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沙家浜畔、陽澄湖邊。其東南端伸入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常熟市,西南方與尚湖相依,湖光山色,相映生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稱。有寶岩生態觀光園,劍門,維摩山莊等旅遊景點。

簡介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沙家浜畔、陽澄湖邊。其東南端伸入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常熟市,西南方與尚湖相依,湖光山色,相映生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稱。有寶岩生態觀光園,劍門,維摩山莊等旅遊景點。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一;1989年3月,經國家計委、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景區介紹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北亞熱帶北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無霜期為243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春夏秋冬,四季可游。虞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森林面積126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6%,是北亞熱帶天然更新與人工更新相結合的森林植物群落類型。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濕地松、火炬松、毛竹、板栗、楊梅、楓香、白櫟、麻櫟、槲櫟、茅櫟、冬青、合歡、構樹、櫸樹、朴樹、牛鼻栓、絲棉木、烏飯樹、桴樹、棣棠花、鹽膚木、山胡椒胡禿子、枸骨、小葉女貞、窄基紅檁木等;藤本植物有紫藤、硌石、爬山虎、野薔薇、菝葜、金銀花、枸杞;草本植物有海金沙、烏蘞、麥冬、百部、沙參、佩蘭、桔梗;另外還有多種蕨類、苔蘚、地衣、竹蓀、松蕈等低等植物。據不完全統計有89科309種植物。每逢春季,這裡桃、李吐艷,梅、梨爭春,紅如流雲、白如飛雪;盛夏,則喬木翁郁、灌木叢叢、野藤纏繞、苔蘚低伏;深秋,楓香、烏桕,緋紅點點,如血如胭,紅綠相映,五彩繽紛;隆冬,滿山松柏,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虞山的四季,是花的海洋,綠的天堂,美的仙境。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虞山最高峰海拔263米,全山分布大小斷層300多處。山南陡峭險峻,氣勢磅礴,具大山之勢。諸多石景亦集中於此,有康熙御筆“煙嵐高曠”等摩崖石刻。其中以“劍門奇石”、“拂水晴岩”最為著稱。明代吳門畫派創始人沈石田曾用“絕壁雲扶將墜石,豁崖風勒下奔泉”的詩句讚美這一奇觀。劍門山巔,今已重建了高達16米的劍閣,飛檐凌空,氣勢非凡。1993年7月,又得著名畫家宋文治先生資助,在劍門西側新建了“松風亭”。朱屺瞻、謝稚柳、陳佩秋、曹大鐵、言公達等書畫大家為此揮毫題詠,給虞山增添了新的景色。現在劍閣與松風亭遙遙相對,登高遠眺,湖光舟影,煙霧雲霞,田園村落,阡陌縱橫,錦繡江南的景色盡收眼底。大畫家錢松的名作“常熟田”,即在此構思著筆的。山北平緩,多洞、澗、泉、瀑。洞有著名的聯珠洞、老石洞、小石洞、石屋洞;澗有桃源澗、石屋澗、墜石澗、秦坡澗、破龍澗;泉有焦尾泉、天龍泉、舜過泉、露珠泉、缽盂泉、玉蟹泉等。其中尤以秦坡瀑布最為壯觀。秦坡澗長百餘米,澗呈層樓狀,澗中巨石累累,雨後飛流急瀉,匹練懸空,飛起萬斛蕊珠,故明代倪鉅詩曰:“雨後秦坡水,勢若天橫注。非風亦非雷,搖動山中樹。”

寶岩生態觀光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寶岩生態觀光園
拐過這邊遠遠就能望見萬綠叢中點點紅,煞是好看。這邊是大片的楊梅果園,園內種植的寶岩楊梅經過長期的改良,現有“東魁”、“桃紅”、“早紅”、“螳螂子”、“水晶”等16個品種。寶岩自元代起就有種植楊梅的記載,距今已有900年歷史,園內有樹齡百年以上楊梅樹170多棵。老樹高大挺拔,梅熟時節,每棵樹出產楊梅80千克以上,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
虞山寶岩生態觀光園占地1500多畝,是國家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常熟示範區的一個項目,也是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個重要景區,它地處北亞熱帶的北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背山面湖,坡面朝南,具有極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寶岩特產豐富,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高達95%,僅木本植物就有89科309種之多。園內有樹齡超過百年的古楊梅樹170多株,年年掛果,滿樹瑪瑙。還有多種藤本植物及蕨類、苔蘚、松蕈等低等植物。還有138種鳥類,其中有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保護鳥31種。
寶岩生態觀光園充分利用寶岩特有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優勢,運用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採用風景園林的藝術手法,通過林茶、果茶、林果等立體種植模式,在促進林、果、茶優質高產的同時,為人們提供一個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文化娛樂、科普教育的場所。因此,生態觀光園是集一、二、三產業於一體的新型觀光農林業,也是經濟發達地區保護環境,促進農林業持續、高效發展的一種新的模式。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寶岩生態觀光園
寶岩生態觀光園已建成楊梅與、枇杷與茶、石榴與茶、梅樹與茶等果茶間作園、水杉與茶間作園。果茶、林茶間作,果樹與樹木能給茶樹提供一個適度遮蔭的良好生態環境,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從而使茶葉獲得優質高產。因此,茶園中適當間作水杉、果樹,不但能為茶樹創造適生的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減輕茶園病蟲害的發生,同時也充分利用了茶園的光解能力,使土地獲得更高的產出,從而實現持續、高效。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寶岩生態觀光園
寶岩生態觀光園不但自然生態優越,而且人文景觀也極為豐富,原有名剎寶岩寺,據記載為梁天監年間(公元502年)初建,至今已有1490年歷史,文革時被毀,現正修復。園內還有曾樸墓、翁同和墓、錢謙益與柳如是墓和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等一批名人古墓。寶岩生態觀光園也是常熟民間“看楊梅”的地方,“看楊梅”風俗相傳已有900年的歷史,元《琴川志》及清康熙《常熟縣誌》中均有記載。2002年6月15日,成功地舉辦了第四屆寶岩楊梅節,使“到寶岩,看楊梅”的民間習俗重放異彩。2002年入園觀光人數創歷史新高,共接待遊客20萬人次,門票收入65萬元。

劍門景區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劍門
劍門,在虞山中部最高處,高度為海拔261米,以石景著稱。“絕壁雲扶將墮石”,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懸崖凌空的劍門奇景。從南坡拾級而上,山勢險峻,長約五百餘米,筆直如鞭,古稱“霸王鞭”。山道崎嶇,既陡又狹,足下深谷幽險,舉目怪石凌空,使人有蜀道難之感。
劍門有雄偉奇特的峭壁石壘,有迷朔深谷的險坡,有高懸欲墜的巨石。劍門狀如刀劈,從上俯視,幽谷深邃,從下仰望,天成一線,這就是“劍門奇石”。相傳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石一劍劈開,形成洞開一線的兩扇石門。清康熙御題“煙嵐高曠”四字和玉璽鐫刻在劍門巨石上。劍門下亦有明清時代的名人石刻群,“青雲得路”、“仰止”、“觀止”、“去思石”等。山道逶迤迂迴,沿路洞穴連生。劍門頂端左側建“劍閣”一座,從劍閣放眼西望,河湖交叉,阡陌縱橫,常熟熟田,江南水鄉自然之美,盡收眼底。我國著名畫家錢松的名作《常熟田》,就是看到這裡山水之美的欣然而作。劍門景區內還有拂水晴岩、齊女墓、瞿式耜墓、松風亭、藏海寺、報國院、長壽橋等重要景點,配有劍門菜館、長壽素麵店、茶館、小商品市場等服務設施。這裡自然景色美不勝收,使人留連忘返。

興福景區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興福禪寺
興福景區在虞山北麓幽谷深處,以千年古剎興福禪寺為中心,“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路愈深,林愈密,景愈幽,山嵐縈繞,古木參天,岩谷奇秀,修竹如海。破山寺初建於齊,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名為興福寺。古寺依山為宮,建築浩瀚,景色雅秀,濃蔭披被。寺內有大雄寶殿、救虎閣、空心潭等20多處。“破山清曉”為虞山十八景之一。
興福古寺系江南著名古剎,又名破山寺,始建於南齊,位於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間。因殿後有巨石、突起如牛,石紋暴出,左看如“興”,右看似“福”,遂有興福寺之稱。寺前古木參天,巨澗橫貫,且多碑記,唐代即已聲名大振。寺內有印心石屋、君子泉、救虎閣、空心潭等名勝古蹟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興福茶苑
景區內有降龍古澗,澗水自西山而下經寺前瀉出,蜿蜒東去。四高僧墓為唐代懷達、常達,後梁彥,宋代晤恩四位高僧墓地。聯珠洞位於興福寺後山一里許半山腰,洞寬三丈,深五丈,可容四、五十人,在虞山諸石屋中為大者。洞頂有一桌面大的穿孔,藉以透光,山泉由頂孔流入,紛灑如聯珠。聯珠洞由此得名。

景區內還有晶體藝術館、盆景園、古樹群等景點,並配有飯店、素菜館、停車場、茶館、露天茶座等服務設施。

興福景區是江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景區之一。

維摩山莊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維摩山莊
維摩山莊,地處虞山中部山巔,為利用昔維摩寺遺蹟於1983年興建的園林景點。這裡四圍蔥蘢,背負峰巒,綠蔭匝地,景色宜人。莊園內花木深秀,山光雲影,翠林鳥鳴,環境幽勝,有望海樓、缽盂泉、葫蘆泉等歷史與自然名景。迴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樓,可北望大江,東觀日出,向有“維摩旭日”美稱。並新增有百桂園、清心堂等園林佳景,既具傳統山莊園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澗野趣,成為虞山著名景點。十里虞山,遊人不絕。由城內上山過辛峰亭與虞山城門門樓,西行三里許,山路漸見平坦,道旁茶園一望蔥綠,不遠處疏林中透出一片粉牆黛瓦、高低錯落的建築群,這便是維摩山莊。其地近虞山中部山巔,正當辛峰亭、虞山門城樓與劍門山巔之間遊覽主幹道的中途,山莊北通石屋澗,隔路南鄰山崖望湖亭,西向背負青巒,林木深秀,環境清麗。山莊自1987年建成以來,已成為以幽勝為特色、充滿山林野趣的園林景點,深受各界人士青睞,成為人們尋幽探勝、觀賞日出、娛樂休閒的勝地。
維摩山莊系在昔日維摩寺遺址所建而得名。地處虞山中部山巔的維摩寺,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澗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時,右丞相兼樞密使、邑人曾懷(字欽道)奏請為功德院,孝宗賜“顯親資福禪院”額。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維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東,每當日出,層林盡染,景色絢麗。明嘉靖時貢生、邑人陳儒曾有“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的詩句贊之。寺中有“望海樓”,又稱望江樓,迴廊曲折,頗具幽趣,昔時文人雅士常結伴夜宿於此,清晨登樓觀日出,雲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維摩旭日”美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樓中昔懸有明清之際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聯:“日轂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資重修寺宇,並於寺後闢建園林,建設泉池台榭。山門懸楹聯“大觀江海合,傑構宋梁余”,原為曾懷撰書,清末由陸懋宗重書。清鹹豐十年(1860年),因太平軍與清兵在虞山激戰,寺毀於戰火。清光緒時重建,屈氏後人亦助修望海樓等,並於樓內塑有屈成霖像,懸長聯曰:“鍾磐定山聲,昔有白雲投刺史;欞欄接海氣,遠持紅日照維摩”。1949年建國前後,乏人管理,寺院荒蕪,殿宇房屋逐漸破敗。

1982年,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建設委員會,將虞山風景名勝區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總體包括蘇州、無錫兩市與吳縣、常熟、吳江、無錫、宜興五縣)十個景區之一。同年3月,根據省太建委部署,由縣基建局組織編制虞山風景名勝區(1982--2000年)規劃,規劃中將維摩旭日景點列為規劃建設的景點之一。總體規劃經向縣長辦公會議和縣委、縣政府聯席會議匯報審定,並經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常委會審議通過,即上報省政府與省太建委。1982年12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4處,其中江蘇為太湖與南京鐘山兩處。次年,經省太建委辦公室會同我市市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確定先行建設“維摩旭日”景點,並確定利用維摩寺遺蹟興建維摩山莊,以改變該寺長期無人管理而荒廢的現狀,充分發揮其風景資源的作用。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維摩山莊
隨後,即由縣基建局組織編制山莊建設詳細規劃,確定按寺遺址原有建設布局,依照江南傳統園林建築造型、色彩等和園林功能要求建設,一是進行房屋必要的新建與重建,此為一期工程。二是對林泉疊石與游息觀景建築、遊園道路等進行整理與重建,重植花木與綠化等,此為二期工程。一期工程於1983年10月動工,建築設計由市房地產公司設計室承擔,施工為虞山林場建築公司,並由市古建公司派員指導。至1985年1月完成的項目有:重建圍牆,改建天王殿、彌陀殿廢圮遺構為園林建築,對大殿朽壞木結構加以更換,並改建成園中正廳,其前殿遺構翻建為茶廳,原南入口已嚴重破損之殿屋翻造改建後為南進廳,翻建南北附房,新建灶水間等,於1月底進行驗收。1985年4月完成二期工程設計,於5月動工,除其中山莊園林式大門仍由林場建築公司承建外,其餘均由市古建公司三隊,即吳市古建隊施工。完成項目有:後園入口假山與石洞堆疊,葫蘆泉景點整修與澗道駁岸疊石,缽盂泉景點整修,移建泵房與堆疊假山,泉畔新建清心堂與山莊大門前台座及金山石欄桿設定建造等。大門懸額“維摩山莊”,為我市早年從事建築的詩詞書畫界著名人士曹大鐵先生所書。全園綠化整理與重植花木則由市園林處綠化隊進行。工程歷時近二年,於1987年年初竣工。以上全部工程投資52萬元,其中由市建設局、市建委先後投資共21萬元,太建委專項撥款31萬元。

1989年,原常熟孝友中學校友、美籍華裔張兆明先生與夫人周畹玉女士熱心家鄉建設,造福桑梓,出資于山莊園中栽植桂樹百株,至今已滿庭翠綠,蔚然成林。秋來滿園飄香,被譽為“百桂園”。園中碑石上鐫“沁香甜醉,僑老心歸”八個大字,為我市近代名聞海內的金石家趙古泥先生之女、著名書畫金石家趙林女士所書。百桂園與望海樓、清心堂、葫蘆泉、缽盂泉等構成名聞遐邇的山莊勝景。

其他景區

辛峰景區辛峰景區

辛峰景區:虞山有五峰,辛峰為首位於城內,峰頂辛峰亭,始建於南宋,登亭極目,山、水、城一覽無遺,為虞山勝景之一
城垣遺址:始於西晉,元末張士誠據常熟後將土城改為磚城,並將虞山東南端圍於城內。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御倭寇又整修擴建,清末後逐漸坍損。1994年在古城垣遺址恢復城牆百餘米,並設虞山門城樓。
讀書台:相傳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肖統(公元591~521年)讀書處,在虞山東南麓,土阜隆起為台,台上有亭,亭內正壁嵌有石刻三塊,亭中置大石台一張,旁有石凳,石台正面橫刻有“虞麓園記”,為清道光年間倪良躍所書。讀書台四周,古樹蔽日,翠竹婆娑,景色雅致。昭明太子當年擇此勝地選書立說遺澤後世,令人抒發懷古之幽情。

視頻(虞山福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