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扁壺

虛扁壺

“虛扁”自明末即有,散見於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構不絕。 “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虛扁壺起源

扁壺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700年)。隴縣曾出土高20cm,寬20cm的銅扁壺,作酒器用。戰國時代的銅扁壺就已經很精美了(見藏於史密斯博物館的戰國扁壺)。這就說明,扁壺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時期的扁壺是什麼樣子的呢?在介紹中說它是“扁體長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為龍形,後為龍形。腹飾大鳥紋,圈足飾波曲紋,間飾似雲紋。此器造型獨特,紋飾新奇流暢。一改西周時期造型及紋飾風格。

《中原地區歷史上的民族融合與同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中原地區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邊陲的蠻、戎、夷、狄等少數民族也乘機內徙,與中原諸夏雜居,至戰國時有些少數民族因融入華夏族而消失了,於是有了新的華夏族。從時間上看,經過夏商周三代長達數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語言、人種的變化,使用器具也必然會有互相的借鑑和演變。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即便是兩個對手之間也會通過學習對方的長處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綜上,無論是和平還是戰爭時代,都不能擋住民族文化的交流。少數民族和漢民族文化的交流,從大的方面有服裝,語言,小的方面呢?那就是他們的器具-水(酒)囊。

《土爾扈特部落史》詳細記載了蒙古族同胞們水囊的製作方法:“蒙古土爾扈特人盛酒皮囊,用氂牛皮或駱駝皮製成。製作時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壓上精美的圖案,在坑裡煙燻十天左右,這樣就製成了長期不腐爛不發臭,而且有異香的皮革。將皮革用香腸線縫實,再用牲畜骨膠將針眼裡外抹密實即成。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擠壓,不怕摔打,不怕顛簸的優點,便於駝背上,馬背上攜帶。一個酒囊可用70~80年,傳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來的孫子製作2~3年酒囊做為遺傳紀念,不送給別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習俗想要,會得到說明式的婉拒。土爾扈特人的酒囊也從不製作往外賣”。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後形狀扁圓。形狀扁圓不占空間,背負在腰間或是駝在牲畜上都比較方便,用獸皮製作,取材容易。有資料顯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駱駝俑上,所馱兩件酒器都是扁體的,而左側的小扁壺與北齊釉陶扁壺一模一樣。以此兩點來看,扁的造型非常適合於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使用。中原漢族人為定居生活,從他們的使用習慣來看,並不以方便為首要目標。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於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首先考慮的目標。裝飾,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們也都是從實用器皿發展而來的。漢族人製作盛器材質以陶和金屬為主。以青銅器或陶器製作扁壺會出現一、容量小,二、擺放不穩定的後果。因此無論是為了抽象的表現美觀還是實際使用來說都不會,也沒有必要發明出這種造型。至此,唯一結論就是從少數民族的實用盛器“囊”借鑑而來。
由此初步有了扁壺的形成過程。
春秋之後,宋元明清歷代均有扁壺的製作,但是材質從金屬逐步的轉變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於質地相近,紫砂的興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從業者轉變到了紫砂工藝裡面來。他們的轉變也同時使陶瓷的造型創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來。時大彬,這個紫砂歷史上的奇才,他創作了的玉蘭花瓣、印包、僧帽等壺的造型都是通過借鑑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煉抽象而來的。下面的松石綠魚藻紋高執扁壺圖片給了我們一個階段性的實物演變參考,從最早的囊演變到青銅器,嘴、蓋、頸部都更接近於紫砂壺了。然後,紫砂從業者在創作過程中還是考慮到了實用性,因為以前的扁壺多做酒壺用,不必頻繁的淋水,沖洗,也不必考慮到功夫茶沖泡時候高壺身對於茶葉、茶湯的控制上的影響,也不必更多的考慮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將壺身放倒,首先不會水位太高悶茶,而且實用時候擺放更加穩定,放倒後的壺身高度恰巧和當時一本線裝書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書桌上泡茶品飲時所用,所以,取了個名字叫“書扁”。這位紫砂壺歷史上的奇才也許就是通過瓷器的扁酒壺而發明了紫砂壺的虛扁。
虛扁,它隨著歷史一路演變而來。從少數民族的皮具到漢族的青銅器—陶瓷,從馬背上的實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們書桌上發閒遠悠思的雅玩,從盛水酒到注滿幽香的茶湯,頗具粗獷的美,通過紫砂轉變為了含蓄,包容,典雅……。

虛扁壺簡介

“虛扁壺”又叫“水扁壺”、“書扁壺”。因發音相近,宜昌發音幾乎相同,指的是同一紫砂壺樣式。意思上,書扁更恰當,水扁或虛扁都不大通順,但虛扁用得較多。“虛扁”散見於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作不絕。“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虛扁壺藏品

虛扁壺 虛扁壺

【名稱】:虛扁壺

【類別】:紫砂壺

【年代】:明

【作者】:時大彬

【文物現狀】:上海博物館藏品

【簡介】:

此壺造型極扁,是明代紫砂壺的代表作,雖然用的是粗質調砂,但毫無粗糙的感覺,造型奇特挺拔。

虛扁壺 高 62 毫米 口徑 98 毫米

底刻款:『源遠堂藏大彬制』

此壺為紫砂壺形制中少見的極扁造型,藝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壺幾何形體造型的代表作品。

此壺器形線面屈曲和諧,寓瀟灑於纖巧中,形雖扁而氣度卻昂,剛柔相濟,是時壺中的神品。泥質為較粗的調砂,經燒成後,粗而不糙,粗獷中豪氣盎然,這種選料製品,乃時大彬偏師出奇之佳作,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與另一件南京博物院藏“調砂提梁壺”的泥質完全相同,泥色、火候、制技等顯然是出於一人之手的茗壺。小巧的嘴與小圓把,配置壺體,端莊而秀美,這樣朴致、凝重的小壺,正是當年士大夫階層自酌自飲和清賞的珍玩,被人們稱之謂“神品”。壺底刻有“源遠堂藏大彬制”七字楷書款,刻款鐵劃銀鉤,筆力遒勁,這也是鑑定時壺真偽的依據之一。

虛扁壺 虛扁壺

【名稱】:調砂虛扁壺

【類別】:紫砂壺

【年代】:清·乾隆

【作者】:陳鳴遠

【文物現狀】:宜興陶瓷博物館藏品

【簡介】:

調砂虛扁壺 高 49 毫米 口徑 85 毫米

底印:『鳴遠』

這是陳鳴遠最具光貨造型特點並顯示非凡功力的作品之一。這件作品壺形極扁,適合沖飲綠茶。器形線面屈曲和諧,形雖扁氣卻昂,純樸大度。泥質用粗砂調製,配比恰當,肌理質感與形制十分和諧,目視為粗,手接則細,渾樸之中有峭拔之勢,調砂的顆粒給人以銀光閃爍之感。

虛扁壺 虛扁壺

【名稱】:黑鐵砂虛扁壺

【年代】:清

【作者】:陳覲侯

【文物現狀】:宜興陶瓷博物館藏品

【簡介】:

黑鐵砂虛扁壺 高 85 毫米 長 72 毫米

底印:『陳覲侯制』

此壺為砂壺形制中的極扁型,藝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造型的代表作品,器形線面屈曲和諧,寓瀟灑於織巧中,形隨扁而氣卻昂,剛柔並濟,神品也。扁圓的器型,給人一種虛懷若谷,逍遙自在的感覺。它的個性鮮明,造型美觀,令人玩味不盡。

虛扁壺 虛扁壺

【名稱】:大虛扁壺

【年代】:清

【作者】:荊溪若林

【簡介】:

大虛扁壺 高 85 毫米 寬 281 毫米

壺平口唇邊,彎流,圓柄,圈足。平蓋,圓鈕。足內鈐『荊溪置』三大字篆書款,印內下方又鈐『若林』二字,形成印中印,頗具一格。紫砂色澤偏紅,且夾有細密的黃砂,好似銀光閃爍。壺身細膩圓潤,把、流彎曲有致,蓋口嚴密。此壺器既大又扁,其成型難度較大,故比較少見。

虛扁壺 虛扁壺

【名稱】:高虛扁壺

【作者】:顧景舟

【簡介】:

蓋印:『顧景舟 生於乙卯』

底印:『陶壺外史』

虛扁壺 虛扁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