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國徽

蘇聯國徽

蘇聯國徽(俄語: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ерб СССР/Gosudarstvennyiy gerb SSSR)於1923年啟用,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主權的象徵和標誌。

基本信息

象徵意義

鐮刀、錘頭代表著工農聯盟。綢帶包裹著小麥,表現了勞動人民大團結。布爾什維克的標誌站在地球上,表現了共產主義一定在世界傳承,發揚光大。太陽象徵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誕生,在太陽的襯托下,表現了共產主義是光明的,和平的。綢帶上用十四個加盟共和國的文字寫著蘇聯的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國徽產生

蘇聯國徽雕塑蘇聯國徽雕塑

1919年的一天,列寧再去往火車站的途中,忽然看見一個畫家(俄羅斯蘇聯軍事出版社於2009年將彼列科夫的身份得以確認)在橋的橋頭畫一幅畫。一個鐮刀斧頭在地球上閃耀。 列寧於是把他請進了自己的辦公室。這個畫家把1917年十月革命的旗幟拿出來,組合成了一幅圖案,還在原圖案的基礎上加上了金黃的太陽和紫紅的的綢帶。列寧十分稱讚他,還與他共進晚餐。不料,他卻在第二天因車禍去世。直到他去世後第12天時,才找到他的屍體。

1922年,列寧向全國徵集國徽和國旗方案。他忽然想起在彼得格勒那位畫家——彼列科夫。費盡周折,列寧找到他的遺孀。在畫家的書房裡找到了那幅圖案。隨後,在1923年7月6日的蘇聯國旗國徽的審定會議上,列寧在所有代表面前,展示那幅圖案,全體代表一致通過。這幅圖案就成了蘇聯國徽,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

各版本國徽

1923—1925年蘇聯國徽1923—1925年蘇聯國徽
第一版(1923-1925)

1922年12月,全俄第10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外高加索聯邦(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三國組成)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全權代表在聯盟成立條約上籤字,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第一版蘇聯國徽的計畫在1923年7月6日的蘇聯最高蘇維埃(CIK)第二次會議上通過,同年9月22日完成全部設計。其設計在1924年蘇聯憲法中有明確規定:“蘇聯國徽由旭日照耀的地球之上的錘子與鐮刀組成,周圍環繞著麥穗,寫有六種文字(俄文、烏克蘭文、白俄羅斯文、喬治亞文、亞美尼亞文、突厥-韃靼文)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綬帶,國徽頂部有一顆五角星。”

1925—1936年蘇聯國徽1925—1936年蘇聯國徽
第二版(1925-1936)

變更原因:蘇聯版圖第一次變化

1925年,中亞地區新建的土庫曼和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聯盟。1929年,由於原屬烏茲別克共和國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被升格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31年成為蘇聯的第7個加盟共和國,國徽上的綬帶變為7條。

1936—1946年蘇聯國徽1936—1946年蘇聯國徽
第三版(1936-1946)

變更原因:蘇聯版圖第二次變化

根據1936年蘇聯憲法,蘇聯對加盟共和國的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俄羅斯聯邦的哈薩克自治共和國及吉爾吉斯自治共和國,外高加索聯邦中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國的條件。上述5國於1936年12月5日新憲法生效之日,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由7個發展到11個,國徽上的綬帶由7條增加為11條。

第四版(1946-1956)
1946—1956年蘇聯國徽1946—1956年蘇聯國徽

變更原因:(蘇聯版圖第三次變化)

1939-1940年蘇芬戰爭中,蘇聯將新獲取的41000平方公里領土併入俄羅斯聯邦卡累利阿·芬蘭自治共和國,1940年3月31日,又將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升格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然後接收為第12個加盟共和國。

1940年6月,蘇聯以立陶宛政府違反蘇立互助公約,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組成反蘇軍事聯盟為由,出兵占領波羅的海沿岸3國。同年8月,三國加入蘇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由此從12個發展到15個。

1940年6月,蘇聯以國際形勢要求用最快速度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為由,出兵占領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後將比薩拉比亞併入1924年建立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從而建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稱摩爾多瓦,成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共和國。

根據1946年6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做出的決定,國徽上體現所有16個加盟共和國。蘇聯國家格言在16條綬帶上以16種文字寫成(增加了愛沙尼亞文、拉脫維亞文、立陶宛文、摩爾多瓦文、芬蘭文),另外亞塞拜然文、土庫曼文、烏茲別克文、塔吉克文、哈薩克文、吉爾吉斯文格言因從拉丁字母改用西里爾字母而更新。

1956—1991年蘇聯國徽1956—1991年蘇聯國徽
第五版(1956-1991)

變更原因:(蘇聯版圖第四次變化)

1956年,蘇聯政府將卡累利阿-芬蘭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卡累利阿-芬蘭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降格併入俄羅斯聯邦,蘇聯加盟共和國數量變為15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56年9月12日規定,去掉國徽上的芬蘭文絲帶,國徽上綬帶變為15條。

1958年4月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對綬帶上白俄羅斯文進行了微調。

綬帶

綬帶上的文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各語言版本如下:

左側
右側
土庫曼語 :Әхли юртларың пролетарлары, бирлешиң!
愛沙尼亞語 :Kõigi maade proletaarlased, ühinege!
塔吉克語 :Пролетарҳои ҳамаи мамлакатҳо, як шавед! 亞美尼亞語 :Պրոլետարներ բոլոր երկրների, միացե'ք!
拉脫維亞語 :Visu zemju proletārieši, savienojieties! 吉爾吉斯語 :Бардык өлкөлөрдүн пролетарлары, бириккиле!
立陶宛語 :Visų šalių proletarai, vienykitės! 摩爾多瓦語 :Пролетарь дин тоатe цериле, уници-вэ!
喬治亞語 :პროლეტარებო ყველა ქვეყნისა, შეერთდით! 亞塞拜然語 :Бүтүн өлкәләрин пролетарлары, бирләшин!
烏茲別克語 :Бутун дунё пролетарлари, бирлашингиз! 哈薩克語 :Барлық елдердің пролетарлары, бірігіңдер!
烏克蘭語 :Пролетарі всіх країн, єднайтеся! 白俄羅斯語 :Пралетарыі ўсіх краін, яднайцеся!
俄語: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

使用規則

懸掛範圍

蘇聯及其加盟共和國國徽蘇聯及其加盟共和國國徽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徽應在下列機關懸掛或雕刻:

1.中央機關:蘇聯人民委員會(後稱蘇聯部長會議)機關;蘇聯最高蘇維埃大樓;國防人民委員會;內務人民委員會;最高人民法庭;最高檢察人民委員會;外交人民委員會及其直屬機關。

2.地方機關:各加盟共和國人民委員會(軍政委員會);自治共和國人民委員會;州市縣人民委員會及及中央機構在各加盟國的辦事處。

3.駐外國使館及領事館。

4、界碑、界柱、海上基本標記、通關口岸等邊界標記應雕刻或繪製蘇聯國徽。

懸掛方式

1.國徽應懸掛於機關大門上方正中處;

2.國徽之懸掛於禮堂者,應懸掛於主席台上方正中處。

另外,國徽亦可在政府機關建築樓頂層機關大門正上方雕刻,材料、顏色以與建築主體協調為主。

其它用途

1、蘇聯部長會議頒發的有關榮譽之文書證件(如獎狀、勳章及獎章證書等),外交文書(如國書、條約及全權證書等)及外交人民委員會所發各種護照之封面等國家級檔案,均加印國徽;

2、外交人民委員會及駐外各使領館所用之鋼印、戳記中間應雕刻國徽:正式公文用紙應加印國徽;

3、各級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後稱部長會議主席,而各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州及以下單位仍稱人民委員會主席)、最高蘇維埃主席及外交人民委員會主席或各加盟共和國蘇維埃、外交人民委員會主席與駐外各使館館長以職位之名義對外所用信封、信箋、請柬等上面,均加印國徽;

註:各加盟共和國蘇維埃、外交人民委員會主席ˇ與駐外各使館館長以職位之名義對外所用信封、信箋、請柬等上面除加印蘇聯國徽外,還應加印其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國徽。

4、各級蘇維埃、人民委員會、國防人民委員會、人民法庭、檢察人民委員會以及各級駐外使館、領事館的印章需刻國徽。

5、外交人民委員會及駐外各使領館得於外交官制服、信封、信箋及其它器具用品(如餐具、文具等)上之適當地方,加印或鑲嵌國徽,其詳細辦法,由外交人民委員會擬定經最高蘇維埃核准後施行;

6、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之運動員代表蘇聯參加國際及體育比賽時,運動服上應佩戴蘇聯國徽或身著含有蘇聯國徽的運動服進行比賽。

7、除以上列舉外,如尚有其它必要用途時,由使用機關報請蘇聯最高蘇維埃辦公廳或蘇聯部長會議批准後,始能使用。

禁用場合

1.私人婚喪慶弔禮節中的點綴;

2.工商業品的標記、裝飾、廣告、圖案;

3.機關、學校、團體的證章、紀念章及其它徽章;

4.日常生活的陳設布置。

製作說明

法令

1、《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旗國徽法》經全蘇第十六屆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表決,現已通過,自1956年6月30日起施行,最新修正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徽圖案製作說明(1955年)》同日實施。《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旗國徽使用條例(1923)》同日廢止。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克利緬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1956年2月23日

2、《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徽圖案製作說明(修改案)(1955年)》經全蘇第十六屆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表決,現已通過,自1956年6月30日起施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徽圖案製作說明(1940)》同日廢止。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克利緬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1956年2月23日

方法

1、兩把麥稻組成類圓形的環,自下到上逐次變細,並且上方留有徑長1/20的缺口。五星安放在缺口,下方少許處安放直徑為徑長1/2的地球。綢帶包至麥穗中腰後

2、麥穗中腰以下需要用紅色綢帶包裹,兩邊各七層,底部留下對稱綢帶。左右綢帶上方寫入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亞塞拜然語、喬治亞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哈薩克語(左)、羅馬尼亞語(摩爾達維亞語)、亞美尼亞語、烏茲別克語、塔吉克語、土庫曼語、立陶宛語和吉爾吉斯語標寫“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方綢帶用俄語標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3、地球以東半球為主,上調出鐮刀斧頭圖案。鐮刀錘子規格:錘身長1/3徑長,錘頭長為1/15單位長度,鐮刀柄略長於錘頭長度,鐮刀弧度為sin50度33分6秒。鐮刀錘子應在左方距鐮刀弧線最低處1/20單位長度處相交。鐮刀柄應與錘身垂直,與錘頭平行且與中心軸呈45度夾角。擺放時棰身底端應在水平線上略高於鐮刀柄。

4、兩綢帶接合處上方繪製弧度2.231的太陽,弧的直徑為錘頭長度。四周刻畫33條長短不一的光線。光線局部應被地球復蓋。

5、圖案各部分之地位、尺寸,可根據方格墨線圖之比例,放大或縮小。

6、如製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據斷面圖之比例放大或縮小。

7、蘇聯國徽之顏色或材質,因根據建築物,紙張或其他需印刻蘇聯國徽

國徽意義

蘇聯國徽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黃金分割的美學,也體現了對稱軸的美感,更體現了弧線的流暢。以至於後來的白俄羅斯的國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以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徽都借鑑甚至大幅照抄蘇聯國徽的設計。而蘇聯國徽的建築浮雕在莫斯科時不時地會出現在俄羅斯的各級政府部門。由於設計精良,圖案精美,已經與建築物融合在了一體。以至於在時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主導的“去蘇聯化”行動中能夠得以保存。

俄羅斯政府為了懸掛“雙頭鷹”國徽,又不能破壞蘇聯國徽對於建築物美感,不得不採取了折中的方案,即同時懸掛蘇聯和俄羅斯國徽。在蘇聯的紀念品中,印(刻、畫)蘇聯國徽的紀念品也是最受人們喜愛的。俄羅斯杜馬也屈服於社會輿論的壓力,不得不恢復甦聯國徽的“特殊歷史標誌”稱號。

國徽的修改

蘇聯國徽經過了近四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在列寧時期。當時,國徽審核會議正在舉行。而當時設計方案上的綢帶是紫紅色的。而俄羅斯人大多數(尤指伏爾加河流域的人和哥薩克人,而靠近芬蘭的列寧格勒人具有芬蘭人的思想,他們認為紫紅色是一種與紅色並稱的吉祥色)認為這種顏色是女性獨有的,而男士或政府機關掛上這個,認為這個男人是色狼或這個政府很懦弱,無能。所以綜合大家的意見,把綢帶顏色變為紅色。

第二次同樣在列寧時期修改。在1923年時,列寧與史達林一起共進野餐。在餐上,史達林抖膽提出,把國徽上的稻子換成小麥。他認為,水稻只是在黑海沿岸的部分地區而小麥則在任何產糧地區都有分布。列寧於是採納了他的意見,把水稻變成了小麥。

第三次是在史達林時期。1941年,納粹德國突然向蘇聯發動襲擊。當時,美、英、蘇和中國為主的反法西斯國家組成了反法西斯聯盟。史達林就覺得四國應該在蘇聯國徽的地球上表示了出來。於是,新的國徽圖案就誕生了。

第四次是在赫魯雪夫時期,為了不與蘇共(CPSU)的黨徽混淆,便在國徽圖案的正上方,兩個水稻之間新畫了一個紅五角星(其實在列寧時期就有,不過沒有現在見到那么大)。並且通過了《國旗國徽法》,(1955-1987),還批准國徽可以全部為金色或石膏白色。

國徽審批過程

1917-1921(無)(那是用的是俄羅斯國徽)

1921-1935(蘇聯人民革命委員會)蘇聯人民委員會委員經過蘇聯美術院、列寧博物館的美術專家根據修改者的修改方案進行評估,由專家選舉產生方案,一般有25個專家參加評選。

1935-1986(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前邊的選舉選項不變,1935年權利下放到蘇維埃代表大會。由蘇維埃代表進行最終審批。1955年《國旗國徽法》通過以後,這已經定為法律。

1987-1991由蘇聯領袖選定,並否決《國旗國徽法》。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聯邦於2000年重新審批並通過了新的《俄羅斯聯邦國旗國徽法》。把蘇聯國徽定為“國家特殊歷史標誌”對待,蘇聯國徽作為國徽的歷史使命已經告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