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玉[原重慶市梁平縣老地下黨員]

袁熙玉[原重慶市梁平縣老地下黨員]
袁熙玉[原重慶市梁平縣老地下黨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熙玉(1923年6月20日—2014年7月8日),女,原名袁玲華,原重慶市梁平縣地下黨員、教師。生於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求學於梁山初級女子中學附屬國小,1938年加入到抗日救亡洪流,1939年3月29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入大竹師範學校,擔任學校的黨支部書記;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投入教育工作;1960年調入西大街國小(今梁平縣西苑國小)任教直至1978年退休;後擔當起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工作,無私奉獻;2005年,獲由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2014年7月8日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袁熙玉(1923-2014) 袁熙玉(1923-2014)

袁熙玉(1923—2014),女,1923年出生於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早年求學於梁山縣初級女子中學附屬國小,繼而升入中學,就讀第八班。

1938年,年僅15歲的袁熙玉便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她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成立了“抗日救亡工作團”,工作團下設五個股,分別為“牆報股”、“演講股”、“歌詠股”、“戲劇股”、“夜校股”,各股以不同的形式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國民黨政府假抗日真反共的醜惡面目,以喚起民眾抗日熱情。

1939年3月29日,袁熙玉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擔任“抗日救亡工作團”的牆報股股長、演講幹事,負者宣傳工作,後又擔任“抗日救亡工作團”團長,組織民眾,教育民眾。

1941年,袁熙玉輾轉進入大竹師範學校,她一邊學習,一邊進行革命工作,擔任學校的黨支部書記;當時,梁山(今梁平)、忠縣、墊江、萬縣、大竹五個縣的中心縣委就設在她的家中——為黨的地下工作的主要聯絡點之一,瘦弱的她也經常克服種種困難奔走於梁山和大竹之間,進行情報傳遞和組織聯絡工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袁熙玉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之中:她先後任教於蔭平國小、柏家國小、天竺國小、中城國小(今梁平實驗國小);1960年調入西大街國小(今梁平縣西苑國小)任教直至1978年退休。

在西大街國小任教的18年裡,袁熙玉始終秉持一個人民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她教授語文、自然、農常、手工、圖畫等多門課程,同時還擔任班主任、教研組長等職,每周課時量達20多節,到了晚上,她和其他老師還要下到村鎮,輔導成人識字掃除文盲;即使在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期間,袁老師也沒有放棄教育教學,為此,她還受到激進分子的“批判”,遭遇了以“死卡教學質量、分數掛帥”為主題的幾百張大字報的攻擊。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教學恢復正常,袁熙玉教授的學生成績突出,以至於梁平的梁平中學、紅旗中學等幾所重點中學都指名要她教的學生,家長們也紛紛把孩子送到她班讀書;數十載光陰轉瞬即逝,袁熙玉老師桃李滿天下。

袁熙玉1978年退休以後,繼續擔當起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工作,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繼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揮餘熱、無私奉獻;1987年6月,獲縣教委“校外優秀輔導員”稱號;1989年又獲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地委、專署兩個文明獎狀等,她還曾任梁平縣老幹部局自管會委員一職。

200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袁熙玉老人榮獲由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2014年7月8日,袁熙玉在梁平縣因病去世,享年91歲。

地下工作

1927年,梁平縣第一個黨小組成立,由北京回來的學生石子安等人趁暑假在虎城國小成立“教育研究會”,開展學習和向農民的宣傳工作,成立虎城鄉壯丁大隊,巧奪虎城鄉政權和壯丁大隊領導權。

抗日戰爭時期,梁平地下黨通過一些民主人士,支持創辦《梁山復興時報》,宣傳抗日。激勵人民抗戰熱情;又安排地下黨員鍾純乾創辦大華煉油廠,生產抗日時期極度匱乏的物資--汽油(時在重慶的周恩來副主席曾問詢過)等,並為黨籌集經費,為地下黨員提供合法的社會職業,同時開展各種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當時,《梁山復興時報》報社成了我地下黨組織的一個重要活動陣地;據袁熙玉、黃早騫夫婦回憶,當時中央有“隱蔽精幹,積蓄力量,長期埋伏,以待時機”十六字工作方針。

抗日戰爭勝利後,地下黨紛紛返鄉,自主地開展活動。梁山地下黨組織全縣性的教師舉行反飢餓、爭溫飽的罷教活動。王敏、鄧興豐等人將虎南地區地下黨組織恢復,並成功地組織奪取了鄉政權;在地下鬥爭時期,我地下黨曾把龐大而笨重的收音機驚險而機智地從重慶運到虎城,同時成立游擊隊軍械修理所,做當時地方勢力(如孟浩然)的統戰工作,積極為地下黨組織通風報信,並在關鍵時刻,出面保釋地下黨同志。

但是,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破壞和屠殺,當時從事地下黨工作的同志隨時都有殺頭的危險。從當年梁平縣地下黨員之一、曾任《梁山復興時報》編輯的譚其昌的日記中,記者讀到這樣一段:“在特務緊盯、白色恐怖加劇、遍地狼犬的情況下,不要說沒有事先約定的任何人我們不能發生組織關係,就是明知他是共產黨員,黨沒有同意同他聯繫時,我們就不能發生組織聯繫”——開展地下黨工作的困難和危險可見一斑。

據統計,僅民主革命時期,梁平縣(含外籍在梁平)有40多名地下黨員為革命英勇獻身,有14名革命志士為地下革命鬥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唐懋傳年僅19歲;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與藍蔕裕一起在重慶渣滓洞犧牲的梁平籍烈士共有7位:王敏、李大榮、藍蔕裕、胡芳玉(女)、黃玉清(女)、鄧積玉、唐懋傳。

人物回憶

1939年3月29日,日軍侵華戰機在今重慶市梁平縣製造令人震驚的“三·二九”慘案;這一天,駐梁平機場的原蘇聯援華志願飛行隊截獲敵機來襲的情報,駕機提前升空,18架敵機到來時,蘇聯戰機從高空俯衝下來,一下擊中三架敵機,然後再次升空,敵機沒追上,就把攜帶的所有彈藥全部傾泄在梁平縣城——當天900多無辜平民被炸身亡。

袁熙玉老人親歷了那天日機轟炸,他對當時的慘烈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老人說:當天正值梁山鎮趕集,街上的人比平時多很多,上午9點多鐘,她正要到大街上去用自家織的土布換點糧食,突然,日軍10餘架飛機飛臨梁平上空,向機場和城區進行輪翻轟炸和低空掃射,機場附近的幾座廟宇和學校傾刻間變為廢墟,她趕緊往家裡跑,只見來不及躲避的趕集人群被炸得血肉橫飛,大街旁屋頂上也有了死者的斷臂殘肢,樹枝上掛著人的五臟六腑——悲壯的情景慘不忍睹;這一天,縣城約有900餘人死於日軍的轟炸,傷者更是無法統計。

日軍飛機在抗日戰爭期間,不但在梁平上空扔下了大量炸彈,還不顧國際公約,慘無人道地使用了細菌彈!袁熙玉老人回憶:1943年8月8日上午,數架日機闖入梁平上空,對縣城進行轟炸,當時,炸彈爆炸後,只見有如棉花一樣的泡沫在空中漫天飛舞,不明情況的老百姓還用手去接……很快,政府人員緊急趕往街頭,打著鑼告訴百姓,這是日機投放的細菌彈,鄉親們都驚恐萬分,回到家都不敢用水做飯……

第二年春夏,機場附近的居民挨家挨戶發病,發燒噁心,頭昏氣緊,身現紅斑,鼻血長流,100多名重病者不治而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