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益腸丸

補脾益腸丸

補脾益腸丸,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用於脾虛泄瀉症,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腸鳴等症。

基本信息

藥品名稱

補脾益腸丸補脾益腸丸

商品名稱:補脾益腸丸

拼音全碼:BuPiYiChangWan

主要成份

外層:黃芪、黨參(米炒)、砂仁、白芍、當歸(土炒)、白朮(土炒)、肉桂;內層:延胡索(制)、荔枝核、乾薑(炮)、甘草(炙)、防風、木香、補骨脂(鹽制)、赤石脂(煅)。輔料為:聚丙烯酸樹脂II、煉蜜、甘草灰、滑石粉、蓖麻油、乙醇、澱粉、藥用炭、蟲白蠟、單糖漿。

性狀

本品為黑色的包衣水蜜丸;斷面可見兩層,外層為棕褐色至黑褐色,內層為黃棕色至紅棕色;氣香,味甘辛、微苦。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用於脾虛泄瀉症,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腸鳴等症。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3次;兒童酌減;重症加量或遵醫囑。30天為一療程,一般連服2~3個療程。

藥品檢驗

溶散時限:取本品6丸,用直徑為2.0mm的篩網,照崩解時限檢查法片劑腸溶衣片項下的方法(附錄ⅫA)不加擋板進行檢查,先在鹽酸溶液(9→1000)中檢查2小時,外層藥物應脫落溶散,如有藥物粘附在內層丸上,應鬆散膨脹,內層丸均不得有裂縫、崩解的現象;繼將吊籃取出,用少量水洗滌後,每管各加擋板一塊,再按上述方法在磷酸緩衝液(pH6.8)中進行檢查,1小時內應全部崩解並通過篩網。如有1丸不能完全溶散,應另取6丸複試,均應符合規定。如有小部分顆粒狀物未通過篩網,但已軟化無硬芯者,可作符合規定論。其他: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

藥品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纖維成束或散離,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兩端常斷裂成帚狀或較平截。草酸鈣簇晶直徑18-32μm,存在於薄壁細胞中,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壁稍彎曲,有的連珠狀增厚,紋孔細密。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2)取本品約3g,搗碎置坩堝中緩緩熾灼至完全炭化,放冷至室溫,加硫酸2ml使濕潤,加熱至硫酸蒸氣除盡後,置600℃熾灼使完全灰化,放冷,殘渣加水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氨試液數滴,即生成白色膠狀沉澱,再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滴,沉澱顯櫻紅色。

(3)取本品外層丸部分5g,加乙醚10ml,浸漬1小時,濾過,濾液揮乾,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藥材0.3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4)取本品內層丸部分約5g,研細,加石油醚(60-90℃)10ml,浸漬1小時,濾過,濾液備用,濾液揮乾,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木香對照藥材、補骨脂對照藥材各0.5g,分別同法操作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苯-丙酮(16: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乙醇溶液,加熱使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分別在與木香對照藥材和補骨脂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臨床套用

本品具溫腎暖脾,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固瀉,生肌止血的功效,達到胃腸兩調的目的。臨床用於治療各種慢性腸炎,如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口服3次/d,6g/次。胃腸濕熱,感冒發熱者禁用。

注意事項

1.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

2.泄瀉次數多,為水樣便。服藥一日症狀未見改善者應速到醫院診治。

3.泄瀉時腹部熱脹痛者忌服,胃腸實熱,感冒發熱者慎用。

4.有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膿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瀉後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5.一般症狀在三日內未見改善,或水瀉一日五次以上而服藥一日症狀未見改善,或伴有腹痛、發熱、嘔吐等症狀者,應及時向醫師諮詢診治。

6.除非在醫師指導下,否則不得超過推薦劑量使用。

7.過敏體質者慎用。

8.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執行標準

《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

脾胃疾病用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