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

虎丘塔

虎丘塔,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於此,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遊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塔,是馳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於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石龜等罕見的藝術珍品,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

基本信息

景點概述

虎丘塔虎丘塔
虎丘斜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築。塔身設計完全體現了唐宋時代的建築風格。虎丘斜塔被尊稱為“中國第一斜塔”和“中國的比薩斜塔”。
虎丘斜塔是蘇州雲岩寺塔的俗稱,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上,建於五代後周末期(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比義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該塔為仿樓閣式磚木結構,共七層高47米。由於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礎設計構造不完善等原因,從明代起,虎丘塔就開始向西北傾斜,現在塔尖傾斜2.34米,塔身傾斜度為2.48度。
虎丘塔又稱雲岩寺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後
虎丘塔虎丘塔
毀。現存的虎丘塔建於後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級。原來的塔頂毀於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虎丘塔現高47.5米,塔身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記載,由於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採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畝塔。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景點詳述

虎丘塔第三泉虎丘塔第三泉
虎丘塔是一座磚結構的塔,但形制屬仿木構的樓閣式塔,這是源於印度的佛教建築塔與中國漢代興起的多層木構樓閣相結合的產物。初期的中國佛塔的一種主要形制,即是方形多層的木構樓閣式塔。史載,三國時的蘇州已有佛教的塔,從佛塔建造歷史分析,此時蘇州的塔也當是方形、多層木構的樓閣式塔。江南潮濕,木材易腐,又易蛀、易燃,故在虎丘塔之前的所有的蘇州佛塔都未能保存下來,只能從歷史文獻中覓得一點蹤跡。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佛塔的建造材料上,條磚逐步取代了木材,從南北朝開始已用條磚建塔,但真正成熟地運用條磚建塔已到隋唐時代,建於唐代初期而留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即是確切的物證。特別是大雁塔,也是一座大型、多層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它與虎丘塔有著承前啟後的聯繫。

虎丘塔與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層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它們同為七層,大雁塔現高64米,虎丘塔若恢復其初建原狀(即包含原塔剎部分在內),也當在60米上下;它們都以條磚和黃泥為主要建築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物。構成建築特徵的仿木構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條磚砌築而成,特別是塔壁外面層間的出檐都以磚砌疊澀構作,外伸不遠,做法相似,這些都是虎丘塔與大雁塔的相似之處。

但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位處江南的虎丘塔在許多方面又超過了建於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狀已由方形過渡到八邊形,這在建築技術上是一個突破。方正規範的四邊形建築,如宮殿、官署、民居等,在傳統建築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為八邊形,構作技術要複雜得多,但防禦外力性能也大為增強。虎丘塔雖非第一座八邊形塔,但在高層大型的八邊形佛塔中無疑是屬開先河的。自此以後,八邊形塔成為我國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為套筒式結構,塔內有兩層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線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線上下和左右,這樣的結構,性能上十分優良,虎丘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與其優良的結構是分不開的。塔身平面由外墩、迴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全塔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迴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迴廊)連通。自虎丘塔之後的大型高層佛塔也多採用套筒式結構。當代世界上的高層建築也多採用套筒結構,這足以顯示出中國古代建築匠師們的智慧和技巧了。

虎丘塔的砌作、裝飾等更為精緻華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於大雁塔那淺顯的象徵手法了,而是按木構的真實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兩次,形制粗碩、宏偉;斗棋與柱高的比例較大;其他如門、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規模都再現了晚唐的風韻和特點。

虎丘塔身由外壁、迴廊和塔心三部分組成。塔頂的鐵剎已倒。現存塔身高度為47米。磚砌建築結構比例適度,各層高度並非有規則的遞減。塔身的平坐、勾欄等均用磚造,唯外檐斗拱則為磚木混合建築。每層塔壁的外表,都模仿木構建築式樣:轉角處砌有半圓形的磚倚角,壁面上又立有二柱,將壁面分為3間,當中1間為塔門,左右兩間是磚砌直欞窗。從塔門至迴廊有一走道,廊內是塔心。塔身由底向上逐層縮小,輪廓有微微鼓出的曲線,造形美觀。塔內每層都繪有彩色牡丹花壁畫,澤彩鮮艷,技法卓絕。

在建築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現了平座欄桿,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體,擴展視野,從而改變了大雁塔那種只能從塔體門洞內往外觀望的小視角狀況。在虎丘塔之前的磚塔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塔體外建有平座欄桿的先例。

建築結構

該塔為仿樓閣式磚木套筒式結構。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屋檐為仿木斗,飛起翹。塔內有兩層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線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線上下和左右。
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迴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迴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迴廊)連通,設計完全體現了唐宋時代的建築風格。由於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礎設計構造不完善等原因,從明代起,虎丘塔就開始向西北傾斜。經專家測量,塔尖傾斜2.34米,塔身最大傾斜度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塔系平面八角形,每個面上都有一扇門,七級。原來的塔頂毀於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虎丘塔高47.7米,塔身全磚砌,重6000多噸。

歷史源淵

虎丘塔虎丘塔
虎丘塔虎丘塔
虎丘塔,又稱雲岩寺塔,是馳名中外的宋代古塔。

始建於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壽元年),初建成木塔,後毀。仍存的虎丘塔建於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落成於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義大利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

自明代起,由於地基原因,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

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採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畝塔。

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蘇州閶門外西北不遠的虎丘,風景優美,古蹟眾多,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美譽。

春秋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死後墓地即在虎丘。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並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

虎丘是個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的風景名勝地。二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在虎丘建造行宮,死後就葬在山中。《史記》載,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相傳葬後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民間還有一說:因“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山頭山門是虎頭,山門前兩側的兩口井是虎眼,斷梁殿是老虎的咽候,上山的石道是虎背,而斜向青天的虎丘塔則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雲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雲,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雲岩寺的塔,稱雲岩寺塔。該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據地方志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築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層,磚身木檐。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現存的塔身高47.5米。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現存的雲岩寺塔是用130萬塊磚壘制而成,使用的主要是三種磚,即唐朝的條磚、方磚和明代維修時用的條磚。

“以物論史,透物見人”從虎丘塔的興衰可以見到蘇州城市的滄桑變化。虎丘塔的每次毀滅和修建,都折射出當時蘇州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情況。例如,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會昌年間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除長安、洛陽保留兩座寺院,觀察使、節度使所在的城市保留一座寺院以外,其餘寺院全部被下令拆毀。當時江蘇一帶的節度使在潤州(即現在的鎮江),而蘇州連保留一座寺院的資格都沒有,虎丘山寺和塔自然都跟著毀了。

而雲岩寺塔的建起,則得益於五代時期吳越國以“保境安民”為宗旨的政策,國君錢鏐以降都信奉“造寺保民”,興建寺院和佛塔,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社會財富有了積累,也有經濟能力供養寺院。從塔內此前出土的文物來看,金、銀、銅、鐵、瑪瑙、絲綢等製品一應俱全。

在虎丘塔內有大量的裝飾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體的灰塑圖案;在塔樓二層西南面的內墩上,還刻有兩扇毬紋圖案的裝飾門,這是唐宋時期門的式樣;仿木的斗拱、梁、柱子等處都有彩繪,“七朱八白”,鮮艷奪目,從上述這些可以追尋到唐宋時期蘇州地區的花卉種植、湖石造景、裱畫裝飾等技藝的發展情況。

虎丘塔則是早期民間修塔的一個典型例子。為什麼在蘇州能修建起來,修建過程是怎樣的,如果能弄清楚這些,對蘇州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古建技藝有著重要意義。而號稱“中國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其傾斜還會不會繼續等這些謎題,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今天,這座聳立於虎丘的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誌。

第三泉在千人石之西,泉名據說是古代著名品茶家陸羽品定的,陸羽品嘗後覺得水質甘洌,味甜質厚,為天下第三,故名第三泉(第一泉在鎮江、第二泉在元錫、第四泉在丹陽、第五泉在揚州)。

虎丘中最引人入勝的古蹟名勝就是傳為吳王闔閭墓的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看,“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4個大字,渾厚遒勁,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獨生子女所書。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雲泉”,筆法瀟灑,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

虎丘還有白蓮池、點頭石、雲岩寺、冷香閣、孫武子亭等古蹟。

民間傳說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於此,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遊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古蹟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

另有傳說,現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顏氏原書,而是後人補書刻上去的,所以在當地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說法。所謂劍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長劍的水池。吳王闔閭墓可能在這裡,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我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五泉”。

蘇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不知是哪一個朝代,虎丘塔傾斜得越來越厲害,急壞了土地公公,他想來想去,只能用神威來救虎丘塔。這天晚上,蘇州城的男女老少個個做了個夢,夢中被喊去拉繩,拉正虎丘塔。第二天一早醒來,人人都覺得腰酸背痛。據說,蘇州吃“撐腰糕”的風俗就是從這件事開始的。這些名勝古蹟都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

景點保護

虎丘塔,又名雲岩寺塔,位於蘇州虎丘山頂,是一座七層八角形、以磚結構為主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建於五代末年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是江南最古老的一座大型磚塔、江蘇省唯一僅存的五代磚結構古塔。千年的歷史滄桑,加上風雨、雷電、戰火等考驗,如今的虎丘塔正面臨著新的危機:塔身磚塊掉落、塔內粉刷層剝落較為嚴重,塔頂第7層有明顯滲水情況,塔身多處裂縫。
2014年12月27日,虎丘塔的四周建起兩米高的白色圍擋,工程隊正進行著維修的前期準備,這是虎丘塔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三次維修,也是自1986年以來首次全面保養維修。

兩次維修

前兩次“傷筋動骨”的維修,才保住虎丘塔屹立不倒
現在的虎丘塔塔身已向北偏東傾斜2.34米,最大傾角將近3度。有關傾斜形成的原因,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馬振暐介紹,一是由於塔建在山頂斜坡之上,西南高、東北低,塔下是一層薄厚不一的人工雜填土層地基,而且塔墩底部既無放大腳,又未深埋地基之中(埋入地坪下約12厘米),6000多噸的塔重對地基承載力和平衡狀態是一個考驗。二是長期地基滲水潛流沖刷,填層中的土顆粒流失,基土中產生孔隙,在塔體重量的作用下,地基產生不等量的變形壓縮,導致塔體的不均勻沉降,造成塔身傾斜。
馬振暐說,在明崇禎十一年(1638),當時因塔身傾斜損壞嚴重,重修第七層時,有意砌向傾斜相反方向,欲藉此調正重心,以致造成現在的塔身呈“香蕉型”。“這一糾偏雖起到一些作用,但未能全面制止塔身的傾斜發展。”
鹹豐十年(1860年),虎丘山上寺廟毀於火,也波及塔,加上年久失修,到新中國成立初,塔身已嚴重殘破,千瘡百孔,每層處於坍塌狀態,一、二層裂縫寬達10多厘米,岌岌可危。
1957年3月,在經過多位國內專家論證後,虎丘塔搶修工程正式開工。當時主要是在每層塔身外加三道鋼箍,外抹水泥,實現鋼筋混凝土整體加固。但修完幾年後,相關工作人員觀察後卻發現,虎丘塔在加速傾斜,還有側向位移現象。
馬振暐介紹,“20世紀50年代用鋼筋混凝土修繕塔身之後,實際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地基基礎承載能力和平衡狀態就出了問題,修繕後問題就更突出了。那時也有一些專家注意到了地基承載力問題,提出過要深入調查地基基礎情況,採取合理的地基基礎加固建議。但出於時間不足以及先保住塔身等考慮,沒來得及加固地基。”
1978年至1986年,蘇州對虎丘塔進行了第二次維修加固工程,那次的主要任務是地基加固。“當時運用‘地下連續牆’技術,採用圍樁、鑽孔注漿等方法,澆築混凝土地基和地坪,將地基基礎形成一個整體,增強地基承載力,並對險情嚴重的底層塔墩進行了加固。”馬振暐表示,一次塔體加固,一次地基加固,經過這兩次“傷筋動骨”的維修,如今虎丘塔塔身、塔基狀況都較為穩定,保住了虎丘塔歷經千年屹立不倒。

三維建模

三維可視化雷射掃描建模,精度達到毫米級
“1986年第二次大修結束後,我們平時也會進行一些維護,但畢竟經歷了二十多年,一些新問題開始出現。”馬振暐闡述此次維修的原因,第一個是雨雪侵蝕後,塔身表面存在凍融現象,對塔磚產生破壞;第二個是塔外表出現裂縫,一些植物種子落入塔身的黃泥漿,生長出一些小樹;第三個是塔體的木構件歷經千年、百年之後,開始腐爛,出現了蟲蛀。
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工程部主任胡海光介紹說,“與前兩次的搶救性保護不同,今年的工程以全面保養維修為主,內容包括結構保養、塔體防水、構件防風化、防生物侵害等。”
“這次保養維修編制了《蘇州雲岩寺塔保養維修方案》,從起草到論證再到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籌劃了將近3年時間,並至少進行了3次大的修改和調整。”馬振暐介紹,此次中標的施工單位擁有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參與過蘇州文廟、寒山寺等文物古建築的修復。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修復,蘇州文保所還將同時完成虎丘塔三維可視化雷射掃描建模工作,從而“鎖定”塔身,為今後的監測工作提供精準的參照數據。
“以前我們都是用傳統的測量方法來進行塔身的實時監控,但測量是根據幾個點來模擬判斷虎丘塔的狀態,有可能會出現幾個點的相互關係沒變,但其他地方掉磚未監測到的現象。”胡海光告訴記者,數字建模局部甚至可以達到1毫米的精度,可以實現精確監控,來了解塔身的變化,一旦超過預警值,我們將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時採取措施保護古塔。
“現在,全面保養維修已正式啟動,腳手架的搭設是目前的工作重點和難點,”馬振暐告訴記者,由於虎丘塔塔身有傾斜,出於保護古塔的考慮,施工腳手架不能和塔身進行結構性連線,如何搭建安全可靠,又預留足夠操作空間的腳手架是我們考慮的重點。“相關人員正在編制腳手架搭建方案,將在通過專家論證後實施。而整個維修工程預計持續11個月,將於2015年底完工。”

景點現狀

虎丘塔虎丘塔
虎丘塔是一座七層八面、仿木構樓閣式的磚塔,因歷史久遠,長期遭受自然環境和人為的侵襲,塔的塔剎、平座、欄桿等部位多遭損壞,故塔的高度為47.70米,底層對邊東西向為13.64米,南北為13.81米,塔體重量約為6000噸左右。

虎丘塔又是一座著名的斜塔,通過對塔體及基礎的考察可知,塔是建於基岩層上的。虎丘山為西南——東北走勢,建在基岩層上的塔也就往東北方向傾斜。但現在傾斜的虎丘塔塔身的第七層卻又向西南方向斜了過去,就像是矯枉過正。由此可見,早在建塔之初,隨著塔體的增高,塔身的重量也增加,尚未竣工,塔身已經向東北方向傾斜了。為了矯正塔的重心,明崇禎年間修繕時,工匠們有意將第七層往相反方向傾斜,以至形成了今天虎丘斜塔的奇觀。至今,塔向東北方向傾斜2.34米。

新中國建立後,古老的虎丘塔似乎再也承受不了歷史滄桑的磨難,塔體已傾斜彎曲,渾身裂縫,殘破不堪,岌岌可危。1953年的一天,虎丘山寺院住持楚光突然聽到虎丘塔東北角的封門處轟然一聲巨響,磚石崩裂滿地,千年古塔似乎在發出即將倒塌的信號。

蘇州政府有關部門在計畫搶修之前,首先邀請了劉敦楨先生前來實地考察。為了安全地進入塔內,又特地在塔的南面搭了三層高的竹架子,準備從第三層進塔勘察,以避免從底層進塔的危險。

虎丘塔的考察、搶修工作,進入虎丘塔,為了能全面了解虎丘塔各層的結構情況,堅持要從塔的底層進入,然後逐層勘察,直至塔頂。有關人員尊重劉先生的意見,借來了長竹梯,由底層進入塔內,再通過竹梯,爬上二層、三層。

登上第七層,由於塔剎部分毀壞無存,頂部已變成一個空洞,抬頭可以看見藍天白雲。當時一起登塔的人都感到風聲呼號,整個塔身似乎都在搖晃,好像隨時都會倒塌。

劉敦楨先生於1954年在《文物參考資料》(即今《文物》期刊前身)上發表了《蘇州雲岩寺塔》的論文,科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虎丘塔的歷史和現狀,為後人維修和研究虎丘塔奠定了基礎。

1956年至1957年,蘇州有關部門開始了搶修虎丘塔的工作。首先對塔身進行了加固,即在每層塔身加鋼箍三道,並在每層樓面的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十字鋼筋,與塔身鋼筋拉結在一起;對塔體裂縫和塔壁缺損部位噴灌水泥砂漿進行修補。

這次搶修,還在塔的二、三、四層的樓層窖穴中發現了越窯青瓷蓮花碗、楠木經箱、刺繡經帙檀龕寶相和石函、經卷、經袱、錢幣和銅鏡等一批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為研究虎丘塔和五代、宋初的蘇州歷史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特別是越窯青瓷蓮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蓮花圖案組成,猶如出水芙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潤,為青瓷中的極品,現已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61年,虎丘塔(雲岩寺塔)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至1986年,虎丘塔又進行了第二次大修。這次以加固塔基和基礎為主,在塔底外圍2—2.8米處共打了44個深坑,直至岩石層。再在坑裡構築混凝土殼體基礎,力圖從根本上消除塔體沉降和傾斜的威脅。塔體穩定,傾斜和沉降的變化都降到了極小的範圍。

採用了“圍、灌、蓋、調、換”的加固技術,以強化地基為主、塔體糾偏為輔,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穩定了塔身傾斜,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提供了有益的借鑑。本文依據虎丘塔的原始施工記錄和二十多年的監測記錄,結合現場實測和計算機模擬,重點研究和分析了虎丘塔的傾斜原因、加固技術和實施結果。

雄偉的虎丘塔仍然屹立在虎丘山的山巔上,南來北往的過客未到蘇州,遠遠的就先看到了它的雄姿。它是蘇州古老歷史的見證,是蘇州人心中“家鄉”的象徵。

主要景點

虎丘古蹟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虎丘的著名景觀有:斷梁殿、試劍石、枕頭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天下第三泉、孫武亭、望蘇台等。

入虎丘後,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著名的虎丘十八景。這些名勝古蹟都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雲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於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磚塔,共7層,高47.5米。由於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已達2.3米(世界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其塔頂偏離4.4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碗罕見的藝術珍品。

類似景點

杭州雷峰塔已經倒塌,建於公元961年的虎丘塔還依然矗立著,已有1000多年歷史。今天,這座聳立於虎丘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誌,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這真是:
“滄浪網獅拙政園,天岩北寺虎丘山。
蔚林雙塔楓橋夜,美景長留天地間。”
另外,杭州還要重建雷峰塔,再現雷峰塔的風采。雖然新塔遠不及舊塔,但這也充分體現了現代人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為子孫後代所建立的一個功德。

旅遊信息

所屬城市:蘇州
景點分類:宗教聖地
開放時間:8:00-17:00
門票價格:(淡季)60元/位,每年10月31日至4月15日;(旺季)80元/位,每年4月16日至10月30日。
地址: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交通信息

地圖景點地圖
虎丘首末站:

游1路,

游2路,

146路

虎丘路

816路,

949路

世界上以“斜”聞名的塔

世界上除了義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外,還有許多斜塔以“斜”著名。盤點一下全球著名的斜塔吧...

盤點中國著名的斜塔建築

中國早就有多座著名的斜塔,而且建塔時間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更早。有的斜塔的傾斜度還超過比薩斜塔,迄今依然屹立無恙。

綏中斜塔| 左江斜塔| 安順斜塔| 護珠斜塔| 定林寺斜塔| 虎丘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