蘡薁[蘡薁]

蘡薁[蘡薁]

蘡薁(拉丁學名:),葡萄科葡萄屬落葉藤本植物,枝條細長有稜角,葉掌狀,有三到五個深裂,緣有鈍鋸齒,下面密生灰白色綿毛,果實黑紫色。可釀酒,亦可入藥作滋補品。莖的纖維可做繩索。 有祛濕,利小便,解毒之功效。主治淋病,痢疾,痹痛,扃症,噦逆,瘰癧,乳癰,濕疹,臁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蘡薁 蘡薁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棱紋,嫩枝密被蛛絲狀絨毛或柔毛,以後脫落變稀疏。卷鬚2叉分枝,每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長圓卵形,長2.5-8厘米,寬2-5厘米,葉片3-5 (7)深裂或淺裂,稀混生有不裂葉者,中裂片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常縊縮凹成圓形,邊緣每側有9-16缺刻粗齒或成羽狀分裂,基部心形或深心形,基缺凹成圓形,下面密被蛛絲狀絨毛和柔毛,以後脫落變稀疏;基生脈5出,中脈有側脈4-6對,上面網脈不明顯或微突出,下面有時絨毛脫落後柔毛明顯可見;葉柄長0.5-4.5厘米,初時密被蛛絲狀絨毛或絨毛和柔毛,以後脫落變稀疏;托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膜質,褐色,長3.5-8毫米,寬2.5-4毫米,頂端鈍,邊緣全緣,無毛或近無毛。花雜性異株,圓錐花序與葉對生,基部分枝發達或有時退化成一卷鬚,稀狹窄而基部分枝不發達;花序梗長0.5-2.5厘米,初時被蛛狀絲絨毛,以後變稀疏;花梗長1.5-3毫米,無毛;花蕾倒卵橢圓形或近球形,高1.5-2.2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高約0.2毫米,近全緣,無毛;花瓣5,呈帽狀粘合脫落;雄蕊5,花絲絲狀,長1.5-1.8毫米,花葯黃色,橢圓形,長0.4-0.5毫米,在雌花內雄蕊短而不發達,敗育;花盤發達,5裂;雌蕊1,子房橢圓卵形,花柱細短,柱頭擴大。果實球形,成熟時紫紅色,直徑0.5-0.8厘米;種子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呈圓形或橢圓形,腹面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狹窄,向上達種子3/4處。花期4-8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山谷林中、灌叢、溝邊或田埂,海拔150~2500米。

地理分布

產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蘡薁 蘡薁
蘡薁 蘡薁

醫藥價值

全株

【出處】

⑴《唐本草》:薁、山葡萄,並堪為酒。

⑵《本草抬遺》:薁是山蒲桃,斫斷藤吹氣出一頭如通草。

⑶《綱目》:薁,野生林墅間,亦可插植,蔓葉花實與葡萄無異,其實小而圓,色不甚紫也。《詩》雲,六月食薁,即此。其莖吹之氣出有汁如通草也。

【來源】葡萄科葡萄屬植物蘡薁,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將根、莖、葉分別曬乾或鮮用,果成熟時摘下,曬乾。

【別名】薁(《詩經》),燕薁、蘡舌(《廣雅》),山葡萄(《唐本草》),山蒲桃(《本草拾遺》),野葡萄藤、木龍(《百一選方》),煙黑(《救荒本草》),接骨藤(《貴州民向方藥集》),甘古藤、酸古藤、禾黃藤(《中醫藥實驗研究》),貓眼睛(《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禾花子藤(《江西民間草藥》),貓耳藤、山紅羊、山苦瓜(《泉州本草》)。

【性味】酸、甘、澀,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主暑月傷津口乾。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用於肝炎,闌尾炎,乳腺炎,肺膿瘍,多發性膿腫,風濕性關節炎;外用治瘡瘍腫毒,中耳炎,蛇蟲咬傷。

①《唐本草》: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②《本草拾遺》:汁滴目中,治熱翳赤障。

③《綱目》:止渴,利小便。

④《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用法用量】內強:煎湯,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取汁點眼、滴耳。0.5~2兩,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絞汁滴耳。

蘡薁果

【別名】薁、燕薁、蘡舌、山葡萄、山蒲桃、蘡薁子、煙黑、野葡萄、貓眼睛。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夏、秋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份】果實含糖分10%,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多種有機酸,以及鞣質、脂肪、蠟、色素、維生素等。

【性味】甘;酸;平

【歸經】肝;胃經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嚼食。

【附方】

①治血淋:蘡薁藤五錢,車前草五錢,鳳尾草三錢,小薊三錢,藕節五錢。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②治痢疾:蘡薁莖一兩。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

③治風濕關節痛:蘡薁莖一兩五錢。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

④治羊癇風:鮮蘡薁莖(揀粗大的去皮)三兩。水煎二次分服,每日一劑,連續服用三至五劑。(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卒嘔啘又厥逆:蘡薁藤斷之當汁出,器承,取飲一升。(《補缺肘後方》)

⑥治瘰癧:蘡薁莖及根一兩,水煎兩次,每日飯後各服一次。(《江西民間草藥》)

⑦治跌打損傷:蘡薁全草二兩、水、酒各半煎服。

⑧治乳風(乳腺炎)、風眼:乾蘡薁全草、蒲公英、山甘草頭各七錢、清水煎服。

⑨治皮膚濕疹:鮮蘡薁葉,搗絞汁抹患處。

⑩治腳臁瘡久久不愈:鮮蘡薁葉,搗敷患處,以愈為度。(⑦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⑾治耳癰:新鮮蘡薁藤,洗淨,截取一段,以一端對患者耳道,以口從另一端吹之,使藤汁滴入耳內。(《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⑿治外傷出血:蘡薁葉,曬乾研粉,外用。(《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①《唐本草》: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②《本草拾遺》:汁滴目中,治熱翳赤障。

③《綱目》:止渴,利小便。

④《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蘡薁藤

【別名】野葡萄藤、接骨藤、甘古藤、酸古藤、禾黃藤、禾花子藤、貓耳藤、山紅羊、山苦瓜、小平布藤、野桑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莖葉。

【採收儲藏】夏、秋季採收,洗妝,莖切片或段,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甘;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止血;解毒消腫。主淋病;痢疾;崩漏;噦逆;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瘰癧;濕疹;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點眼、滴耳。

蘡薁根

【性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福建中草藥》:微甘辛,平。

【功能主治】清濕熱,消腫毒。治黃疸,濕痹,熱淋,痢疾,腫毒,瘰癧,跌打損傷。

①《綱目》:治下焦熱痛淋悶,消腫毒。

②《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胃痛,療痔瘡,通經利尿。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消腫,消膨脹。外用於跌打損傷,治筋骨疼痛,接骨。

④《福建中草藥》:通經絡,祛風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蘡薁乾根五錢,白英乾全草五錢,茵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關節風濕痛:蘡薁鮮根二至四兩。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男婦熱淋及女人腹痛:野葡萄根七錢,葛根三錢。水一盅,煎七分,入童子小便三分,空心溫服。(《乾坤生意秘韞》)

④治痢疾:蘡薁根一兩。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赤游風腫:野葡萄根搗如泥,塗之。(《世醫通變要法》)

⑥治濕痰流註:蘡薁根二兩,瘦豬肉二兩。酒、水各半同煮,去渣,取湯連肉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⑦治肺癰:鮮蘡薁根二兩,鮮海金沙一兩半。煎服。(《泉州本草》)

⑧治寡癧:蘡薁鮮根二兩。水煎或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⑨治乳癰:蘡薁一兩,香茹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取蘡薁根2兩,黃酒1湯匙,瘦肉2兩,水4兩煎服。每日1劑。上午煎1次喝湯;下午再煎1次,湯、肉並食,14天為一療程。共治療95例,一般臨床症狀消失時間平均為4.5天,肝腫消失時間為16.8天,黃疸消退時間為23.7天,谷丙轉氨酶復常時間平均為25.4天。

本種提示

蘡薁 蘡薁

本種變異主要表現在葉分裂式樣極為多變,植株毛被種類變異不定,有時多為絨毛或混生有柔毛,稀絨毛脫落變稀疏而柔毛較多。此外,過去的學者僅依據絨毛顏色相異和南北分布不同而定為不同的種V.adstricta Hance或變種V.bryoniaefolia Bge.var. mairei(Levl.)W.T.Wang,據作者研究,這種絨毛顏色的變化從北到南有一定的規律,在模式產區江蘇、安徽一帶兩種顏色都有,實不能作為分類的依據。由於本種分布廣泛,南北氣候跨度大,垂直分布可從低海拔到較高海拔,因此表現種內多形,但本種葉多深裂,葉片下面被蛛絲狀絨毛,與本屬其他種類很好區別。產於華北的群體有較強的抗寒和抗霜霉病的能力。

葡萄科植物(二)

葡萄科,雙子葉植物,約12屬,700種,大部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7屬,約109種,南北均產之。藤本,常具與葉對生之卷鬚,稀為直立灌木;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小,兩性或單性,4-5數,通常排成聚傘花序;萼片分離或基部連合;花瓣與萼片同數,分離或有時帽狀粘合而整塊脫落;花盤環狀或分裂;雄蕊4-6,與花瓣對生;子房上位,2至多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漿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