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賁軍

虎賁軍

“虎賁”二字,最早出現於牧野之戰,據史書記載:“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意思是說周武王的英勇戰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無敵。此後,各朝各代,凡軍中驍楚者,無不被冠以“虎賁”二字。《周禮·夏官·虎賁士》注云.王出將虎賁士居前後”。根據周禮的記載,夏朝的官員里有虎賁氏,漢代有虎賁中郎將、虎賁郎,歷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廢止。古代稱宮廷禁衛軍的將領為虎賁,也稱勇士為虎賁。虎賁的意思是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獸。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虎賁軍虎賁軍

賁同奔,意思是虹虎舞跑,像一樣勇猛有力
1.守衛王宮、護衛君主的專職人員。
2.軍中驍楚者,勇士
虎賁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引用

《周禮·夏官·虎賁士》注云.王出將虎賁士居前後”。
根據周禮的記載,夏朝的官員里有虎賁氏,漢代有虎賁中郎將、虎賁郎,歷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廢止.古代稱宮廷禁衛軍的將領為虎賁,也稱勇士為虎賁.虎賁的意思是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獸.
“虎賁”二字,最早出現於牧野之戰,據史書記載:“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意思是說周武王的英勇戰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無敵。 此後,各朝各代,凡軍中驍楚者,無不被冠以“虎賁”二字。《集解》引孔安國疏:虎賁.勇士骼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
至今,在軍旅之中,依舊不乏虎賁師、虎賁團、虎賁營的存在。

漢朝虎賁軍

漢武帝時期,取軍中遺孤與各將官子孫統為一軍,號為虎賁軍,立虎賁校尉為軍事長官。虎賁軍不受任何人節制,僅全權受命於皇帝一人!
史書上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匈奴單于傾舉國之力(大約30萬人)進攻西漢王朝,西漢王朝大怒,調遣3000餘人的虎賁軍夜襲匈奴營地,不但打敗了匈奴,而且展現了驍勇的血性。野記“襲營斬敵16萬,追擊沿途斬敵9萬,到了北疆斬敵3萬”,到了最後,已經不管路程遙遠,遇敵披靡,深入直到殺死匈奴單于,才班師回朝。後來,匈奴一蹶不振,不敢來犯。

元朝虎賁軍

元朝的正規軍分為宿衛和鎮戍兩部分。前者的主要任務是保衛大都、上都及其附近地區,和作為中央軍隊鎮壓叛亂和起義;後者鎮戍全國的戰略要地和邊疆。早期的宿衛軍多為漢軍。虎賁軍屬宿衛軍。

當時今承德中西部的駐軍,就是虎卉軍的部隊。

●《元史》是這樣記載虎賁軍的:

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秩正三品,管領上都路元籍軍人兼奧魯之事。

至元十六年立虎賁軍,設官二員。

十七年置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使一員,又增置副都指揮使一員。

元貞元年以虎賁軍改為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

從上述記載,可知虎賁軍設立於1279年(偽至元十六年)。1295年(偽元貞元年)改為虎賁親軍。虎賁軍的“總部”——都指揮使司,設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虎賁軍下面分為六個“千戶翼”。分布在上都路轄區各地。

元朝的首都是大都(今北京),陪都是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五指山所在的興州原屬北京路(今內蒙古寧城大明鎮)。1262年(中統三年),偽帝忽必烈親自將興州從北京路割出,劃歸開平府。次年,開平府改為上都路。

上都路所轄的府州及其治所:順寧府(今河北宣化)、保全州(今河北涿鹿)、蔚州(今河北蔚縣)、興州(今河北隆化)、松州(今內蒙古赤峰)、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虎賁軍的6個千戶翼,分別駐守在這6個州府,其中有1個千戶翼駐守興州。

元代的軍官自上而下稱都萬戶、萬戶、千戶、百戶、牌頭。駐在上都的虎賁軍都指揮使,相當於萬戶。為大輪禪師建塔立碑捐資的虎賁軍千戶王瑢,駐地應是興州。每個千戶下轄二三十個百戶,另一個為建塔立碑捐資的虎賁軍百戶王琮與其他百戶,分別率兵駐於興州轄境——今承德中西部各地。

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軍團

在人類漫長的軍事歷史中,誕生了無數戰功赫赫、威名遠播的戰鬥軍團,從古羅馬橫掃歐亞非的羅馬軍團到驅逐匈奴封狼居胥的羽林軍。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誕生了無數名將的軍團們值得人們銘記與追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