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

袋熊

袋熊產於澳大利亞的東部、南部及塔斯馬尼亞等地。是珍貴的觀賞動物之一。袋熊體型較大,也屬於有袋動物,通常可以達到26到40公斤,從鼻子到尾巴能有一米長。他們的肢體強健有力,扁平的爪子可以幫助他們挖東西,身上的毛比較粗糙,通常呈黑褐色。他們是非常好奇又可愛的動物。袋熊的家普遍是在沿海或沿河的區域,他們會用扁平的小爪子挖出一個2到20米深的隧道,那就是他們的棲身之處了。袋熊為食草性動物。和大多數食草性動物類似,袋熊的食譜包括灌木、樹木、真菌、樹皮、苔蘚、葉子和沼澤植物,尤其喜歡多年生牧草。在乾旱的季節,也會吃枯萎的草根。

基本信息

簡介

袋熊袋熊

袋熊,即袋熊科(英語:wombat,學名:Vombatidae),是澳洲的有袋類動物。它們的腳短及肌肉發達,身長約有1米,尾巴亦很短。它們生活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州的森林、山地及石楠地。

名字由來

袋熊袋熊

袋熊(考娃啦koala)是澳大利亞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有袋動物。koala的名字起源於她的特殊行為,koala 是澳大利亞土族“不喝”的意思。也就是說koala 除非生病,她是不喝水的,她身體所需的水分全部來自她吃的鞍樹葉。她的一生勻以鞍樹葉為食物,偶爾吃一些其他樹葉。袋熊每年只繁殖一次,通常每次一隻。剛生下來的小考娃啦只有蠶斗一半大,瞎眼,沒毛,沒耳朵。一生下來就存放在媽媽考娃啦的肚袋裡。在哪裡要一直呆到七個月之久才開始與外界接觸學吃樹葉,但在頭三個月里仍回到媽媽考娃啦的袋裡餵食。袋熊是群體動物,有自己的群體領地。袋熊(考娃啦koala)每天睡眠近16小時,這是因為要保持來自樹葉中少的可憐的能量能維持她們的生存。所以您在動物園園裡看到的樹熊(考娃啦koala)通常都在睡覺。

外形特徵

袋熊袋熊

袋熊長相稍像熊,但比熊小。腹部有育兒袋,袋內有兩個乳頭,袋口向後開。體長70-110厘米,體重20-35公斤(44-77磅)。眼、耳均小,身體矮胖敦實,稱得上“五短身材”。袋熊頭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對較短。所有牙齒無齒根,終生生長,尾退化。育兒袋向後開口,內有一對乳頭。四肢短而有力,前足5趾,寬而具長爪,後足第3和第4趾合併。爪強壯有力。尾退化,僅留痕跡。被毛較粗,呈灰褐色。

棲息環境

袋熊在溫帶地區適合穴居的開放的森林、丘陵及海岸附近生活。海拔約0-1800米處左右。

生活習性

袋熊袋熊

袋熊生活於草原或丘陵地帶。營穴居生活,很善於挖洞,它們棲居的洞穴比較大,一般洞穴縱深可達10米,寬60厘米,洞的末端是臥室,用草和樹皮做鋪墊物。袋熊喜獨立獨往,有時2-3隻在一起生活。為夜行動物,白天藏在洞中熟睡。它們以青草、野菜為食。袋熊的新陳代謝非常的慢,差不多要用14天的時間來完成消化,這有助於生活在乾燥的環境。牠們一般行動得很慢,但當遇上危害時,逃走速度可以達40km/h,並維持達90秒。袋熊會保護由其巢穴為中心的疆界,對入侵者存有攻擊性。塔斯馬尼亞袋熊的疆界達23公頃,而毛鼻袋熊屬的則不多於4公頃。

當受到攻擊時,袋熊會發揮巨大的抵抗力。例如當牠受到地底下的掠食者攻擊時,牠會破壞地底隧道,令掠食者窒息。牠主要的防禦是靠身體後部以軟骨組成的結構。連同不怎么長的尾巴,可以避免在逃走入隧道時被掠食者攻擊尾部。

袋熊有個大而豐滿的身體,腿短。袋熊的前肢上那鋒利的爪子是開挖隧道的利器。袋熊生活地面下的洞穴中,開挖隧道時就用前肢,後肢則將泥土刨出。有些袋熊的洞穴網路超過30米長(100英尺)。

袋熊還是非常害羞的動物。實際上,它們喜歡隱藏自己。它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地下的隧道中。

分布範圍

分布圖分布圖

袋熊是澳大利亞東南部特有的。從昆士蘭東南部大澳大利亞東南部大陸以及弗林德斯島和塔斯馬尼亞島,海拔約0-1800m處左右。

繁殖方式

袋熊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由於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占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別的適應: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階段就停止發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后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

多於夏季繁殖,孕期1個月,每胎1仔。初生幼仔體長約2厘米,體重約2克,8-9個月才出袋活動,2-3歲性成熟。壽命一般為15年左右,也有活到20多年的記錄。野生袋熊的壽命通常為12-15年。

該科物種

袋熊(2屬 3種 8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Vombatus ursinus
1 塔斯馬尼亞袋熊長毛亞種 Vombatus ursinus hirsutus Perry, 1810
2 塔斯馬尼亞袋熊巴斯海峽群島亞種 Vombatus ursinus platyrhinus Owen, 1853
3 塔斯馬尼亞袋熊指名亞種 Vombatus ursinus ursinus Shaw, 1800
Lasiorhinus krefftii
1 昆士蘭毛吻袋熊中部亞種 Lasiorhinus krefftii barnardi Longman, 1939
2 昆士蘭毛吻袋熊南部亞種 Lasiorhinus krefftii gillespiei DeVis, 1900
3 昆士蘭毛吻袋熊指名亞種 Lasiorhinus krefftii krefftii Owen, 1873
南澳毛吻袋熊 Lasiorhinus latifrons
1 南澳毛吻袋熊指名亞種 Lasiorhinus latifrons latifrons Owen, 1845
2 南澳毛吻袋熊南部亞種 Lasiorhinus latifrons lasiorhinus Gould, 1863

種群現狀

塔斯馬尼亞袋熊和南澳毛吻袋熊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昆士蘭毛吻袋熊由於棲息地質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外來入侵草。每百平方公里的數量小於臨界值,被列為極危。

保護等級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中,北方毛鼻袋熊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毛鼻袋熊以及塔斯馬尼亞袋熊屬於無危(Least Concerned)物種。

保護措施

瀕危原因

一,棲息地被破壞。軟毛袋熊的棲息地為森林區,少量的砍伐活動讓其棲息地自然遭受破壞,使其數量減少;

二,棲息地有小規模火山爆發,影響其生育及繁殖後代;

三,與家畜和野牛的競爭。

一,澳大利亞政府已在其主要的棲息地,設立國家公園。

二,注意其食物的來源,其棲息地樹木及草本植物的維護及管理應特別注意使其食物不缺乏,族群方可獲適量的增加。

澳大利亞自然地理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及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公里。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占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占全國面積的35%。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

動物的世界1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