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山

蟠龍山

棗莊蟠龍山蟠龍山,位於棗莊市新城東北二公里,因山的東部為圓形似蟠龍而得名,龍首高271米,西向蟠龍河,若昂首而遠矚者,龍首石筍林立,象似龍鬚,下有二泉,曰龍眼。蟠龍山前有小山,偏圓形,酷似龜,曰龜山。蟠龍山西有山似鳳凰展翅,曰鳳凰山。鳳凰山南翅與蟠龍山尾相接,鳳翅一段曰金腳嶺,亦曰金牛嶺;鳳凰山北翅與匡山頭相連,鳳翅一段曰匡山腰;鳳尾低平,伸向西谷山,鳳首高181.2米,面向薛城城區,象一隻展翅欲飛而尚未飛起的鳳鳥。龍、鳳、龜三山不僅象形,而且與蟠龍河、棗莊市新城、棗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薛城城區(棗莊中心城西城區)緊密相連,構成山城水色相互影映的秀麗景觀。

歷史記載

棗莊蟠龍山棗莊蟠龍山

蟠龍山,別名很多,因山東有井字峪村,又名井字峪山。清代鹹同年間袁金歧在山上創建山寨,又曰袁家寨山。山上有很多小山頭,均有名:曰大洞山、小洞山、棲鳳山等,每個山名都與其特殊的景色有關,其中奇景有三:一、大洞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泉,泉水通河,高山河水洞相連。《嶧縣誌·山川》載:“大洞山,前為朝陽洞,洞踞峰下,懸崖百尺,灌木陰森,其門闊四、五尺,高倍之,歷數武(一武

即半步),至二洞,俯而入,中有石如植屏。緣屏左右行十餘步,至三洞,登數十級皆砌成者。燃炬入,則石平如砥,四壁光潔,可容數百人。一泉自上滴瀝,石盂承之,飲之甘絕,涼尤冰齒。其後深昧不測,燭亦不燃,游者不敢復進。或以其下與南明河(今名蟠龍河)通也”。新中國建立後,當地鄉政府作過測量,其洞高5米,寬3米,深100餘米,可容數百人,但沒有向深處勘測,據村民傳說,古時有人帶一鴨,上午放入洞內,下午鴨從蟠龍河游出,從山上至蟠龍河約4華里。二、袁山寨內有疊成岩,疊成岩是水中微小藻類分泌和沉積而成的化石物,有青、灰、蘭、褐色,遠望象海水波浪,甚是

蟠龍山蟠龍山
美觀。這種化石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地層中發現較多。為什麼這種水中化石物會在龍山上,莫非龍山在七億年前曾在水下?這個地區是有這樣的傳說:“有次大洪水到來的時候,人們都逃到了青山頭,山半腰掛滿了雜草,幸虧水沒到山頂,人們才倖存下來。”這種傳說肯定不是一萬五千年以內的事,因為這個時間,本地區有連續的人類遺存發現。但《地質史》可以告訴我們,這個地區在一萬五千年前,確有“幾次沉浮”和“幾度滄桑”。我們這個地區是泰山古陸的西南邊緣。西面和南面都是窪地,屬黃淮衝擊區。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這裡確是海底,疊成岩這種藻類化石物,可能就是那時形成的,此後到四億年前,這裡一直是海相沉積環環,四億至三億年間,地殼抬升,海水退卻,這裡成為陸地,三億年後的七千年間,地殼出現震動性運動,海侵、海退交替發展,也就是經過“幾度淪桑”,直到兩億三千萬年前,陸相沉積環境才基本穩定下來。此後,由於燕山、喜馬拉雅山運動,這裡的地貌也有變動,但沒有長期再陷為海底,直到一千三百萬年前,滕縣、臨城、沙溝、周營、陰平、古邵這條弧線地帶才穩定下來,地殼沒有上升,也沒下降。但弧線之東北的山區、地殼仍在緩慢上升,弧線之西南的黃淮衝擊區,地殼仍在緩慢下沉,所以千百萬年來,魯西和蘇北一直是河湖沼澤地區,黃泛災害頻繁,居子弧線上的人們,經常看到洪水災害,所以有“洪水上山”的傳說,想見一見嗎?請到龍山觀看。三、袁山寨,也是龍山一大“奇蹟”,奇在二十多華里的石頭城,竟在十天內建成,全國罕見,是神助,還是人為?值得一看。清鹹豐、同治年間,徐海、運河沿岸,捻軍興起,山東、安徽、蘇北各縣秩序大亂,滕南、嶧西的袁金歧、褚慎助號召村民到龍山上建寨避亂,萬戶回響,聚居龍山,出了許多傳奇故事,編成戲曲,演遍大江南北。如,袁金歧舉大旅,龍山神力助,刀劈山石滾,萬人十天建大城,天旱甘露降,箭穿松樹過山崗,萬眾一心保家鄉。傳說此山寨為抵擋捻軍而建是不可能的。同治四年四月初五,捻軍十萬大軍過臨城,清僧王和山東布政使丁寶楨的萬名清兵在西倉橋堵守,一擊即潰,丁寶楨嚇的裝成乞丐逃走,僧王在魯西被殺死,小小民寨豈能抵擋捻軍。但是戰亂之後,散兵遊民到處綁架搶劫,鄉村秩序大亂,到是事實,民寨抵擋小股土匪,是可能的。當時的袁家寨究竟起到過什麼作用?無法查考,但萬人十日建大城,可能是事實,此城與一般縣城無異,而長度卻比一般縣城長三至四倍。如此大的石頭工程,十日建成,全國罕見,堪稱“奇蹟”。“神助”、“刀劈”是無科學依據的,這只能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也應了一句古語:“眾志成城”。

景色

蟠龍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位於南常鄉北部邊境,古稱朝陽山。清《嶧縣誌》記載:“朝陽山在焦山南里許,東西兩岸,大石參差上聳,各相向如揖,而東麓則龍頭之汪流繞其下,曲折迤邐而南出。斷岸巨垣仰臥中流,怒泉飛渡,噴珠沫雪,聲振水外,旁有磐石,可坐數十人。遊人多觴詠其間,以其類柳州石,名曰石頭之汪。”今石頭之汪已不復存在。朝陽山南有奶奶山,亦稱天姥寨山。奶奶山陽有玉華泉,西麓有涼泉,二泉水合流經南常過楊莊入大運河。現區域內擁有山林綠化面積680畝,後坡現存薛城境內面積最大,樹齡最長,鬱閉度最好的大片側柏林,當地老百姓俗稱松樹林,走入林內,松濤陣陣,遮天蔽日;東坡現存薛城境內保存最好的一片火炬林,重陽時節,火炬花開,映山紅遍;山陽坡保存有當地最大的一片山杏林,陽春三月,香花滿溪,紅杏出牆;另外,境內還有黑松,刺槐,金荊,石竹,香蒲等幾十種森林資源,林內雨後菌類資源十分豐富,幸運得時侯可以採到幾枚靈芝草。林中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林中漫步,一不小心就會驚起一隻野兔或幾隻山雞,轉迅間飛奔遠去。九頂鳳凰山周圍保存有山東丘陵地區最寬闊完整的環山路,個別路段疏通後,可以雙向通車。山前有兩處鈴鐺水庫,山後有東,西,北三處中大型水庫,清澈見底,水中游魚細石,歷歷可數,晨霧飄淼處,碧水連天,是垂釣休閒的好去處;須晴日,月朗星稀之夜,於鳳凰峰頂觀“安得五湖明月在”吟“不愁無處下金鉤”。九頂鳳凰山之陰,一泓清泉蜿蜒西去,這是一條古老的溪流,古書上有記載,是一條能災辟邪的河流,名曰漳水。漳水南岸,有一巨大墳塋偉岸突出,無人知道堆於何時,塋前一古柏,無人知道它歷經了多少寒暑,只知是一古代將軍的墓。

南常故城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曾注釋:“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南常故城附近。

柳州蟠龍山

柳州蟠龍山又名寶塔山,在柳江的東岸,它橫列三峰,臨江聳立,形如蟠龍,因而得名,現已建成公園。主峰海拔197米,山勢險要雋秀。明代在山上建有王氏山房、盤古廟等,徐霞客游後,對此處奇景大為稱讚。清代山上曾建有古塔,後被拆除。

1993年在古塔原地重修“文光塔”,又新建“蟠龍塔”,兩塔均為六角七層建築,風格各異,遙相呼應,互為襯景,有如雙劍插空,於是“蟠龍雙塔”便成了柳州著名的景觀。該公園分佛教、道教、儒家、上古、地方等文化區,濃厚的宗教色彩,引來八方朝者,終日煙香霧繞。入夜,從柳江大

橋朝東遠望,雙塔彩燈閃爍,如繁星飛聚;江中塔影倒立,如少女拂袖,與柳江文惠大橋的英姿組成一幅五彩斑斕的夜景美圖。

濟南蟠龍山海拔497.4米,為山東省蟠龍山森林公園的主峰。

位於濟南蟠龍山的東龍洞是一歷史悠久的天然石

灰岩洞,據地質學家考證認定此洞在遠古造

山運動時期隨著地殼變化而形成。此洞分上

中下三層,實屬罕見的空山龍洞。

目前人們觀賞的中間一層主長2000餘米,景點60餘處,每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鐘乳石形成自然景觀隨處可見,形態各異非能工巧匠而為之。“仙人乳”、“江豬探海”、“通天神黿”、“倒掛金鐘”、“神羊牧女”、“火燒葡萄架”、“藥王池”、“姜池”、“藕池”、“懸黽池”、“童子拜觀音”等無不神形畢肖。更使人心曠神怡的龍宮空曠寬敞,可容納數百人,玉龍騰飛,噴珠吐玉,古人稱之為聖水。為吸納遊客又新建了眾多的人文景觀,如吉祥宮、觀音塑像等。該洞被地質學家譽為“江北第一洞”。

洞內佛隱寺年代久遠,是聞名遐邇的石

窟寺,洞內佛像是北魏時期重塑。金代大定年間石刻造像,保存完整,風格獨特,刻工精美,是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許多帝王將相,先賢聖哲,文人墨客,神醫高僧爭相輦來,或賦詩作畫,或修身養性,留下大量的勝跡文物。

遼寧大石橋市蟠龍山

蟠龍山,位於大石橋鎮內的一座巍峨的高山。蟠龍山是不是真有蟠龍呢?它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 傳說很久以前,蟠龍山下一片荒野。山下有一條惡龍臥在那裡,它不許人們到山下來開荒種地,還時常出來傷人,附近的人們都很害怕它。

高山不遠有一戶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張青外出做工,母親在家看家做飯。有一天張青又出去做活去,惡龍就把他的母親吃掉了,等張青回到家一看:門開著,地上有血跡,知道母親被惡龍吃了,傷心地哭了起來,並發誓要替母親報仇,替那些被惡龍吃掉的人報仇,除掉惡龍,奪下被惡龍霸占的土地。他找來了木樁,偷偷地釘在山腳下,然後自己裝成過路的樣子向山上走去,惡龍正好臥在那裡歇著,看有人走過去,馬上騰起,向張青撲去。張青繞過木樁向山上跑去,惡龍也繞過木樁向山上追去。可它的尾巴卻被木樁纏住了,再也伸不出來了,惡龍不甘心放過前面的人,不顧尾巴被纏,繼續向前追去。張青繞著山向上跑,惡龍也繞著山追了一圈又一圈。惡龍的身子也就從山底往山上纏了一圈又一圈。眼看要到山頂要追上了。惡龍的身子全都纏在山上,再也不能往前伸了,惡龍氣得一用勁,竟抻死了,整個龍身都在山上,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山叫蟠龍山。

柳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柳州又稱龍城,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是南方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早在5萬年前就有“柳江人”生活在這裡了,從建城至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柳州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良好的人文歷史景觀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是國家甲級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柳州市轄有4個城區、1個郊區和柳江縣、柳城縣,總面積5280多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5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170多萬,市區人口是84萬,有20多個民族。
景點三江侗鄉 |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 柳州東門城樓 | 都樂公園 | 箭盤山奇石園 | 江濱公園 | 柳侯公園 | 龍潭公園 | 蟠龍山 | 雀山公園 |魚峰公園 | 鵝山公園 | 馬鞍山公園 | 象州溫泉療養旅遊區 | 融水苗寨 | 金秀大瑤山 | 九萬山 |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 | 都樂岩風景區 | 立魚峰風景區 | 柳州捲菸廠 | 程陽永濟橋 | 程陽八寨 | 西來寺 | 柳侯祠 | 侗族八寨 | 鹿寨香橋風景名勝區 | 柳州奇石城 | 魚峰山 |大龍潭風景區 | 都樂岩 | 聖堂山 | 風雨橋 | 三江鼓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