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證

蟲證

蟲證是指寄生在人體腸道的蟲類所引起的病證。包括蛔蟲病、絛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及薑片蟲病等。蟲證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農村為多見。

基本信息

概述

蟲證是指寄生在人體腸道的蟲類所引起的病證。包括蛔蟲病、絛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及薑片蟲病等。蟲證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農村為多見。

病因

1.蛔蟲病:蛔蟲病是由於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食物而引起。蛔蟲寄生在小腸內,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由於蛔蟲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

2.絛蟲病:絛蟲病的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蟲的豬肉或牛肉,囊蟲吸附在腸壁上,頸節逐漸分裂,形成體節,約經2~3個月而發育為成蟲,引起本病。絛蟲所致的病變,主要是吸食人體水谷精微以及擾亂脾胃運化,從而引起腹脹,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

3.鉤蟲病:中醫學將鉤蟲稱為伏蟲。由於人體皮膚接觸含有鉤蚴的泥土,鉤蚴從皮膚鑽入,最後移行在小腸發育成成蟲,而導致鉤蟲病。其主要的病理為擾亂胃腸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而出現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的病變。

4.蟯蟲病:蟯蟲病是由於吞入蟯蟲卵而引起的。成熟的雌蟲在夜間由腸道移行至肛門附近產卵。蟲卵經過不潔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間接地經口進入胃腸,在腸內發育為成蟲而引起蟯蟲病。

5.薑片蟲病:進食生菱角、生荸薺等,被附著的薑片蟲囊蚴感染而引起本病。成蟲寄生在小腸,吸食水谷精微及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為主要的病理變化。

併發症

噁心嘔吐,吐蛔,全身發熱,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腹脹,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

檢查

糞便寄生蟲、 糞寄生蟲卵、 寄生蟲檢查的直接塗片法 、尿常規、 血常規 、便常規 、腹部平片。

鑑別

1.蛔蟲病: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在人體所致的疾病。在農村尤為多見。

2.絛蟲病:

絛蟲病是由豬絛蟲或牛絛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古代醫籍將絛蟲稱為白蟲或寸白蟲。對絛蟲的形態、感染途徑很早即有明確的認識,並尋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療藥物。

3.鉤蟲病:

鉤蟲病是由於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流行相當廣泛,在我國南方各省較為多見。因其主要症狀為好食易飢,倦怠乏力,膚色萎黃,面足浮腫,故中醫文獻把鉤蟲病稱為黃腫病、疳黃、黃胖等。四川及江浙民間又稱為懶黃病、肥黃病、桑葉黃等。

4.蟯蟲病:

蟯蟲病是蟯蟲寄生在人體腸道所引起的疾病。流行相當廣泛,尤以兒童發病為多。蟯蟲古今同名,蟲體細小,呈乳白色,長几分。

5.薑片蟲病:

薑片蟲病是薑片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臨床表現以脾胃失調的症狀為主。本病的確診有賴於大便檢查而見薑片蟲卵,或肉眼看到排出的薑片蟲。

治療

蛔蟲病

1、主症:·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嘈雜,甚或吐蟲、便蟲、腹中蟲瘕。

較嚴重者表現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孔作癢,睡中齪齒流涎。

2、治法:安蛔、驅蛔,健運脾胃。

絛蟲病

鉤蟲病鉤蟲病

1、主症:·上腹部或全腹隱隱作痛,腹脹,或有腹瀉,肛門作癢。

·久則消瘦乏力,大便內或襯褲上有時發現白色節片。

2、治法:驅除絛蟲,調理脾胃。

鉤蟲病

(一)脾虛濕滯

1、主症:面色萎黃或面黃而虛浮,善食易飢,食後腹脹,或異嗜生米、茶葉、木炭之類,神疲肢軟。

舌淡苔薄,脈濡。

2、治法:健脾燥濕,和中補血。

(二)氣血兩虛

1、主症:·顏面、肌膚萎黃或蒼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腫,脘悶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暈耳鳴,心悸氣短。·舌質淡胖,脈弱。

2、治法:補益氣血。

蟯蟲病

1、主症:肛門發癢,夜間尤甚,睡眠不安。晚間肛門發癢時,可在肛門周圍見到細小蠕動的白色小蟲。

久病則出現納減、腹痛、腹瀉、消瘦等症。

2、治法:驅蟲止癢。

薑片蟲病

1、主症:一般可無自覺症狀,有的可見輕度腹痛、腹瀉或噁心嘔吐,甚者可見精神倦怠,或腹脹浮腫。

2、治法:驅蟲為主,佐以健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