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衣

褐衣

褐衣,即粗布衣。最早用葛、獸毛,後通常指大麻、獸毛織就的粗布製成的衣物,古時貧賤的人或地位卑賤的人穿著。

簡介

褐(hè)衣:1、粗布衣。最早用葛、獸毛,後通常指大麻、獸毛織就的粗布製成的衣物,
古時貧賤的人或地位卑賤的人穿著。
2、代指貧賤的人或卑賤的人。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邯鄲 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厭。”
《後漢書·王望傳》:“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稟﹞糧,為作褐衣。”
李賢 註:“ 許慎 注《淮南子》曰:‘ 楚 人謂袍為短褐。’”
白居易 《東墟晚歇》詩:“褐衣半故白髮新,人逢知我是何人?”
3、與襦衣同為貧賤庶人所服者為褐衣。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髡鉗季布,衣褐衣,之魯朱家所賣之。”
孔融 《薦禰衡表》:“乞令 衡 以褐衣召見,必無可觀採,臣等受面欺之罪!”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彼聖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捱至黃昏,使伍員解其素服,與皇甫訥穿之。另將緊身褐衣,與員穿著,扮作仆者。”介紹襦衣長不過膝,褐衣之制亦然。《急就篇》顏注:褐……或曰粗衣也;《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三引作短衣,《墨子》曰“人不可衣短褐”,皆以褐為短粗布衣。而不知短褐乃裋褐之誤,裋褐字,音異義同,裋褐合言,或裋褐分言,旨義無殊,裋為長衣而非短衣。程氏《演繁露》且謂:“褐者,裾垂至地。”如今之道服,實則依前所述。襦有短襦,亦有長襦,褐之制既同襦。庶人非貴族可比,為便於勞動操作,自以窄短為宜,寬頻長衣之朝服非所適用也。再庶人限於財力,襦褐質料,大都為麻布,前所謂布襦粗衣是也。《詩經·幽風》:“無衣無褐。”鄭注云:“褐,毛布也。”大誤。按褐,乃粗衣或布襦,不黃不皂,非毛布也。孟子曰:“若刺褐夫。”以褐夫對萬乘,顯然為賤者之服。鄭氏誤以褐為曷①,遂雲:褐,毛布也。不知褐字從衣,曷②字從毛,用乃今之婁曷③,價貴於蘭麻織成之布多矣,豈庶人所能服乎。況毛織品系西北胡人原產衣料,傳人中國最早在春秋戰國,比《詩經·幽風》之作在其後,而謂庶人褐衣,即為毛布,實不通之論也。(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注①②:原字是曷加毛,既左曷右毛。③:原字是婁加毛和曷加毛。

褐衣不完

【發音】 hè yī bù wán
【釋義】 褐:粗布衣服。連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谷,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生活清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