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於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1991年出土於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現藏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介紹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西夏。出土經書共九冊,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框線;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寬1.2厘米,無象鼻、魚尾。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型繁複、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四種經文,白麻紙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裝,封皮貼有書籤,首頁載有“集經”、“藏譯”、“番譯”者的名字。共有9冊,達10萬字,是一部保存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經。該經書的內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有錯排、漏排、數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徵,因此這部1991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經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具有重大價值。這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現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現藏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價值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1991年於寧夏出土的西夏文佛經《吉樣遍至口合本續》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從元代提早到宋代,提前了一個多世紀,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藝具有重大價值,對考古學、西夏學、佛學、藏學、圖書史、文獻學、文化史等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簡稱《本續》),是1991年在寧夏賀蘭山拜寺溝方塔廢墟中發現的西夏文獻之一,是譯自藏文的藏傳佛教密宗經典。白麻紙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裝,封皮貼有書籤,首頁載有“集經”、“藏譯”、“番譯”者的名字。共有9冊,每冊正文最少的17頁,最多的37頁,全部為西夏文,總字數達10萬字,是一部保存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經。

從經名的不同,知此經包括四部分內容:

一是《本續》本身,存卷三、卷四、卷五,計三冊;

二是《要文》,全稱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之要文》一卷,計一冊;

三是《廣義文》,全稱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之廣義文下半》,計一冊;

四是《解補》,全稱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之解生喜解補第×》,存完本第一、第五,殘本第二、第三,計四冊。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框線;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寬1.2厘米,無象鼻、魚尾。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型繁複、周正、秀美。

經考證,《本續》刊印於12世紀下半葉西夏仁宗時期(1140—1193),相當於南宋高宗至孝宗時期。

1996年11月6日,據文化部組織鑑定委員會鑑定,1991年於寧夏出土的西夏文佛經《吉樣遍至口合本續》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從元代提早到宋代,提前了一個多世紀,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藝具有重大價值,對考古學、西夏學、佛學、藏學、圖書史、文獻學、文化史等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在2002年召開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諮詢委員會會議上通過了評審,自治區檔案局館向國家申報的聯合國教科文機構組織實施的“世界記憶工程”的組成部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項目“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被列入第一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名錄。此文獻現藏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是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之一。

發現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20世紀90年代的某一天,一個天天到賀蘭山拜寺溝放羊的羊倌突然發現每天矗立在這裡的那座珍貴的西夏古塔不見了,熟悉的塔變成了一堆廢墟,他立即向當地的公安機關報了案。後來調查得知塔是被一群不法分子用炸藥炸毀的,塔所在的賀蘭山拜寺溝,山路崎嶇,交通十分不便,一直人跡罕至。

被炸毀的塔是建於西夏惠宗大安二年(1075年)的拜寺溝方塔,坐落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溝內。方塔是一座密檐式實心磚塔,由11個逐漸縮小的正方形塔層組成塔體,塔頂殘毀,底座見方6.2米,通高約30米。

寧夏考古界的專家們對廢墟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清理,到了1991年才使得包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在內的這批被歷史的塵埃掩蓋了近千年的西夏文物得以重見天日。所幸的是,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物由於是存放在“天宮”之中(註:“天宮”是指塔頂的塔心室),也就沒有因爆炸受到損傷。而且方塔位於寧夏賀蘭山的拜寺溝內,那裡氣候乾燥,十分有利於紙質的保護,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沒有被爆炸損壞。

與《本續》同時出土而有紀年的文物,最晚的是仁宗乾佑十一年(1180年)漢文發願文;未見有西夏之後的文物。從文物的共存關係推斷,《本續》當為十二世紀下半葉的印本。

印刷技術考證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經過寧夏考古研究所牛達生研究員等人長達8年之久的研究考證,專家們證實《吉祥遍至口合本續》是木活字印刷版本。

《本續》有很多活字版印本的特點。有的反映在墨色上,如墨色濃淡不勻,紙背透墨深淺有差;有的反映在字形上,如字形大小不一,筆畫有粗有細,字型風格也有差異。《本續》的活字特點,在版式上反映得最為集中,最為豐富。

1.版框欄線,多不銜接

版式欄線上看,版框欄線四角不銜接,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也不銜接,都留下大小不等的缺口。欄線四角不銜接,為活字本常見的特點之一,但頁頁都是如此,則為其他活字本所少見。還有:有的上下欄線從版心處斷開,成為左右兩段;有的上下欄線超越左右欄線,向版框外長出一段。這兩種現象,似為其他活字本所未見。

2.版面設計,隨意改變

個別頁面版心行線漏排,如《本續》卷四第5頁,既無版心,當然也無經名簡稱和頁碼數字。又如《本續》卷五最後一頁,為了節省一頁紙,將所剩兩行擠上,省去版心不說,還打破每半頁10行的規格,多加了一行,成為11行,使版面顯得格外擁擠。有的經卷,打破版面設計格式,將左側欄線移在經頁中間文字之後,如《要文》最後一頁;有的乾脆省去左側欄線,使頁面後半成為空白,如《廣義文》、《解補》第一、第二、第五諸卷的最後一頁。這種隨意省去和移動欄線,隨意加行的現象,在已知的其他活字版印本中未見過,在雕版印本中當然更不會有。只有活字印刷才可能這樣做,這是《本續》所特有的現象。

3.頁碼、經名用字混亂

頁碼用字,有的是漢字,有的是夏字;有的是陽文,有的是陰文;有的字號大,有的字號小;還有的兩位數碼,或是陰陽合用,或是漢夏合文;用此用彼,全無定規,隨意性很大。經名簡稱用字,如《本續》卷五,有的是"續五",有的是"五",都是西夏文的,個別頁還有用漢字的。經名簡稱和頁碼數字,錯排、漏排也比較嚴重,有十幾處之多,最典型的如《本續》卷五第33頁,竟將頁碼"廿七",誤排在經名處,而且字還是倒置的。這種頁碼用字無定規,經名用混亂的現象,未見出現在其他活字本中,當然更不會出現在雕版印本中。似乎也是《本續》所特有的。

4.倒字較多,還有錯字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倒字、臥字在活字本中並不多見,不是每部活字本所必有的。然而,如果出現一個,則必作為活字最主要的依據。如曾被認為是宋活字而實為明活字的《毛詩·唐風·山有樞》篇內,"自"字橫排,成為臥字;明版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卷四第4頁"??"字倒置,成為倒字。這臥字、倒字成為定其為活字本的硬體。而《本續》的倒字,已發現的竟有八處九字,分布在《本續》卷五、《要文》、《廣義文》和《解補》第一諸卷中,其中"二"字3個,"四'字3個,"廾"字2個,"七"字1個。我們注意到,西夏文中沒有倒字,這是因其筆畫繁複,排字時不易看錯;而漢文"二"、"四"、"廾"等字,倒正形近,稍不經心,便會排錯。還有,《解補》第五頁碼"十七"中的"七"字,第二筆豎折,竟向左邊折去,這只能是刻活字的刻工誤刻之故。

5.隔行竹片印痕

是定《本續》為木活字版印本的主要依據
所謂隔行"竹片"印痕,是指字行間長短不一,墨色深淺有差的線條。這種線條在三卷《本續》中較為突出,半數頁面上都有,卷四共37頁,有這種線條的竟達26頁。《本續》三卷半數內容為七字一句的韻文,韻文上下留有數字空白區,線條多出現在空白處,而擠得滿滿的字行間則極少。這是木活字特有的隔行"竹片"印痕。

在宋代,只有泥活字和木活字,金屬活字尚無印刷品遺存。所以說它"特有",僅是指與泥活字相較而言。《夢溪筆談》所載畢升泥活字排版技藝,是在"鐵范(是按版面大小製成的鐵質版框,用以排字。)上密布字印,滿一范為一板。"無隔行之工序,當然不會有隔行之物在印刷時留下印痕。與畢升的泥活字排版技藝不同,王禎木活字的排版技藝,則有"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的工序。《本續》頁面上的這些線條,就是隔行"竹片"處理不當,稍有突起留下的痕跡。這種現象,在近代的鉛字印刷中亦可看到,如果隔行的鉛條夾不好,也會在字行間留下印痕。這是定《本續》為木活字版印本最主要的依據。

有的明清活字本界格行線時有時無,很不清晰,字行間也會出現類似線條。但這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線條:一是界格行線印刷不清,一是並無界格行線,只是隔行竹片處理不當留下的印痕,二者不應混為一談。何以證明它不是界格行線,而是竹片印痕?前面談到,這種線條在韻文上下空白處較為突出,而文字密布的字行間極少。這是因為面積較大的空白處,無突起的字相隔,紙面更容易接觸到處理不好的隔行之物而留下印痕。但是,也並不是所有面積較大的空白處都有這種印痕的。這說明如果排版得當,隔行之物不會翹起,是不會留下印痕的。反過來說,如果是界格行線的話,這種線條在面積較大的空白處只會印得更為清晰,而不會毫無痕跡。

再者,與木活字相比,泥活字筆劃稍顯鈍拙,略呈板滯,邊緣不夠整齊,有斷筆、缺筆現象。《本續》筆畫流暢,筆鋒犀利,印刷質量較好,當屬木活字之列。

《本續》在版式上還有些其他印本所無的特有的現象:如為了省工,將兩個筆畫簡單的字刻在一個字丁上,形成上下兩字連筆甚或相交。又如因為填補空白的空丁長短不一,造成橫列文字上下參差,不能成行。這些現象,與上述頁碼用字無定規,書名簡稱用字混亂,版式隨意改變等,都是早期活字不夠成熟、不夠規範的反映。對研究早期活字版印本,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特徵都是在雕版印本上不可能出現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