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明宮遺址

西安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自強東路以北,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自強東路以北,玄武路以南範圍內,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迄今已取得豐碩成果,在全面勘探的基礎上,重點發掘了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遺址和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遺址。大明宮遺址保存比較完整,埋藏豐富,是唐代建築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室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宮內曾發生過多次歷史重大事件。貞觀八年(634年)初建,是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病死,營造工程停止。龍朔二年(662年)再建而成,高宗遂即遷進居住,以後的唐朝皇帝大多在這裡朝寢,為唐王朝200餘年間的統治中心。大明宮一度也是黃巢農民起義軍的政權所在,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農民軍進入長安,黃巢登上大明宮含元殿,在丹鳳門城樓宣布國號為“大齊”。
大明宮規模宏大,建制嚴謹,平面布局呈南北長方形,南宮城就是京城北郭城東邊的一段,另筑北、東、西三面宮城,宮區占地約3.5平方公里,宮城總長8724米,史載宮內殿堂約有五十餘座。唐末,大明宮多次遭戰亂破壞,光啟二年(886年)毀廢,至光化元年(898年)又再度修復,天祐遷都(904年)時最後廢毀,淪為廢墟。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誌建築,建成於龍朔三年(663年),毀於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存在了220餘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現建有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宮廷宴會、樂舞表演以及會見賓客的場所,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在此會見並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遺址保存完整,現已實施遺址保護復原工程。
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已向公眾開放參觀。最新動態

今年10月1日,大明宮遺址公園將對外開放,而周邊遺址區的改造,仍舊會繼續進行。2008年8月,西安大明宮遺址區保護展示項目入選“城市最佳實踐區參展案例”,成為上海世博會唯一的大遺址保護案例。昔日的唐代行宮,已是西安的城中村、棚戶區聚集地,要讓它重生為一座人文生態實踐區,從沒落重返輝煌,這中間有多遠的距離?

大遺址上的城市

盛唐的遺蹟天然地存在於一片市井小巷或倉庫廠房之間就在3年前,俯瞰西安市的全貌,還不能清晰地將大明宮遺址從城市中劃分出來。更準確地說,在老西安人的眼裡,遺址區等同於城中村、棚戶區,它的代名詞就是“髒亂差”。“50年代建起的平房,頂棚補丁一大片,不知補了多少次還在漏雨,狹窄的巷子勉強能過一輛三輪車。冬天裡方便要去公廁,冷風嗖嗖的。夏天光著膀子排隊接自來水。”在遺址區生活了20多年的李春華還記得昔日生活的不便。那時,盛唐的遺蹟天然地存在於一片市井小巷或倉庫廠房之間,不與城隔離開來,混亂殘破的外觀下,只有被圈起的土台殘跡,隱秘地顯示著昔日大明宮作為在唐王朝行政中心的功用。高本憲把這種狀況稱之為“城市裡的大遺址”———遺址之上已形成新的城市居住區,居住區域內即是遺址的範圍。這位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改造區文物局總工程師,講述了其形成的歷史原因。唐末,大明宮毀為廢墟,古文明的魂魄被深埋於地下,只留下部分遺址遺蹟。清朝以後,大明宮地區一直人煙稀少,北梢門外,荒野一片,常有狐狼出沒。近現代時期,廢墟之上,新的聚居地形成。而西安城市化的進程越過了這片土地,遺址周邊高樓林立,遺址上卻布滿了城中村和棚戶區。再加上數十年中經歷了兩次大的房屋自改自建,此處街道狹窄,房屋擁擠。讓高本憲頭痛的是,居住環境的複雜,加上居民私拉亂建,使得遺址區內的遺址保護工作難以開展。“經常要與相關部門一起去拆除村民私搭亂建的棚戶,給他們講遺址保護的道理。”高本憲說。

1400億用於遺址保護

遺址保護區將成為西安最具城市魅力的城市新區變化發生在2007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決定進行大明宮遺址保護及周邊環境改造工程(共19.16平方公里),計畫5年完成,總投資1400億元。其中,要用3年時間投入120億元打造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即唐大明宮所在範圍,3.5平方公里),復原唐時大明宮部分景觀。今年10月1日,這個遺址公園將對外開放,大明宮的命運也將隨之發生改變,而遺址周邊地區也將換新顏。即便是面對拆遷、資金、文保等種種難題,大明宮遺址改造區辦公室策劃推廣局副局長葛超依舊認為,為了保護遺址區,同時解決遺址上160萬平米的棚戶區、17個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問題,改變勢在必行。 西安市政府關於未來的規劃是:大明宮遺址保護區將成為西安市最具城市魅力、最適合人居的城市新區。同時,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遺址區改造了,公園建起,周邊的土地、城市資產將大幅升值,僅其升值部分就足以盤活總投資,甚至可以反哺遺址公園的修建和改造工程的實施。”葛超說。用遺址保護來帶動城市改造,以城市改造推動遺址保護,建設西安市最佳人文生態實踐區。這似乎是西安市官員津津樂道的遺址保護的新模式。“我現在最關心的是,遺址公園帶來的好處老百姓能不能分享?”計程車司機王偉說,面對政府的宏大敘事,他更希望有些實際的改變。

10萬人的大拆遷160萬平方米棚戶區和17個城中村將得到改造

楊立志約走了15分鐘,才步行到離家最近的超市。而半年前,他下樓買菜,只需5分鐘就可到達附近城中村的菜市場。“價格低得多。”在這個遺址區一棟家屬樓64歲的看門人看來,省錢是王道。那個讓他懷念的菜市場,因大明宮遺址改造工程的實施,與城中村、棚戶區一起消失了。“想不著遺址公園建好了會帶來啥。”對於他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是鋪天蓋地的拆與建。李春華曾經在遺址區做點小買賣,老伴在附近的工廠做工。她已拿到了一筆安置過渡款,並選擇了房屋安置的形式。她將在不久後入住大明宮遺址區的拆遷安置項目“泰和居”,水電設施齊全,這裡承擔著遺址區內6000多戶約1.2萬人的安置。另有一個已動工的安置項目是“八府莊園”,承擔八府莊村900多戶家庭,以及遺址區內棚戶區、含元殿村等居民聚居點的拆遷安置。大明宮19.16平方公里遺址區穿過的,是未央、蓮湖、新城三區。與李春華命運相仿的還有160萬平方米棚戶區和17個城中村中的10萬居民,他們共同的生活問題將在此次改造中得到解決。在大明宮遺址改造區辦公室的周冰看來,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把遺址區的居民遷移安置在現代化的文明社區,幫他們改善了生活環境,同時,實現了保護遺址才能對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的目標。”

文保與商業的十字路口

“以前是圍起來,現在是踩上去,怎么保護遺址?”遺址區改造的目的之一是保護遺址,讓高本憲擔憂的是,對於遺址保護來說,遺址公園如何建設以及運營將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挑戰。迄今為止,大明宮遺址公園仍處於建設中,這些正在進行的夯土、打路基等施工都可能會對遺蹟保護造成干擾。而一旦公園向公眾開放,人流量增多,遺蹟保護與考古又會面臨新困境。“以前是圍起來,現在是踩上去,怎么保護?”楊立志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大明宮遺址公園也並非是所有遺址都免費對外開放。“為了控制人流量,保護遺址,約1/3的景觀將收取門票。”葛超說。西安市政府官員及部分文保專家中似乎流行著一種新思維:如果保護方式過於保密、神秘、專家化而非平民化,離老百姓生活過遠或徹底與百姓隔絕開來,反倒是一種消極的防禦式保護。“但對於大遺址到底應該怎樣保護,並沒有成型的理論,我們還處於摸索階段。但是考古遺址公園的定位要清晰,保護要到位,因為遺址是不可再生的。”高本憲說。而市民孫博揚更擔憂的是,政府改造大明宮遺址區的行為可能是“借文化之名炒地皮”,他擔心這種行為只會使西安房價日益遠離普通市民的承受範圍。資料顯示,大明宮遺址區改造時該地區房價3500元/平米;保護項目開始後,房價已達4000-5200元/平米。拋開這些疑問,關於大明宮遺址改造項目的共識是,除了秦始皇兵馬俑,西安這個旅遊城市從此可能會再多一張向外推介的名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