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界[圖書]

行者無界[圖書]

本書是一本散文和遊記的選集,是作者一生在國外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的記錄。先後作為中國的外交官、聯合國官員和記者,作者曾在世界不同國家前後工作和生活了16年半之久。或常駐、或出差、或訪問、或採訪、或旅行、或路過,作者的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以一人之力,遍游世界60多國;每到一國必有所感和所錄;今天,又能把這些感言和記錄以散文的形式在同一本集子裡發表,這在世界上恐怕也屬少見,至少在中國應該是前無古人的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散文和遊記的選集,是作者一生在國外所見

行者無界

、所聞、所想和所感的記錄。先後作為中國的外交官、聯合國官員和記者,作者曾在世界不同國家前後工作和生活了16年半之久。或常駐、或出差、或訪問、或採訪、或旅行、或路過,作者的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以一人之力,遍游世界60多國;每到一國必有所感和所錄;今天,又能把這些感言和記錄以散文的形式在同一本集子裡發表,這在世界上恐怕也屬少見,至少在中國應該是前無古人的吧。

作者簡介

章雲,原名趙章雲。《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時報》特派記者,中國散文協會會員。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茶山鎮。1968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 70年代初先後在中國電影公司和外文局《中國文學》出版社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巴黎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外交官,80年代末先後在日內瓦和達喀爾任聯合國難民署項目行政官。 90年代調人民日報國際部,先後任亞非組和國際副刊主任編輯;1992年起在突尼西亞任駐北非和馬格里布地區首席記者;2001年起在新德里任駐印度首席記者;2003起在阿比讓任駐西非和中非地區首席記者。 長期從事國際關係研究和國際問題報導,足跡遍及世界60多個國家,曾從世界不同地區向《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發回數百萬字的通訊報導。擅長國際題材的散文和遊記,經常在《人民日報》國際副刊上發表署名“章雲”的文章。 著有《在西撒哈拉踏尋三毛足跡》、《親歷黑非洲》和翻譯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即將出版《希臘遊記》和《印度印象》。

目錄

前言

散文篇

巴黎咖啡風景線

巴黎琴聲

巴黎人物雕像隨感

阿爾卑斯山小城

重逢在萊蒙湖畔

維羅納情痴

薩爾茨堡隨想曲

巴塞隆納的夢幻世界

奧林匹亞隨想

德爾斐沉思錄

斯巴達之魂

《離騷》在雅典衛城

踏尋特洛伊木馬

...........

試讀章節

散文篇

巴黎咖啡風景線

“巴黎怎么樣?”每次從巴黎回來,總有人這樣問我。我回答說,巴黎還是那樣。不過難忘的是那些咖啡館,特別是那些露天咖啡座。

巴黎街頭常見的咖啡館既不豪華,也不昂貴,而是一種類似“文革”以前我國南方一些城市裡常見的、誰都可以進去喝一杯的平民茶座。這些沿街而開的咖啡館通常把一張張小桌子擺在門前的人行道上,大家面街而坐,形成了巴黎特有的露天咖啡座。露天喝咖啡,除了可以看書報和聊天之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瀏覽街景和行人。因此,這裡又是細心觀賞城市風情和冷眼旁觀眾生相的好地方。

自1643年第一家咖啡館在夏德雷附近開張以來,巴黎現在有一萬多家咖啡館,幾乎是無處不在。著名的咖啡館都集中在文人學士出沒最多的塞納河左岸,像聖日耳曼大街金三角地區的“麗普”、“花神”和“雙愚人”,蒙巴拿斯林蔭大道上的“穹廬”、“圓頂”和“丁香園”等都是赫赫有名的。這些咖啡館之所以聲名遠播,不僅因為每一家都有它獨特的氣氛和獨自的特色,而且因為它們經常被一些著名的人物和社會名流所光顧。

因此,別看咖啡館只是一種供人歇息和消閒的場所,它在巴黎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生活中實在是扮演著非同尋常的角色。它一度甚至是巴黎上流社會、政治團體、特別是文學藝術生活的中心。

人們說,法國歷史上的一些偉大時刻都是在巴黎咖啡館孕育的。坐落在老歌劇院路14號的那家巴黎最古老的“普羅科普”咖啡館就是最好的例證。自18世紀中葉以來,幾代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名流都曾在這裡相約和聚會。最早是啟蒙思想家盧梭、伏爾泰、狄德羅和其他百科全書派人士,他們在這裡相聚、辯論,還在這裡撰寫百科全書。後來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頂尖人物丹東、馬拉和羅伯斯比爾等人,聽說還有拿破崙,他們在這裡會客、談話、交換觀點、批閱檔案,據說,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就是在這裡策劃的。最後是後來當了法國第三共和政府總理的甘必大和他的新聞界朋友們,在那個政治上波譎雲詭的年代,他們經常來這裡商議擁立共和、反對帝制的對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