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

衷是一個漢字,讀音是zhōng,意為內心,正中不偏。作動詞時意為貼身穿著;穿在裡面,引申為包圍。作名詞時通“中”。內心。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讀音

zhōng

釋義

(1)內心:由~。苦~。無動於~。~腸。

(2)福,善:“降~於下民”。

(3)正中不偏:折~。

(4)貼身的內衣。

相關

(1)鄭碼:SJIR,U:8877,GBK:D6D4

(2)筆畫數:10

(3)部首:亠

(4)筆順編號:4125123534

詳細字義

[名]

(1)形聲。從衣。中聲。本義:貼身的內衣

(2)同本義

衷,里褻衣。——《說文》。段玉裁註:“褻衣有在外者,衷則在內者也。”

(3)又如:衷衣(裡衣,內衣);衷服(貼身內衣)

(4)通“中”。內心

汝不察吾衷。——清·林覺民《與妻書》

(5)又如:衷懷歉仄(心裡感到內疚抱歉);衷言(心裡話);衷素(內心真情)

(6)中心,中央

佩,衷之旗也。——《左傳·閔公二年》

發命之不衷。——《左傳·昭公十六年》

服之不衷。——《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7)又如:衷正(中正)

(8)姓

詞性變化

[動]

(1)貼身穿著;穿在裡面

或衷其襦。——《穀梁傳》

楚人衷甲。——《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宋·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禪》

(2)又如:衷襦(襯在裡面的短衣);衷甲(在衣服裡面穿鎧甲)

(3)引申為包圍

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左傳》

[形]

(1)正;正派

楚辟我衷。——《左傳·昭公六年》。註:“正也。”

發命之不衷。——《左傳·昭公十六年》。註:“當也。”

史館取為衷據。——清·章學誠《邵與桐別傳》

(2)又如:衷據(正確的根據)

(3)善;福

今天降衷於吳。——《國語·吳語》

和衷哉。——《書·皋謨》。傳:“善也。”

(4)忠誠

欲對衷言不從。——《荀子·成相》。註:“誠也。”

不從命乃衷。——《荀子·子道》

(5)又如:衷愚(愚忠。盡忠而不明事理。多用作臣子上言於帝王的自謙之詞);衷赤(赤誠之心)

常用詞組

①衷腸 zhōngcháng

[words right from one’s heart] 心裡的話;衷情

傾吐衷腸

② 衷情 zhōngqíng

[heartfelt emotion;inner feelings] 內心的感情

抒發衷情

③衷曲 zhōngqǔ

衷腸;心事

訴說衷曲

④衷心 zhōngxīn

(1)[wholehearted]∶無保留地,忠實的、熱情

(2)[heartfelt]∶發自內心的;真心

衷心讚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中。《玉篇》善也。《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左傳·昭二十二年》無亢不衷,以獎亂人。
又中也。《周語》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
又《韻會》誠也。《左傳·昭十六年》發命之不衷。
又通也。《左傳·莊六年》必度於本末而後立衷焉。
又《增韻》方寸所蘊也。
又《說文》裏褻衣也。《左傳·宣九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
又姓。《正字通》漢哀帝之後衷愉仕唐,攺姓哀。
又《廣韻》陟仲切,中去聲。當也。《韻會》折衷,平也。《史記·孔子世家》折衷於夫子。《注》折,斷也。衷,當也。
又《後漢·梁統傳》爰制百姓於之衷。《衷》不輕不重也。通作中。《前漢·貢禹傳》微夫子之言,則無所折中。亦讀作平聲。 《六書正譌》俗作,非。

拼音是zho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