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登蓬萊閣看桂

《西江月·登蓬萊閣看桂》是宋代詞人吳文英的作品。此詞從賞桂入手,聽風而愁花落,作者由季節、夕陽、山色、月亮想到自己之年屆暮日,表達了孤寂無倚的悲嘆。

作品原文

西江月·登蓬萊閣看桂
清夢重遊天上,古香吹下雲頭。簫聲三十六宮愁。高處花驚風驟。
客路羈情不斷,闌乾晚色先收。千山濃綠未成秋。誰見月中人瘦。

注釋譯文

⑴羈情:旅居的情懷。羈:寄居外地的。
⑵先:一本作“初”。

創作背景

詞題中的“蓬萊閣”,在今浙江紹興。此詞當作於吳濳帥越之時,即公元1249年(淳祐九年)吳文英入吳濳幕之時。

作品鑑賞

《西江月》,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取名自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詩句。清季敦煌發現唐琵琶譜,猶存此調,但虛譜無詞。調見《尊前集》,又名《江月令》、《步虛詞》、《壺天曉》、《白苹香》、《玉爐三澗雪》。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沈義父樂府指迷》:“《西江月》起頭押平聲韻,第二、第四句就平聲切去,押仄聲韻。如平聲押‘東’字,仄聲須押‘董’字、‘凍’字方可。”此首《西江月》詞為定格。 
“清夢”兩句,寫重遊賞桂。此言詞人重遊紹興臥龍山的蓬萊閣並觀賞閣四周的桂花飄香的勝景。到了這兒真如夢遊到了廣寒宮一般,只感到桂花香不斷從樹梢高處涌了過來。“簫聲”兩句,承上,聽風致幻。此言詞人耳聞嗚咽風聲,就形成一種幻想:這恐怕是處在重重深宮中的廣寒仙子吹出來的淒切的簫聲吧。它似乎在哀嘆高處風急桂花易落,花香難永的結局。“三十六”,喻多,故“三十六宮”應理解為重重深宮。“高處”,既指蓬萊閣前桂樹,也可指廣寒宮前“高處不勝寒”的月中桂。上片賞桂花,興感嘆。 
“客路”一句,為下片的總述。此言自己如今生活困頓,至老仍奔波在他鄉,羈旅行役,可不一嘆!“闌乾”三句,是觸景生情的悲嘆。此處是說:欄乾外面夕陽西墜,這景色雖美,然而已是至暮,所以我能不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悲嘆!再看看閣四周的山色雖然仍是濃綠可愛,但天氣卻即將由秋入冬,更使人起老之將至的悲嘆。又從眼前的桂子想到嫦娥孤守月宮,定會因思凡而消瘦不堪,但她的消瘦身影,究竟又有誰見到過?那么她心中的哀思更是無人能知。然而旁觀者(詞人)卻代為構想,了解得清清楚楚,不能不再興悲嘆。下片重在引外物而興悲嘆。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12—約1272),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一生未第,游幕終身。紹定(宋理宗年號,1228—1233)中入蘇州倉幕。曾任吳濳浙東安撫使幕僚,復為榮王府門客。出入賈似道、史宅之(史彌遠之子)之門。知音律,能自度曲。詞名極重,以綿麗為尚,思深語麗,多從李賀詩中來。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