡的哲學領悟功能清楚地表達出來了。

見獨與《五行》

“見獨”頗類似於現象學中的先驗還原,即捨棄對世界的自然態度和固有看法,而回到純粹的先驗意識,見獨即發現內在、先驗的心理狀態。這裡的“獨”與《五行》一樣,都是在“舍體”的意義上使用的。所以莊子的“見獨”與儒家的慎獨雖然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內心的精神狀態而言,則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顯然是建立在他們對“獨”的共同理解之上。獨也可以做動詞,作“內”講。《五行》傳文解釋“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無與終”(第9章)一句時說:“有與始者,言與其體始;無與終者,言舍其體而獨其心也。”這裡的獨即作“內”講,“獨其心”即內其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