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

蘇州高新區

蘇州高新區,全稱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位於蘇州古城西側,屬於虎丘區。東臨京杭大運河,南鄰吳中區,北接相城區,西至太湖。區域人口77.48萬,其中常住人口58.78萬人,暫住人口18.2萬人,外籍人口0.5萬人。 下轄楓橋、獅山、橫塘、鎮湖4個街道及滸墅關、通安、東渚3個鎮,下設通安、東渚、滸墅關3個分區和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下設江蘇省蘇州滸墅關經濟開發區、蘇州科技城、蘇州高新區綜合保稅區、蘇州西部生態城。2014年蘇州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600億元 。2015年蘇州高新區召開蘇州市科技工作會商會議。 高新區管委會駐地在科普路。

基本信息

園區動態

2015年1月27日上午,蘇州高新區與市科技局聯合召開2015年度市區科技工作會商會議。會議由高新區領導鈕躍鳴主持,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浦榮皋出席會議,蘇州市科技局局長黃戟及局班子成員、相關處室負責人、市科投公司,高新區科技局、科技城、創投集團等部門參會。

蘇州高新區蘇州高新區

會上,高新區科技局匯報了2014年科技工作情況、2015年科技工作思路及會商建議內容。雙方就新興產業培育、新型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建設、創新生態體系構建、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簽署了《蘇州市科技信貸市、區聯動(科貸通)業務合作協定》。

黃戟表示,2015年市科技局將重點在企業主體、產業技術、人才、金融、科技服務五大領域實施科技專項工作。他希望通過協助高新區發揮江蘇省醫療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引領示範作用、延伸市自主創新廣場6大服務平台功能、加強市區科技金融聯動強度,並重點在POWER晶片項目推進、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等方面不斷加大對高新區的集成支持,助推高新區儘早實現邁入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鈕躍鳴指出,蘇州高新區將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搶抓市級科技資源更多向高新區開放的機遇,藉助市級平台,主動承當應有的創新責任,更好地發揮科技對區域經濟的支撐作用。

浦榮皋要求,科技創新工作要立足科技孵化、推廣與服務職能,通過不斷探究完善區域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布局,找到切實提高企業層級、提升人才效益、加大成果轉化的新方法新舉措。他希望,科技系統進一步加強自身隊伍建設,提升業務水平,為轉型升級、經濟發展出謀劃策、保駕護航。

自2011年蘇州高新區與蘇州市科技局正式建立工作會商制度以來,雙方每年定期召開會商會議。通過市區科技會商,有效地加強了市、區兩級科技工作的溝通交流,為高新區科技工作進一步明確思路與重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基本情況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側,東臨京杭大運河,南鄰吳中區,北接相城區,西至太湖。總人口47.2萬,其中常住人口28.5萬人,暫住人口18.2萬人,外籍人口0.5萬人。下轄楓橋、獅山、橫塘、鎮湖4個街道及滸墅關、通安、東渚3個鎮,下設通安、東渚、滸墅關3個分區和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高新區管委會、虎丘區人民政府駐地在科普路58號。

歷史沿革

規劃沿革

蘇州高新區是蘇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國務院“保護古城風貌,加快新區建設”的批覆精神於1990年11月開發建設的

,首期開發面積為25平方公里,1994年規劃面積擴大到52.06平方公里。

經過幾年發展,蘇州新區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也一直注重環境保護工作。1992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6年10月,蘇州新區委託上海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蘇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對52.06平方公里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

1997年3月,《蘇州新區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保護規劃》通過江蘇省環保局審批正式實施。

1997年被確定為首批向APEC成員開放的亞太科技工業園

蘇州高新區蘇州高新區

1997年10月,蘇州高新區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全國首家ISO14000標準試點區

,1998年3月試點工作全面啟動,1998年12月高新區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並

開始試行。

1999年7月,蘇州高新區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中心的認證,同年9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全國首家ISO14000國家環境示範區。

1999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內首家“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0年被外經貿部、科技部批准為,蘇州國家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蘇州國家環保產業園)於2001年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

2003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成立出口加工區

,2003年6月,蘇州高新區委託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負責編制完成“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工作。

2003年10月10日《蘇州高新區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編制完成。12月,《蘇州高新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區規範建設綱要》通過了由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論證。2004年7月制定了《蘇州高新區生態規劃》。2003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建設。

2004年4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同意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並被批准為全國首家ISO14000國家環境示範區後,先後制定《生態工業園建設規劃》、《蘇州高新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規劃》,計畫2010年,基本建成以“城市園林化、開發園區化、產業生態化、環境自然化”為特徵的高新區生態型和循環型社會。

2005年高新區成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2005年高新區建立了“蘇州高新區循環經濟展廳”和“蘇州國際環保技術和產品交易中心”。

2007年高新區成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園區。到2007年底全區累計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有166家。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園區。循環經濟展廳被市科技局、市科協批准為蘇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4月,高新區通過了省環保廳組織的生態工業園區省級考核驗收。

2008年3月,高新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建制沿革

虎丘區始建於1951年,當時稱郊區,由吳縣劃出城東、城西兩區組成。

1992年2月前,蘇州高新區無獨立的行政轄區。

1992年3月,新建的蘇州河西新區開始代管原屬蘇州市郊區橫塘鄉的永和、星火、曙光、落星、何山、獅山6個行政村。區域範圍:東瀕京杭大運河;南抵向陽河、橫塘鄉北界;西達獅子山、何山;北接吳縣楓橋鎮南界。區域面積6.8平方公里。

1993年4月2日,蘇州河西新區改稱蘇州新區。蘇州新區代管的區域範圍擴大至原吳縣楓橋鎮的徐何、典橋、金莊3個村,木瀆鎮的興隆、新升、明星、石城4個村和郊區橫塘鄉的黃山村。區境四至:東瀕京杭大運河;南接向陽河、橫塘鄉北界和吳縣木瀆鎮長浜、沈巷等村;西臨木瀆鎮白塔、南浜、金山3村和吳縣楓橋鎮支英村;北連楓橋鎮支津、毛家、木橋、合利4村。區域面積16.8平方公里。

1994年6月10日,吳縣

的楓橋鎮,木瀆鎮的興隆等4個村和郊區橫塘鄉的永和等7個村劃歸蘇州市管轄。由蘇州新區管理委員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轄區範圍:東與京杭大運河相臨;南與向陽河、橫塘鎮北界和吳縣木瀆鎮長浜、沈巷、天平諸村接壤;西與吳縣藏書鄉的五峰、天池、篁村3個村和郊區滸墅關經濟開發區的鹿山、石羊2個村相連;北與滸墅關經濟開發區的五圖、塘西、紅星、長亭4個村毗鄰。境域面積52.06平方公里。

2000年9月8日被批准改名為虎丘區,下轄橫塘、虎丘、滸墅關3個鎮和白洋灣街道、滸墅關經濟開發區。

2002年9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對新區、虎丘區、相城區、吳中區等進行了區劃調整,將虎丘區虎丘鎮和白洋灣街道以及橫塘鎮的部分村劃出,由相城區和吳中區劃入通安鎮和東渚鎮、鎮湖街道,建立蘇州高新區。

行政區劃

區劃調整後的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東臨石湖和京杭大運河,與滄浪區友新街道,金閶區三元街道、白洋灣街道以京杭大運河為界,與金閶區虎丘街道,相城區黃橋街道的青台、民安、大莊、陳旗、下莊5個村毗鄰;南與吳中區越溪街道的莫舍、張宅、吳山、張橋4個村,木瀆鎮的金山、天平2個村,藏書鎮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橋等村,光福鎮的楓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瀕太湖;北與相城區黃埭鎮的長涇、潘陽2個村,東橋鎮的方橋、埝橋、桑浜、羅埂、矯埂等村,望亭鎮的堰頭、華陽、巨莊、吳泗涇、孟河等村毗鄰。

行政面積223.36平方公里,2010年末區域總人口72.51萬,其中常住人口33.57萬,暫住人口38.16萬,外籍人口0.78萬。下轄獅山、楓橋、橫塘、鎮湖4個街道及滸墅關、通安、東渚3個鎮,下設科技城、滸墅關經濟開發區、蘇州西部生態城、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高新區管委會、虎丘區人民政府駐地在科普路。

地理環境

蘇州高新區地勢西高東低,吳淞標高4.88m-5.38m,土質粘性,地耐力強,地質穩定。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17.7℃。

蘇州高新區位於古城西側,交通十分便利,通過周邊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中國各主要城市相連。蘇州高新區、虎丘區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9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張家港港口90公里、太倉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滬鐵路、京杭大運河和繞城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高水準建設的太湖大道橫貫東西。

經濟概況

區域污染排放實行總量控制,污水管網復蓋,固體廢物集中處理,先後投入10多億人民幣,建成一大批高標準的環保基礎設施。

蘇州高新區蘇州高新區

2004年產業園引進10家外資企業、15家內資企業,實現環保高新技術產業轉化的企業數為5家,申報高新技術產業2家,高新技術產品5項,引進孵化企業10家。在此基礎上,建立環保民營孵化基地1個,引進中試平台2個,全年舉辦2-3次全國性的環保培訓。

占地15萬平方米的環保產業園基地,加快載體建設,41000平方米的廠房、廠區主幹道和8000平方米的綠化配套建設。截至2003年,全區共有130多家環保型企業,產值近30億元。

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3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0億元,工業總產值2575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50億美元,其中出口21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新增註冊內資2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438元,幫扶5309名失地人員實現就業創業,開發公益性崗位1044個,區內“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全年新建安置房面積20萬平方米,新增保障性住房4866套;新增4個市圖書館分館,總數達15個,列全市第一。

第一產業

蘇州高新區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重點圍繞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申報等方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高新區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4個,無公害農產品34個,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1個,省級名牌農產品1個。

第二產業

2014年楓橋街道22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產值450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產值超5000萬元的114家,超1億元的70家。產值同比增加的134家,同比增加超過1000萬元的60家。據統計,1-5月份規上工業企業已實現利潤12.1億元,同比增加2.2億元,同比增長22%。

蘇州市財政局、經信委聯合下達了2014年度打造蘇州工業經濟升級版專項資金扶持項目資金計畫,高新區586個項目獲扶持,獲批資金2238.8萬元。

第三產業

蘇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2個項目列入省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畫重點項目,總投資142億元,2014年計畫投資24億;獅山商務商貿集聚區等11個項目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816億元,2014年計畫投資109億元,其中一季度完成投資35.61億元,占年度投資的32.5%。

政治體制

2002年9月,蘇州市進行區劃調整。蘇州新區與虎丘區調整為蘇州高新區。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政府設工作部門10個:經濟發展局;財政局;建設局;國土房產局;城市管理局;社會事業居;教育文體局;農村發展局;環境保護局;審計局

合署辦公機構6個:監察局;司法局;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交通局;民族宗教事務局。

高新區管委會直屬機構2個:科學技術局

;招商局。派出機構4個:滸墅關經濟開發區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開發分區);蘇州高新區東渚開發分區

;蘇州高新區通安開發分區

;駐北京辦事處。

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市虎丘區核定區級機關人員編制總數310名(不含政法機關)。其中:行政編制213名,行政事業編制97名。另核行政附屬編制63名,其中機關老幹部服務人員13名,機關後勤服務人員編制50名。

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內設機構為副處級,正職為副處級幹部

1992—1993年蘇州河西新區管委會主任名錄表
職務 姓名 性別 任職時間
主任 王金華 1992.3—1993.4
副主任 王福康 1992.3—1993.4
金海龍 1992.3—1993.4

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職務 姓名 性別 任職時間
1993—2002年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名錄表
主任 王金華 1993.4—2000.8
趙俊生 2000.8—2002.9
副主任 王福康 1993.4—2001.12
金海龍 1993.4—1999.6
王靄先 1999.10—2002.9
2002—2005年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名錄表
主任 趙俊生 2002.9—2002.11
王竹鳴 2002.12—2004.1
管愛國 2004.1—
副主任 王靄先 2002.9—
胡正明 2002.9—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機場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距蘇州90公里)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距蘇州130公里)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距蘇州160公里)

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距蘇州120公里)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距蘇州20公里)

蘇州光福機場(軍用)

港口

上海港:距蘇州100公里;年吞吐量3億噸,104個萬噸級泊位

張家港:距蘇州96公里;綜合性港口,年吞吐量800萬噸,18個萬噸級泊位

太倉港:距蘇州70公里;石油港口,預計萬噸級泊位30個

常熟港:距蘇州60公里;化工港口,預計年吞吐量150萬噸,建有12萬標箱碼頭和30萬噸通用碼頭各1座。

公路

滬寧高速公路、

312國道

繞城高速公路

鐵路

京滬鐵路

滬寧城際鐵路(2010年6月通車)

京滬高速鐵路(2011年7月通車)

航運

京杭大運河(從境內穿過)

軌道交通

蘇州新地中心蘇州新地中心

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2012年4月28日通車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20

12年4月28日通車)

用地布局與功能分區:蘇州高新區分為三大主導功能區和五大功能組團,分別是獅山片區(中心組團、橫塘組團)、滸通片區(滸通組團)和湖濱片區(科技城組團、湖濱組團)。中心組團是集金融商貿、文化休閒和高品質居住於一體的蘇州西部都市中心;橫塘組團是藉助國際教育園綜合性教育、科技文化旅遊等資源優勢而快速城市化的科技教育配套區;滸通組團是集生產、生活和生態相配套的現代化產業區和北部新城;科技城組團是 “科技、山水、人文和創新”特色於一體的一流研發創新高地和科技山水生態城;湖濱組團是融太湖山水與田園風光於一體的新農村樣板區。

教育事業

初等教育

區內目前有獨立設定的公辦國小11所。其中江蘇省實驗國小2所(高新區實驗國小、楓橋中心國小), 專任教師907名,在校國小生16910名。

中等教育

目前有獨立設定的區轄公辦中學9所。其中江蘇省四星級高中3所(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吳縣中學、高新區第一中學), 江蘇省示範國中1所(高新區第二中學),現有專任教師940名,在校中學生15305名。其中高中生4203名,國中生11102名。

另有市轄公辦職業類學校2所(蘇州國際教育園

、江蘇省蘇州職業教育中心校

),均分高職、中職兩個學歷層次,其中江蘇省蘇州職業教育中心校是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江蘇省合格職教中心校和江蘇省模範學校,目前有教職工240餘人,學生3000餘人。

高等教育

區內的高校有2所(蘇州科技學院

、蘇州高博軟體技術職業學院)。

民辦教育

區內目前有民辦學校3所,分別是蘇州外國語學校(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江蘇省示範國中、江蘇省實驗國小])、蘇州新草橋中學、日本人學校(國小、 國中、高中)。其中,日本人學校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採取國際教育管理模式,聘請外籍教師,招收外籍學生。

教育現代化

全區鎮(街道)已通過了市教育現代化達標驗收。已建成江蘇省四星級高中3所,省示範國中2所,省實驗國小3所,累計建成省市級以上重點、示範、實驗學校18校次,占建制學校的80%左右,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所有建制學校基本建成校園網,實現"班班通"。

科研建設

蘇州高新區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範區,獲批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國家高新區建設20周年先進集體;鎮湖蘇繡產業園榮獲“中國創意產業最佳園區獎”。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通過國家驗收,省醫療器械檢驗所蘇州分所啟動建設,中科院地理信息產業基地落戶,中國移動華東研究院正式簽約,全國首支“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累計獲批各類科技領軍人才308人次,其中姑蘇領軍人才50人,省“雙創”人才31人,集聚國家“千人計畫”28人,省創新團隊4家。

旅遊概況

旅遊設施

蘇州古蹟蘇州古蹟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東接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蘇州古城,西瀕三萬六千傾煙波浩淼的太湖,南與蔥翠綿延數十里的江南丘陵連為一體,石湖風景區、洞庭東西山風景區、天靈風景區和楓橋寒山寺、虎丘風景區環繞四周。區域吳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厚,有“江楓古韻”、“寒山鐘聲”等歷史文化遺產和“金山石匠”、“鎮湖刺繡”等傳統工藝,還有建於南宋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佛石塔”,建於明萬曆年的市文物保護單位“文昌閣道院”和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市文物保護單位“三里亭”,是一塊集江南山水秀麗和吳中文化溫柔於一體的“風水寶地”。

香格里拉大酒店、新城花園酒店等5家新級酒店,客房約1500多間。有永安和蘇州樂園2家旅行社。其中永安旅行社名列全國國內旅行社百強。有餐飲企業30家,規模以上餐飲企業餐位數近2萬隻。區內福記大酒店、阿雷大酒店店、城市之光大酒店和金龍大酒店分別被評為“江蘇省餐飲名店”。

熱門景點

旅遊景點5處,分別為蘇州樂園國家4A級景區、白馬澗生態園國家4A級景區、何山公園國家3A級景區、石湖風景區(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吳越春秋”主題樂園)和文昌閣,以及鎮湖和樹山2個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和陽山省級森林公園,另有新區公園等30多個開放式公園和街頭小遊園,去年景點年接待人數超過了320萬人次。

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開發區,西瀕碧波萬傾的太湖,東至陽山環路,南起太湖大道,北至興賢路,距蘇州市區10公里,主要山體包括雞籠山、大荒山、鳳凰山、觀山、火燒山、青山、陽山等,公園總占地面積1029.8公頃,林地總面積912.8公頃,森林復蓋率88.64%,是蘇州的“城市綠肺”。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林木蔥翠,四季鳥語花香。山巒從雞籠山拔起,蜿蜒成十五峰巒、六嶺、六塢和三澗四岩七處泉的綿綿青山。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發展定位是堅持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第一的原則,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形成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以森林生態遊憩為特色,融合生態保護、休閒度假、生態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重點建設陽山森林生態康復區、樹山生態園藝休閒區、雞籠山森林保育體驗區、大石山森林文化保護區、陽山森林培育觀賞區等5大功能區,實施採石宕口廢棄地生態恢複利用、樹山生態村建設、林農複合經營、森林防火體系建設、森林文化資源保護性開發等5大項目建設。現已建立了護林防火中心、樹山綜合服務中心、陽山灣旅遊酒店、環山以及上山景觀通道等一批基礎設施,初步具備了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的規模和條件,2008年接待遊客人數達12萬人次。

購物

有綠寶廣場、百潤發、麥德龍等大型購物中心。有鎮湖蘇繡、金山石雕、緙絲、草蓆、樹山茶、貢山茶、翠冠梨以及楊梅、葡萄、黃桃等特色產品。有著名的淮海路日本酒吧料理一條街和鎮湖繡品一條街。淮海路日本酒吧料理一條街,位於中央商貿區中心,街全長550米,現有35家料理店和78家酒吧,是目前中國國內日本料理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鎮湖是聞名中外的蘇繡發源地和蘇繡產品的重要產地,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刺繡藝術之鄉”的稱號。鎮湖繡品一條街位於鎮中心,長1700米,入駐刺繡作坊320餘家,採取前店後坊式經營方式,最近又建造了中國剌繡藝術展示中心,通過幾年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目前是國內蘇繡品最大的交易市場。

蘇州科技城

蘇州高新區蘇州高新區

西部是高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競爭性資源,也是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蘇州科技城——青山綠水間的創新高地在這裡迅速崛起。作為科技部、江蘇省政府、蘇州市政府三方共建的重點項目、江蘇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蘇州“建設國際新興科技城市十大工程”之一,蘇州科技城載體建設基本完成,目前處於招商階段。日前分赴北京、南京、上海進行的科技城推介後,一批科技資源紛涌科技城。而搶先一步入駐的機構卻已經品出了“味道”。主要從事手機軟體設計、外觀設計、部件設計的蘇州恆翔通信成立不到半年,即研製出3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機,並順利進入市場。以“科技、山水、人文”完美融合為規劃特點的蘇州科技城,地處蘇州高新區西部,位於太湖與大陽山之間,東鄰蘇州繞城高速,西接230省道,包括研發創新區、科研中試區、產業示範區、為研發創新和產業轉化提供專業服務的中央配套區、以及融合山水特色的生態休閒區。科技城的定位是“率先成為蘇州高科技產業創新研發基地”,將重點引進5種類型的研發機構,包括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規模較大的國內民營企業研發機構,專業的技術公司,專業的技術服務公司、技術支持機構、教育培訓機構以及專業權威認證機構等。重點發展積體電路設計製造、軟體開發、汽車電子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目前,蘇州科技城內已有包括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14研究所、信息產業部電子第5研究所等幾十家知名科研機構、設計企業。今年,蘇州科技城的建設進入又一個高潮,微系統園、軟體園、軟體大廈、青山綠庭二期等已開工項目都已接近尾聲;3號獨立式研發樓、生活新空間、太湖大道二側18萬平方公里的綠化景觀工程基本成形;科研中試樓、IT人才實訓基地、青山度假山莊等項目也正進入緊張的招投標工作階段,年內將陸續開工建設。隨著高新區“二次創業“發展空間不斷向西部拓展,科技城將遵循”城區園林化、開發園區化、產業生態化、環境自然化“的建設理念,打造全國一流的具有蘇州特色的綜合性科技城、山水生態城和科技文化城。

概況

蘇州科技城位於蘇州高新區中心地帶,東鄰蘇州古城,西瀕太湖,是科技部、江蘇省政府、蘇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發創新基地,已被列入江蘇省、蘇州市“十一五”發展規劃,也是蘇州市建設國際新興科技城市十大工程之一。蘇州科技城立足高新技術產業化優勢、區位條件優勢、自然環境優勢,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和平台,吸引國內外研發創新機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入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成為“蘇州製造”向“蘇州創造”躍升的重要原動力。

遠景規劃

蘇州科技城規劃為五個功能區域:a、融入青山綠水中的研發創新區;b、緊鄰分布的科研中試區;c、擁有廣闊腹地的成果產業化區;d、提供專業服務的中心配套區;e、融合山水特色的生態休閒區。

蘇州科技城重點引進五大類研發創新機構:a、海外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中心;b、國內著名企業、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研究機構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中心;c、國內重點科研院所和大學研究創新機構;d、國內各類科技人才及海外留學生高科技研發創新企業;e、為研發機構、創新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技術支持、技術認證及人才培訓的中介機構。

蘇州科技城研發方向:圍繞區域已形成的優勢產業進行開發類延伸,重點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積體電路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計算機及其外設產業以及嵌入式支撐軟體產業、帶動新材料、精密機械、科學儀器等產業新產品的研究和創新,實現由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向高新技術研發創新優勢轉變。

發展目標

蘇州高新區蘇州高新區

蘇州科技城的發展總目標是建設成為“三大高地”:a、高新技術及產品研究開發為主的研發創新高地;b、聚集各類研發創新精英的人才高地;c、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輻射高地。蘇州科技城發展規劃目標是:結合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設定融入青山綠水中的研發創新區、緊鄰分布的科研中試區、擁有廣闊腹地的產業示範區、提供專業服務的中心配套區以及融合山水特色的生態休閒區,構成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的“一城五區”獨特格局。

內設機構

(一)黨政辦公室1、負責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了解和綜合全區工作情況,對工作部署和會議決定事項的執行情況進行督查;2、負責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重要會務安排,起草工作意見、工作總結、分區工作大事記及其它綜合性材料等文稿;3、負責科技城日常具體行政事務管理和部門協調工作;4、負責科技城的信息化建設工作;蘇州科技城;5、負責科技城信息調研、文秘、重要接待、保密、信訪工作;6、負責科技城檔案收發、文電處理、文書檔案和文印工作;7、負責科技城車輛調度、食堂管理等後勤管理工作和物業管理工作;8、負責科技城管委會的政府採購等相關工作;9、負責科技城管委會網站和政務公開網站的日常維護和更新工作;10、負責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組織人事辦公室1、負責科技城黨的建設、紀檢(監察)、宣傳和精神文明工作;2、負責科技城的人事人才、勞動管理和機構編制工作;3、負責科技城的老幹部、共青團和婦聯、工會等工作;4、負責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計畫財務部1、負責編報科技城財務計畫並具體監督計畫的執行與調整;2、負責財務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實;3、負責科技城各項建設資金的管理和落實,滿足開發建設需要;4、負責對各類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5、負責協助管委會做好與金融、財政等部門的聯繫協調工作;6、負責所屬國有(集體)資產的管理工作;7、完成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四)招商部1、根據科技城發展情況制定自身招商計畫,並對招商形勢提出分析和預測;2、全面負責科技城科技創新項目的招商工作;3、協助區招商部門引進產業化項目工作;4、聯同蘇南工研院做好創新平台等載體建設工作;5、為入駐企業提供相關諮詢服務並做好與區域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6、完成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五)規劃建設部1、負責編制科技城建設工程項目計畫與落實,做好工程用款計畫;2、負責科技城的基礎設施建設、動遷房建設和各項配套設施建設與管理;3、負責對科技城承擔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的組織實施及相關工程契約的管理;4、負責協助辦理科技城建設項目開工的相關手續;5、配合區職能部門開展本區域建設項目的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監督和管理;6、負責科技城範圍內的綠化景觀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工作;7、負責協調科技城進駐項目的開工建設和工程配套;8、負責配合規劃部門做好科技城規劃和規劃控制工作;9、負責對區內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方案進行預審核;10、負責對區內建設項目的預選址和選址,並配合規劃部門提出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條件;11、負責自建項目工程技術工作;12、會同鎮政府編制、上報和實施有關征地動遷計畫;13、配合做好征地動遷資金計畫和相關結算工作;14、負責進駐項目征地申報組織工作;15、完成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六)經濟發展部1、負責處理、協調進駐企業提出的問題,協同區機關部門做好各項服務工作;2、負責進駐企業各類項目的申報工作;3、配合區職能部門開展本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4、負責各類經濟、科技及其他統計工作;5、組織開展進駐企業專題講座和培訓以及各項活動;6、配合區機關職能部門做好其他各項管理服務工作

設計規劃

蘇州科技城開放空間由世界三大景觀設計公司之一的美國SWA公司規劃設計。沿蘇州科技城的主軸線,結合自然生態、山體和水系,整合併完善一個由諾貝爾湖、北、南廣場、太湖大道、科技主題公園、採石湖及生態走廊等景觀元素有機組合的一個核心開放式空間,總面積120萬平方米。

中國各省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