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獅洞

袋獅洞

袋獅洞,真名納拉克特岩洞,位於澳大利亞東南角,瀕臨塔斯馬尼亞,因為肚大口小,酷似漏斗,而成為許多粗心大意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墳墓。

介紹

山洞凹凸,下滑。

凹凸圖片 凹凸圖片

袋獅洞,真名納拉克特岩洞,位於澳大利亞東南角,瀕臨塔斯馬尼亞,因為肚大口小,酷似漏斗,而成為許多粗心大意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墳墓。古生物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大量原始化石,在這個洞穴里,人們發現了袋獅最完整的骨架化石。山洞凹凸,下滑 。

發現過程

2002年,來自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的一支科考隊踏上征程,研究在本國可怕沙漠荒地——納拉伯平原一些洞穴內發現的大型動物屍骨。在數十隻已滅絕的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生活在50萬年前)的屍骨中,科考隊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袋獅骨架。

袋獅化石 袋獅化石

探索位於澳大利亞沙漠的洞穴時,你必須時時防範可能突然出現的可怕捕食者袋獅。如果對“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進行評比,遭遇袋獅注定會躋身榜單之列並獲得較高排名。

袋獅基本情況

咬傷力極大

袋獅骨化石 袋獅骨化石

在弱肉強食的生物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兇猛,哺乳動物家族尤其如此。在人們認為的最殘忍的動物中,既有“百獸之王”老虎,也有殘暴成性的非洲獅,速度超群的美洲豹,還有“陰謀家”蒙古狼。甚至連很多犬類動物都兇狠無比。但是,它們都算不上哺乳動物家族中最兇猛的角色。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下口最狠、咬勁兒最大的是澳大利亞的有袋食肉動物———袋獅。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當地有袋動物的分析,並有了重大發現。這次研究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泛,既有現存的有袋動物,也有遠古動物的化石,科學家想搞清楚的是,這些有袋食肉動物咬傷力究竟有多大。

殺傷力大

澳洲大陸的環境與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環境相似,這些地方都曾是劍齒貓科動物的天堂。研究人員對39種現存和已滅絕動物的頭骨進行了分析,並計算出了它們各自犬齒咬下去產生的力量係數,以此來推測食肉哺乳動物的犬牙所能產生的咬傷力。

澳大利亞袋獅洞 澳大利亞袋獅洞

研究人員將每種動物的咬傷力與動物的身體體積進行對照,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哺乳動物中,最兇猛的動物不是人們一直認為的獅子、老虎或狼,塔斯馬尼亞州的食肉有袋動物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具殺傷力的動物

除此之外,在研究了已經滅絕的食肉動物化石後,研究人員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們指出,袋獅的咬勁兒最大,只不過這種200多磅重的龐然大物最後一次出現在澳洲已經是3萬年前的事了。

但研究小組補充說,雖然澳洲食肉動物中的霸主已經滅絕,人們只能憑藉科學的計算來推測它們的兇猛程度,但袋獅的一些近親並未滅絕,人們從這些動物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袋獅的影子。

體型

袋獅頭骨 袋獅頭骨

4月,科學家在科學雜誌《皇家學會報告》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古生物學者兼哺乳動物專家史蒂芬·伍洛伊領導了此項研究。他說:“塔斯馬尼亞這種兇殘野獸的食肉能力經常被低估,一頭6公斤(13磅)重的袋獅可以咬死一隻30公斤(66磅)重的袋熊!”

該項研究同時表明,這些生活在大約3萬年前澳洲的食肉有袋動物的咬傷力幾乎與體型相當於它們3倍的現代獅子相同。伍洛伊說:“一頭平均重量在100公斤(220磅)左右的袋獅的咬傷力接近一頭大約250公斤(550磅)重的現存最大獅子的咬傷力。”

有胎盤哺乳動物(幼崽在子宮內發育成熟的哺乳動物)也擁有一些虎鉗口的超級殺手。它們中包括非洲獵犬、美洲虎和雲豹。在這些動物中,已滅絕的懼狼(現存狼的親緣動物)擁有相對於其身體大小而言最強的咬傷力。懼狼的頭部要比現代大灰狼的頭部相對寬一些,也相對短一些。另外,它們還擁有更大的牙齒和身軀,而且其顱骨也更小。伍洛伊和他的同事推測,澳洲已滅絕的袋獅同樣具有這些特徵。

食肉有袋動物強大的咬傷力和大腦體積小頜部肌肉發達有關。

此前還有研究表明,食肉哺乳動物擴大了的大腦體積給頜部肌肉留下更小的空間。面積更小的大腦難道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咬傷力?伍洛伊說:“一般而言,情況是這樣。我們的研究結果也是如此,但我們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確切的結果。”這位古生物學家說,有胎盤食肉動物的大腦面積平均是食肉有袋動物大腦面積的2.5倍左右。這也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許多有袋動物在一些比較相對咬傷力的研究中排名靠前的原因。

這項研究也進一步增強了伍洛伊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伍洛伊認為袋獅比許多科學家以前想像的兇猛的多。英國著名的化石專家理察·歐文在1859年對袋獅進行了描述,這也是對這種動物的最早描述,恐龍這個詞就是由歐文創造的。他認為自己的最新發現表明,袋獅是最兇猛、最有破壞力的動物。

後來,科學家只是把這種貓一樣的動物看作是更新世時期食物鏈中的一個參與者。科學家之所以這樣認為,部分原因是由於袋獅沒有明顯的尖牙,而且它們的祖先還以植物為食。然而,伍洛伊和其他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對化石所進行最新研究,現正在幫助袋獅恢復威名。

食肉動物犬齒的大小或形狀無法判斷咬傷力的大小。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馬希洛·桑齊茲-威勒格拉說,科學家在解釋袋獅生活習性等方面一直存在著某種分歧。這項最新研究結果與理察·歐文最初的觀點相吻合。南美與袋獅差不多的動物是袋獵狗類動物,這種動物與當今的鬣狗和貓相似。袋獵狗類動物擁有適於穿透身體的犬齒。從北部侵入的胎盤哺乳動物後來取代了這種南部的食肉有袋動物。

伍洛伊說,食肉動物犬齒的大小或形狀在判斷它們獵物大小方面非常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它們的咬傷力有多強,咬傷力還是取決於它們下巴的力度。他說:“實際上,當獵殺如南非水牛等體形龐大的獵物時,獅子的牙齒甚至不會咬穿獵物的外皮。這些體形龐大的獵物只是慢慢地窒息而死。”

袋獅圖像 袋獅圖像
袋獅 袋獅

地球十大最迷人的洞穴

無論是誰,如果認為地下世界是一個讓人恐懼的所在,那他一定從未造訪過這些的地下洞穴。這些隱藏在地下的大自然奇蹟最短也要歷時數千年才能形成,有些則需要數百萬年之久。對於那些始終認為地上世界才是天堂的人來說,他們不妨親自到這些洞穴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它們異乎尋常的美麗與神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