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行為科學是是20世紀30年代開始形成的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新學科,一門綜合性科學,並且發展成國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學派之一。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發展和相互轉化的規律,以便預測人的行為和控制人的行為。

簡介

行為科學理論已在管理上得到廣泛的套用,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
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它的成功改變了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行為科學把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改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由原來對“規章制度”的研究發展到對人的行為的研究;由原來的專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過渡。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產生與發展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產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產生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是系統地研究企業生產過程和行政組織管理。前者以泰羅為代表,著重研究車間生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後者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著重探討大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級別組織體系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弊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奧的霍桑實驗,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動機和行為並不僅僅為金錢收入等物質利益所驅使,他們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有社會性的需要。梅奧因之建立了人際關係理論,行為科學的前提也稱為人際關係學。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先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對於行為科學,國外國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國外有人認為它現在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虛構,還不是科學的真實。在理論上是混亂的,概念上也是不統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國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行為科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任何國家和階級都可以研究它、套用它;第二種認為行為科學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為維持資本主義秩序服務的,必須徹底否定;第三種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設也是允許的,行為科學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根據中國國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產生背景

行為科學理論產生於管理工作實踐。20世紀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為行為科學,是在1949年美國芝加哥的一次跨學科的科學會議上。本世紀30年代以前,很多管理學派對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以"事"為中心,忽視了對人的研究。對行為科學研究起源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行業科學的英文原名有單複數之分,以複數表示的行為科學為廣義的行為科學,是一個學科群。管理學中所講的行為科學專指狹義的行為科學。即指套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成果,來研究管理過程中的行為和人與人之間關係規律的一門科學。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

行為科學理論的產生是生產力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行為科學的產生既有其政治背景,也有其經濟背景和文化背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建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狀況導致了行為科學的興起。行為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人際關係學說(或人群關係學說)三條結論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梅奧的霍桑試驗開始,到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開的各大學科學家參加的會議上,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是為行為科學研究時期。

行為科學理論之所以成為根深葉茂的學科大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梅奧及其霍桑實驗對人性的探索。其實在霍桑實驗之前就有一些管理學家對人的心理和人的行為做了一些研究,並建立起工業心理學,對管理學的發展起著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只不過在當時沒有成為古典管理理論的主流。

行為科學理論產生的原因

1、人是社會的主體,行為科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以調節人與人的關係,並實現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是行為科學產生的條件之一。

2、大生產的企業環境:工人力量增強,活動範圍和規模增大,需要的勞動環境不僅不滿足生存,更迫切的是需要合乎人情。

現代行為科學研究管理問題,它提出要關心人,尊重人的管理原則,它的基本論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激動人的動機就應首先滿足他的合理需要,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決定行為。要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人的需要十分重要。諸如需求層次理論,成就激勵理論,人性四分法論,雙因素理論及期望理論等。

西方有人將行為科學的研究分為微觀和巨觀兩種。微觀行為科學研究個人或小集體的行為;巨觀行為科學則研究較大的社會集團或某一社會階層的具有共同趨向性的行為。因此行為科學還被用於社會、醫學教育、市場預測等領域。

心理學在行為科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首先,人的行為既指意識與行為相互統一的、有意識的行為,也指心理、意識本身。人的心理、意識在活動、行動或行為中形成,又調節人的活動、行動或行為。這正是現代心理學所研究的重要領域。其次,在基礎理論方面,心理學從認知、學習、思維、動機、需要、心理發展及個性等方面為行為科學提供了大量的線索和啟發。最後,心理學還在套用方面如管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及其他許多聯繫實際的心理學分支,不斷地豐富與發展行為科學。實際上它們已是行為科學門類中的重要成員。其中管理心理學由於發展較快,有人甚至將管理心理學定義為狹義的行為科學。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B.B.伍爾曼主編的《行為科學詞典》,正是從上述心理學的基礎理論與實際套用兩大方面結合有關學科編纂而成的。它是行為科學整個領域的綜合性辭書。

主要論點

現行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論點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理論的論點

現行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

(一)、人性假設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其中各個時期、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的認識可以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工具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複雜人假設;決策人假設。

(二)、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從與要層次理論、行為改造理論、過程分析理論三個方面進行的。

(三)、群體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支柱,掌握群體心理是研究群體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領導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領導者的素質、領導行為、領導本體類型、領導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特點

行為科學管理理的特點
行為科學管理理的主要特點是:

1、把人的因素作為管理的首要因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重視職工多種需要的滿足;

2、綜合利用多學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人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及改進行為的辦法;

3、重視組織的整體性和整體發展,把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

4、重視組織內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饋,用溝通代替指揮監督,注重參與式管理和職工的自我管理;

5、重視內部管理,忽視市場需求、社會狀況、科技發展、經濟變化、工會組織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6、強調人的感情和社會因素,忽視正式組織的職能及理性和經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主要流派

影響較大的行為科學理論有: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
佛隆的期望值理論
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淪
布萊克-莫頓的管理風格理論等。
行為科學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行為科學對企業管理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點:

強調企業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主張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管理。
重視社會環境,人們的相互關係對勞動效率的影響。
認為行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動上的表現,管理的作用就在於使人們因措施的刺激而產生一種行為動機。
要從人的行為本性激發出動力。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與系統管理理論的比較
二者的比較及其主要缺陷和解決:

將兩種理論比較而言,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於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彆強調對領導者的行為的研究。管理行為是人的行為,因此可以說,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是從管理的主體角度進行的。套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視對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係,增強組織凝聚力和群體意識。

而系統管理理論將學校系統看成是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這個機構與社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習俗等因素都能對學校的基本秩序、正常運行產生影響。同時學校本身也是一個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影響教育質量和秩序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和聯繫,研究各種不同組合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講,系統管理理論是將學校作為管理客體來研究的。同樣,系統管理理論也重視“經理”(即領導者)的特殊地位,不論是巴納德的理論還是卡斯特的權變理論,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強調了“經理”及其決定對管理過程的重要性。

兩種理論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但都是從單方面進行的討論,我認為,管理行為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概念,而不是單向的線性行為。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學”一樣(“接受美學”認為一個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以後才真正具有價值),管理行為只有引起了對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國也有句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學校系統中,管理者或是教師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學生,因此,僅僅強調管理者的積極性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的觀點是片面的,這二者應該兼顧。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在決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的問題時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視群體心理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群體心理是任何管理行為最直接也最真實的反映。

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對某群體存在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關係、共同利益和群體活動等方面的共同反映。影響群體心理的因素重要有兩方面:不穩定的成分,如情緒、氣憤、輿論等;另一個是相對穩定的成分如習慣、風氣、傳統等。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包括:群體目標、群體結構、群體規範、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群體凝聚力六個方面,群體心理對其行為的支配作用集中體現在群體動力上。群體動力是一個群體維持和發展的心理現象的功能。具體落實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衝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理論系統

將兩種理論比較而言,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於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彆強調對領導者的行為的研究。管理行為是人的行為,因此可以說,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是從管理的主體角度進行的。套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視對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係,增強組織凝聚力群體意識

系統管理理論將學校系統看成是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這個機構與社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習俗等因素都能對學校的基本秩序、正常運行產生影響。同時學校本身也是一個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影響教育質量和秩序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和聯繫,研究各種不同組合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講,系統管理理論是將學校作為管理客體來研究的。同樣,系統管理理論也重視“經理”(即領導者)的特殊地位,不論是巴納德的理論還是卡斯特的權變理論,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強調了“經理”及其決定對管理過程的重要性。

兩種理論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但都是從單方面進行的討論,我認為,管理行為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概念,而不是單向的線性行為。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學”一樣(“接受美學”認為一個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以後才真正具有價值),管理行為只有引起了對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國也有句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學校系統中,管理者或是教師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學生,因此,僅僅強調管理者的積極性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的觀點是片面的,這二者應該兼顧。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在決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的問題時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視群體心理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群體心理是任何管理行為最直接也最真實的反映。

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對某群體存在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關係、共同利益和群體活動等方面的共同反映。影響群體心理的因素重要有兩方面:不穩定的成分,如情緒、氣憤、輿論等;另一個是相對穩定的成分如習慣、風氣、傳統等。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包括:群體目標、群體結構、群體規範、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群體凝聚力六個方面,群體心理對其行為的支配作用集中體現在群體動力上。群體動力是一個群體維持和發展的心理現象的功能。具體落實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衝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代表人物

1、美國的管理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福萊特。1920年發表《新國家》一書,被人認為是一位政治哲學家。她的主要著作有:《新國家》、《動態的管理》、《自由和協作》)等。她的有關利益結合、形勢規律的論述同泰羅的精神革命、職能管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她關於協作、相互影響等論述還同人際關係學說創始人梅奧等人的論點相似。因此說,她把這兩個時期聯繫了起來,成為兩者之間的過渡。

2、原籍德國的美國心理學家,是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芒斯特伯格。先後發表了《心理學和工業效率》、《一般心理學和套用心理學》《企業心理學》等著作。是最先提出心理學能套用於工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心理學家,並最早確定工業心理學的範圍和方法。

3、比利時心理學家,也是工業心理學的首創人之一索利爾。他的代表作是《套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人的因素的技術的導論》。他還發表了論文150篇以上,許多是討論工業中人的因素的。索利爾是工業心理學在比利時的先驅者之一,對發展和傳播工業心理學做出了較大貢獻。

4、美國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斯科特。他善於對人事管理的研究,先後發表《提高人的效率》、《廣告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際》、《人事管理:理論、實務和觀點》等著作。最早把心理學套用於工業中的激勵和生產率提高等問題中,把心理學基本原理套用於工商業的經營管理方法中,促進了管理心理學的發展和完善。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沃倫·施密特

5、英國的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在英國的先驅者邁爾斯。先後於1918年發表了《心理學在今日的套用》、1925年發表了《英國的工業心理學》、1932年發表了《工商企業合理化》等著作。他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把心理學從課堂轉移到實驗室,在其職業生涯的後期又把心理學從實驗室轉移到辦公室和工廠的現場。

6、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在澳大利亞和英國從事研究工作,是工業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穆齊西奧。他的著作主要的有《工業心理學報告集》、《疲勞可以測定嗎?》、《職業指導:文獻評述》等。他和其他早期的工業心理學家的研究為以後對人的因素的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某些基礎和條件。

7、英國的企業家和管理學家班傑明·西博姆·朗特里,對企業中人的因素問題做了較多的研究和實踐。著作主要有《企業中人的因素:工業民主的試驗》、《董事會和企業的目標》、《工業中的經濟條件》等。

8、英國的管理學家謝爾頓。強調管理中人的同素,並把人的因素同科學管理相結合。他先後發表了《管理的哲學》、《作為一種職業的管理》、《經營和組織的職能》等著作。他在管理思想上強調了管理中人的因素和對社會的責任,強調了管理的整體性及管理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在社會上的地位。提出了管理哲學的十條基本原則。

9、美國的企業家和管理學家亨利·丹尼森,在注重人的因素和推行科學管理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先後發表了《職工的利潤分享和股權所有》、《組織工程學》、《現代競爭和企業政策》等著作。

10、美國的管理學家和管理諮詢工作者克拉克,在關心人和工人的工作條件、推廣甘特圖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他的著作主要有《工長技術》、《甘特圖》、《生產手冊》等。他寫的《甘特圖》曾在14個國家中翻譯出版。他曾獲得甘特獎章和其他一些榮譽稱號。

此外,對行為科學的早期研究比較有影響的還有甘特哈特內斯布盧姆菲爾德蒂德巴布科克霍普夫以及劉易森等。行為科學已與管理科學並列而成為現代管理學發展的兩大支柱,成為舉足輕重的一大管理學派。從60年代末期開始,各種理論滲透合流,人們把企業逐漸看成是一個技術一社會一心理的多元系統。

從歷史上發展來看,行為科學是西方現代管理科學的一個學派,它與泰羅制相比是個進步而不是倒退,泰羅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出現的“科學管理”制度。工人階級的覺悟提高后,他們用有組織的罷工、怠工等方法抵制資本家的剝削,泰羅制的定額獎懲法就失靈了。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學者探索比泰羅制先進的管理辦法,他們進行種種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驗,試圖改變勞動條件的辦法找到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性因素。其結果證明:企業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重要,工人並不是只關注經濟利益的“經濟人”,而是有感情、有理智的“社會人”,職工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和心理因素影響的工作情緒。這種理論促進人們去研究人群關係,研究如何激勵“士氣”,如何創造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以後發展成為行為科學。由此看來,行為科學對泰羅制來說無疑是進一步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