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畫扇

蘇東坡畫扇

蘇東坡畫扇,出自(宋)何薳(yuǎn)《春渚紀聞》。講述的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為制扇匠人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使扇子很快賣出,解決了制扇人的欠債故事,體現了他對老百姓的關心,後用來比喻關心百姓疾苦,愛民如子。

基本信息

原文

蘇東坡畫扇蘇東坡畫扇
東坡官錢塘①日,有人訴②負③錢二萬不償者。公④呼而詢之,云:“ 吾⑤家以制扇為業,適⑥父死,而又自今春以來,連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負之也。”公熟④視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來,吾當為汝發市⑨也。”須臾⑩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筆⑾作行書草聖⑿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償所負也。”其人抱扇泣謝而出。始逾府門而好事者,爭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後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勝而去。遂盡償所逋,一郡稱嗟,至有泣下者。

譯文

蘇東坡到錢塘就職時,有人告狀說別人虧欠兩萬錢不還。蘇東坡召那人詢問,他說:“我家憑藉製作扇生存,恰巧父親去世,並且從今年春天以來,(不僅)連著下雨,天氣還冷,做好的扇賣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錢。”東坡凝視他許久,說:“暫且把你做的扇拿過來,我來幫你開市賣。”過了一會兒扇送到,蘇東坡拿二十把空白的夾娟扇面,用公文用筆書寫草書和畫枯木竹石,一會兒就完成了。交給那人說:“快去外面賣了還錢。”那人抱著扇子感動流淚,剛越出府門,就有人爭著用一千錢購買扇子,手裡拿的很快地立刻就賣完了。而後來的買不到,無不非常懊悔而去。賣扇人就賣完了扇還清了欠款。賣扇人用賣扇的錢終於還清了欠款,整個郡的人都感動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釋

蘇東坡畫扇蘇東坡畫扇
錢塘:古地名,今浙江杭州市。
訴:狀告,告狀。
負:虧欠。
公:對蘇東坡的尊稱。
吾:我。
適:正逢,恰巧
熟:仔細。
姑:暫且。
發市:開市。
須臾:一會兒。
判筆:公文用筆。
涕:淚。
逾:過。
競:爭著。
不售:賣不出去。
草聖:草書。
詢:詢問。

文言知識

1.釋“官”。上文“東坡官”中的“官”,指的是朝廷官職。古代的官場就像現代的國家政府一樣。
2.“須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筆作行書草聖及枯木竹石,頃刻而成。”這句中沒有主語,文言文中,如果只有二三個人對話動作,只對一人進行敘述,另一人省略,以起到簡潔作用。但是在現代翻譯中一定要添加適當主語,以免句子不通順。規範格式應以“(XX)”來添加,如:就判筆作行書草聖及枯木竹石。翻譯:(東坡)用公文用筆書畫草和枯木竹石。 沒了
3.非故負之也:不是故意欠他錢。之:代詞,代“他(債主)的錢” 非:不是 故:故意 負:欠。

作者介紹

蘇東坡畫扇蘇東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