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高新區

襄樊高新區

襄樊(國家)高新技產業開發區1992年11月由國務院批准設立。下轄團山、米莊兩個建制鎮和紫貞、七里河兩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總控制面積96平方公里,其中政策區面積7.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是襄樊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中心區域。

簡介

襄樊高新區襄樊高新區
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社會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順應這一歷史潮流,1992年11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在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襄樊市,誕生了一個創業者的家園、一片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的沃土,這就是國家級襄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XiangFan Hi-Tec Development Zone)。
為了充分發揮優勢,整合資源,提升競爭力,使開發區成為推動襄樊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增長極,2005年2月20日,經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襄樊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原襄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XiangFan Hi-Tec Development Zone)與襄樊汽車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併,組建新的襄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XiangFan Hi-Tec Development Zone)(以下簡稱襄樊高新區)。襄樊高新區從此開始步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基本情況

襄樊高新區位於襄樊市區北部,縱貫油坊崗東風公司樊基地,毗鄰襄樊火車站和飛機場;316國道、207國道穿境而過,魏樊孝襄漢十襄荊四條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區位十分優越。轄區控制面積96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12.33萬人,政策區面積7.5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29.41平方公里,建區面積17平方公里,是襄樊市1995—2010年城

襄樊高新區襄樊高新區
市發展總體規劃中的中心區域,也是我國汽車工業、軍工企業的聚集地和毗鄰地區技術、智力最密集地區。
建區13年來,襄樊高新區秉承“實現產業化、發展高科技”的發展理念,堅持“項目興區”、“科技強區”戰略,不斷創新管理服務體制,最佳化運行機制,完善“親商、安商、富商”政策,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引進了一大批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目前,區內註冊企業已達970家,其中工業企業350家,規模以上的企業73家,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158家,經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49家,美國康明斯、法國標誌雪鐵龍、日本日產、台灣裕隆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在高新區落戶。聚合了全市8家軍轉民大中型科技型企業和“東風汽車”、“東風儀表”、“湖北新華光”、“中航精機”等4家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了“兩大園區、三大基地”的產業格局,即以汽車產業為主體的汽車工業園區,以軍工機電、高科技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園區;以東風汽車公司襄樊基地為龍頭的汽車整車、動力、研發及零部件產業基地,以湖北新華光信息材料股份公司為龍頭的全國最大的特種光學玻璃研發、生產基地,以航宇救生設備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全國最大的航空救生裝備研究、設計、實驗和製造基地。
2005年,高新區實現GDP 82億元,同比增長57.7%;實現工業總產值307億元,同比增長79.6%;實現工業增加值76.8億元,同比增長56%;實現營業總收入262.6億元,同比增長409%;實現自營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5%;實現全口徑稅收23億元,同比增長98.3%;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全年共引進、儲備各類項目78個,總投資41.6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2個, 5000萬元至1億元的項目16個,1000萬元至5000萬元項目14個。在這些項目中,有外資項目20個,汽車產業項目27個,高新技術項目18個,產業特色進一步凸現。

產業規劃、布局及近期目標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襄樊高新區目前正在著手編制“十一五”發展規劃,其指導

襄樊高新區襄樊高新區
思想是:大力實施“創新立區、項目興區、工業強區、開放活區”的總體戰略和“占據高端、擴展領域、延伸配套、集群發展”的發展思路,依託“一區兩園”發展平台,形成以汽車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高效節能產業為重點,以現代服務業為配套的“兩業為主、多元推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加速擴張、全力追趕,不求最大、但求更好,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將高新區建成國內具有較大影響、較強實力、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力爭處於全國同類城市高新區的領先地位,躋身國家級高新區中上游水平。
襄樊高新區的產業布局是: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總體思路,在產業規劃的指導下,合理安排產業布局,以兩個園區為平台,以鄧城大道為軸線,突出重點,布局產業。即在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集中布局公司總部、研發中心、軍工機電產業以及高檔商務配套設施,支持發展社會中介服務業,原則上不再擺放新的工業項目,尤其是汽車工業項目;在原汽車產業開發區發展各類工業項目,重點是汽車整車及其配套零部件項目;以連線兩大園區的鄧城大道為軸線,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第三產業。
“十一五”期間,襄樊高新區的總體目標是: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增強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實力;最佳化產業結構,使具有鮮明特色的支柱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初步培育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研發並產業化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發展一批具有較高市場份額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技術企業群體;基本完成高新區現有政策區開發建設,重構整體空間布局;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形成孵化器、重點產業、產業群“三位一體”的園區發展體系。總體上講,用五年時間完成高新區整合後的“二次創業”,奠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堅實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

(一)全力服務東風公司,做大做強汽車產業。支持東風發展既是重要的經濟任務,又是光榮的政治任務,全區上下將牢固樹立“服務東風無小事”的理念,把支持服務東風加快發展擺在全區工作的首要位置,支持東風做大做強。
(二)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提升產業聚集度。建設工業園區是提高產業聚集度的必由之路。園區建設者們決心奮起直追,重點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為入園項目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三)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擴大招商引資成果。切實提高招商引資工作質量,變“招商”為“擇商”,變“大招商”為“招大商”。發揮產業群優勢,在高新工業園重點引進公司總部、研發中心、採購配送中心和銷售中心,建設成為大型企業的總部或區域性中心、相應的研發機構及技術中心;汽車工業園建成以汽車製造及零部件為主的加工製造基地、工業集聚區和重點發展區,加快汽車產業發展步伐。
(四)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擴大孵化場所,增加孵化設施,提高孵化質量和效益。鼓勵重點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創建以骨幹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創業體系,提高企業的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支持專利技術產業化,打造知名品牌,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採取官、產、學、研運作機制,促進產學研聯合,提高技術研發的成功率和速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政府引導,帶動全社會參與的多渠道、多元化的高新技術投融資體制,引導企業實施新產品試製項目和產業化。
(五)狠抓土地報批工作,為項目建設落實載體。加大工業用地報批力度,將兩個批次用地指標全部拿回使用;大力盤活存量閒置土地,對征而不用的土地依法收回;全面啟動對名城路、園林路兩側項目建設;加大資金清欠和爭取金融機構貸款的力度,為報批土地積極籌措資金。
(六)轉變機關作風,形成促進高新區發展的強大合力。以創建學習型機關活動為突破口,重點強化“四學”:即學外語、學電腦、學法律、學業務,加強電子政務工作,在機關大力推行辦公自動化,加快多媒體會議室和網站建設,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努力做到服務企業講誠信,維護團結樹正氣,勇於奉獻促發展。
(七)最佳化投資環境,著力構建經濟發展的“綠燈區”。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著力整治“三亂”等污染經濟環境的行為,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全面貫徹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和政務公開制,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政務公開,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八)加強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重點抓好先進性教育活動,鞏固活動成果,突出活動效果。;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大源頭治腐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黨工委議事和決策機制,切實做到科學施政、民主執政、依法行政、清廉理政。
(九)著力構建“和諧高新”,全面推進各項社會事業。按照市委構建“和諧襄樊”的要求,認真做好各項社會事業,著力營造“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高新”。
以2005年8月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議為標誌,襄樊高新區已全面步入“二次創業”的新時期。襄樊高新區以其鮮明的產業特色和強勁的發展勢頭,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十一五”期間市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新技術、新產業、新體制、新形象構建了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己任的襄樊高新區。她像大海上一輪噴薄欲出的紅日,必將撐起一片亮麗的天空。

中國各省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