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渡鎮

袁渡鎮

袁渡鎮位於江西省豐城市東北邊緣,地處三府(南昌、臨川、宜春)四縣(南昌、進賢、臨川、豐城)交界之處。總面積88平方公里,袁渡鎮現轄1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26個村小組,總人口5.1萬人,其中集鎮人口0.6萬人。轄袁渡居委會及河壟、青圍、新湖、岩上、珊湖、棠勝、彭王、塗坊、新華、王洲、袁坊、團結、泉田、河塘、佛嶺、太平、牛家、雷徐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袁家渡。2005年,財政總收入53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28元。渡鎮素有“豇豆之鄉”、“毛筆之鄉”之稱。全鎮通行贛語。

基本信息

歷史

袁渡鎮袁渡鎮
元朝中時,袁氏遷入,清初形成集鎮,南北兩岸靠渡船溝通,故有袁渡之稱。建國前分屬臨川縣箭港鄉和豐城縣袁渡鄉,建國初期為青洲、袁渡、泉田等鄉,1958年為袁渡、箭港公社,1961年從袁渡公社分出佛嶺公社。1963年箭港公社由臨川縣劃屬豐城。1968年佛嶺、箭港公社併入袁渡公社。1984年改為袁渡鄉,1995年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88平方千米,人口4.4萬。轄袁渡居委會及河壟、青圍、新湖、岩上、珊湖、棠勝、彭王、塗坊、新華、王洲、袁坊、團結、泉田、河塘、佛嶺、太平、牛家、雷徐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袁家渡。

行政區劃

袁渡鎮養老院袁渡鎮養老院
袁渡鎮位於豐城市東北部,撫河西岸。面積87平方公里,人口5.1萬人。轄袁渡居委會,王洲、棠勝、彭王、團結、新華、岩上、新湖、青圍、珊湖、塗坊、河壟、泉田、袁坊、河塘、佛嶺、太平、牛家、雷徐等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袁家渡聚賢32號,距市區33千米。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北部屬平原,株水自南向北流經中部。最高海拔411米,最低海拔20米。向(塘)樂(安)鐵路於境內設有王家洲車站,有袁佛、袁王、袁白三條水泥公路,船隻可沿撫河及贛撫平原引水總乾渠航行撫州、南昌等地。

特色產業

袁渡鎮袁渡鎮
袁渡鎮是豐城東北邊陲的農業重鎮。袁渡鎮現有19個村(居)委會,201個村小組,總人口5萬餘人,耕地4.4萬畝,總面積8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距省會南昌市50公里,交通便利,京九、向樂鐵路穿境而過。袁渡鎮有栽種水稻、蔬菜的傳統,尤其是蔬菜種植遠近聞名,產量高,品質優。豇豆種子占據南方大片市場,形成“北有遼寧新民,南有江西袁渡”的格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袁渡鎮的農產品一度出現了"賣難"現象,引導廣大農民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加工,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蔬菜產品貨暢其流,農民也從中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袁渡鎮共有豇豆種植面積2.5萬畝,辣椒黃瓜茄子等其它蔬菜種植面積5000餘畝,僅蔬菜一項,農民年人均增收200餘元,據統計,袁渡鎮農民人平純收入46%來自蔬菜這一塊。

袁渡鎮蔬菜生產聯合會成立於2002年初,其宗旨是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以信息交流、資源互補為手段,積極引導,組織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規模化和無公害化生產,努力開拓市場,促進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協調會員組建農產品龍頭企業和配送中心,大膽探索和培育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從而在調整袁渡鎮農民產業結構、探索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以及農產品的有序進城,開拓省內外市場方面作出貢獻。

袁渡鎮袁渡鎮
在生產環節,聯合會一是引導農民推廣新技術、新品種。聯合會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畫,加強對農民技術的培訓,使農民掌握最新栽培和病蟲防治要點。05年就舉辦了培訓班4期,通過不同形式,培訓人員達16000餘人次,印發科技資料12期。還利用袁渡鎮豇豆研究所、萬新種業公司等成員單位的優勢,先後從浙江、江蘇、江西省農科院引進10多個豇豆優質品種,並大力推廣薄膜育苗、大棚種植等先進技術和“春提早”、“秧育後”等高產模式和栽培技術,大大提升了蔬菜的品質和科技含量。二是引導農民搞好防病滅蟲,使用無害化肥、農藥,申報無公害產品。三是引導農民實行規模種植,建立蔬菜生產基地。聯合會成立之日起,就是在菜農自願的前提下推動蔬菜產業的規模運作,袁渡鎮蔬菜種植面積已達30000多畝,占總耕地面積的近70%。當然,協會不是盲目的要求農民“東一處,西一處”,“既栽茄子、又種黃瓜、還種辣椒”式的擴大種植面積,而是根據耕地土質和交通位置分類連片建立種植基地,避免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現象產生。
袁渡鎮袁渡鎮
在加工環節,聯合會一是指導農戶建儲藏窖池,泡製豇豆。鼓勵和扶助菜農建立大型儲藏窖池,泡製豇豆,改變蔬菜的原始形態,延時銷售,既錯開了蔬菜集中上市時間,又增加蔬菜的附加值。袁渡鎮已建成大、小儲藏窖池3200隻,容量15萬立方米。二是指導農戶將鮮豇豆製成乾豆,組建了以“三王”蔬菜加工廠為龍頭的蔬菜加工企業21家,將鮮豇豆製成乾豆,全力推進產品的深加工。

在銷售環節,聯合會一是全力組建信息網路。二是大力整頓市場秩序。聯合會成立之前,由於缺乏有序管理和相互間的惡性競爭,一度出現過坑農害農、坑商害商的現象。現在按照章程有效地整頓了市場秩序,做到了公平交易、信譽交易。良好的信譽環境吸引了周邊鄉鎮和長沙南昌安徽廣東等地的經銷商紛至沓來,實現了菜農與外商的“雙贏”。三是努力開拓市場。流通聯合會按照各地銷售情況,成立了專門的行銷隊伍,開拓省內外市場,已在上海福建、廣東、湖北等地設立了行銷視窗和銷售點,形成了固定的豇豆等蔬菜鮮品和加工產品的銷售網路,省外市場銷售額每年增長達20%以上,聯合會共為農民推銷蔬菜產品6萬餘噸,實現銷售產值5600萬元,農民都說:跟著聯合會幹,好比繫上安全帶。

社會事業

袁渡鎮袁渡鎮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袁渡鎮發展較快。現在袁渡鎮新修水泥公路30公里,袁渡鎮村級公路實現村村通,1998年袁渡鎮率先在宜春市建成第一條岩上村級水泥公路。通訊網路覆蓋袁渡鎮,電話裝機容量已超過4000門。有線電視連線村組。集鎮建設活力四射,實現了亮化、硬化。中國小全國實現樓房化,袁渡中學岩上國小被評為省示範性學校。醫療衛生條件一流,科教文衛事業蒸蒸日上。

圍繞發展,袁渡鎮黨委、政府大興招商引資,通過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袁渡鎮,建起了服裝加工、蔬菜加工、精米加工、蔬菜保鮮、化工建材、皮革製品、高檔印刷、文化用品等工業企業47家,尤其是服裝加工和蔬菜加工等主導產業聚集的規模優勢和區域特色日益凸現,袁渡鎮現有服裝加工廠19家、蔬菜加工廠18家。

所轄村屯

袁渡鎮袁渡鎮
岩上村地處袁渡鎮北部,與新華村新湖村、棠勝村及南昌縣黃馬鄉相鄰,距袁渡集鎮2公里,全村總面積22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197畝。轄區內有23個村小組,人口4059人,外出務工人員796人,全村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64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938元。全村黨員84名,其中女黨員7名。岩上村始終圍繞著“帶頭創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這一主題來開展工作。一是創建蔬菜基地。經營種子銷售業務多年的村小組幹部王昌德,走南闖北捕捉豇豆等蔬菜的供求信息,散發宣傳資料,使岩上村用至袁渡鎮豇豆種子銷有門路,並建立了一個1000畝的豇豆示範基地、1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0畝觀光大棚蔬菜。二是創建服裝加工基地。村黨支部書記王金財國中畢業後就走進南昌服裝三廠的大門當一名學徒工,從此便與服裝加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誠實厚道、手藝精湛的王金財告別了繁華的都市,毅然回到家鄉辦起了服裝加工廠,他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投資100萬元由單一的加工西裝民菜到加工夾克衫牛仔褲等多個品種。年加工服裝50成套,擁有職工210人,電機200餘部,年創產值650萬元。一家富裕不是富,千家富裕才算富。在王金財的帶領下余發水余國良王欽友張向輝等也陸續辦起了服裝加工廠,解決了1100多勞動力就業問題,每個員工每年可從中獲得5000元以上的工資報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