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頭絛蟲病

裂頭絛蟲病(diphyllobothriasis)是由闊節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寄生人體腸道所致的疾病。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人體感染都是由於誤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裂頭蚴的魚所致。喜吃生魚及片,或用少量鹽醃、煙燻的魚肉或魚卵、果汁浸魚以及在烹製魚過程中嘗味等都極易感染。
闊節裂頭絛蟲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亞寒帶和溫帶地區,以俄羅斯病人最多。中國僅在黑龍江台灣省有數例報導。

病因

成蟲外形和結構均與曼氏迭宮絛蟲相似但蟲體較大,可長達10m,最寬處20mm,具有3000~4000個節片。頭節的背、腹側各有一條較窄而深凹的吸槽,雄生殖孔和陰道外口共同開口於節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蟲卵近卵圓形,長55~76µm寬41~56µm,呈淺灰褐色,卵殼較厚,一端有明顯的卵蓋,另一端有一小棘;蟲卵排出時,卵內胚胎已開始發育(圖1)。

闊節裂頭絛蟲的生活史也與曼氏迭宮絛蟲大致相同不同點在於其第二中間宿主是魚類,人是主要的終宿主。成蟲寄生在人、犬、貓、狐、豬等食肉動物的小腸內。

發病機制

裂頭絛蟲病裂頭絛蟲病

人體內寄生的裂頭蚴一條者為多,也有2~3條甚至多達十餘條。病變部位視感染途徑而不同,其基本病理變化為蟲體的分泌物與排泄物或蟲體死亡後引起嗜酸性肉芽腫及囊腔形成。囊腔內有盤曲的蟲體及白色豆腐渣樣滲出物,後者由凝固性壞死組織、纖維蛋白和少許紅細胞組成,其中可見菱形、大小不一的夏科-雷登結晶。囊壁由肉芽組織組成,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間有上皮樣細胞與異物巨細胞。囊壁最外層為纖維組織。
人是曼氏頭蚴的中間縮主,偶爾成為終縮主。裂頭蚴在體內仍保持幼蟲狀態,具移行特性幼蟲進入腸道後附著在腸黏膜其頭部向黏膜下層伸入,直至穿透腸壁,進入腹腔,向上可透過膈肌進入胸腔;向下穿透腹壁在皮下組織、肌肉之間移行產生炎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最後形成嗜酸性肉芽腫。有時幼蟲沿頸動脈上行,經破裂孔進入顱內,引起腦裂頭蚴病。

臨床表現

多數感染者並無明顯症狀,或有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腹瀉或便秘以及飢餓感、嗜食鹽等輕微症狀有時蟲體扭結成團,導致腸道、道口阻塞甚至出現腸穿孔等。約有2%的闊節裂頭絛蟲病人並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併發症:
並發膽道梗阻和腸穿孔。

診斷

糞便中檢出蟲卵可以確診。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囊蟲病並殖吸蟲病(斯氏肺吸蟲病)相鑑別,眼裂頭蚴病,尤其球後感染致凸眼者應與視網膜細胞瘤相鑑別。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
2.活組織檢查 皮下包塊和眼瞼結節活檢可找到蟲體病理檢查顯示嗜酸性肉芽腫,病變中心為蟲體橫切面。

治療

驅蟲治療與絛蟲病相同,吡喹酮25mg/kg頓服。貧血者用維生素B12及鐵劑。

預後預防

預後:
以眼和腦裂頭蚴病為最嚴重,危害最大。

預防:
主要是宣傳教育改變不衛生的食魚習慣,不吃生魚或未熟的魚。加強對犬、等動物的管理避免糞便污染河湖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