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沙哈

蘇克薩哈的國籍是中國;民族是滿族;性別是男;生活朝代是清朝;父親是蘇納。

基本信息

歷史中的人物

蘇克薩哈納喇氏滿洲正白旗人。父蘇納,葉赫貝勒金台什同族。太祖初創業,來歸,命尚主為額駙,授牛錄額真。累進梅勒額真。天聰初,從太宗征錦州,貝勒莽古爾泰帥偏師衛塔山餉道,蘇納屯塔山西,明兵來攻,擊破之。三年,與固山額真武納格察哈爾,入境,降其民二千戶。聞降者將為變,盡殲其男子,俘婦女八千餘,上責其妄殺。蒙古人有自察哈爾逃入明邊者,命蘇納以百人逐之,所俘獲相當。累進三等甲喇章京。坐隱匿丁壯,削職。尋授正白旗蒙古固山額真。崇德初,從伐明,攻鵰鶚、長安諸堡及昌平諸城,五十六戰皆捷。又攻破容城。及出邊,後隊潰,坐罰鍰。又從伐朝鮮,擊破朝鮮軍,俘其將。以朝鮮王出謁時亂班釋甲,又自他道還,坐罰鍰。尋以讞獄有所徇,坐罷,仍專管牛錄事。順治五年,卒。
蘇克薩哈初授牛錄額真。崇德六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明總督洪承疇師赴援,太宗親帥大軍蹙之,蘇克薩哈戰有功,授牛錄章京世職,晉三等甲喇章京。順治七年,世祖命追復甦納世職,以蘇克薩哈並襲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尋授議政大臣,進一等,加拖沙喇哈番。蘇克薩哈隸睿親王多爾袞屬下,王薨,蘇克薩哈與王府護衛詹岱等訐王謀移駐永平諸逆狀,及殯斂服色違制,王坐是追黜。是年,擢巴牙喇纛章京
十年,孫可望寇湖廣,命蘇克薩哈偕固山額真陳泰率禁旅出鎮湖南,與經略洪承疇會剿。十二年,劉文秀遣其將盧明臣等分兵犯岳州武昌,蘇克薩哈邀擊,大敗之。文秀引兵寇常德,戰艦蔽江,蘇克薩哈六戰皆捷,縱火焚其舟,斬獲甚眾,明臣赴水死,文秀走貴州。敘功,晉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
聖祖立,受遺詔輔政。時索尼為四朝舊臣,遏必隆、鰲拜皆以公爵先蘇克薩哈為內大臣,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蘇克薩哈以額駙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亞索尼;與鰲拜有姻連,而論事輒齟,浸以成隙。鰲拜隸鑲黃旗,與正白旗互易莊地,遂興大獄。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坐紛更阻撓,下刑部議罪,以律無正條,請鞭責籍沒。上覽奏,召輔臣議,鰲拜請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爭,獨蘇克薩哈不對,上因不允。鰲拜卒矯命,悉棄市。
鰲拜以蘇克薩哈與相抗,憾滋甚。鰲拜日益驕恣,蘇克薩哈居常怏怏。康熙六年,上親政,加恩輔臣。越日,蘇克薩哈奏乞守先帝陵寢,庶得保全餘生。有旨詰問,鰲拜與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等遂誣以怨望,不欲歸政,構罪狀二十四款,以大逆論,與其長子內大臣查克旦皆磔死;餘子六人、孫一人、兄弟子二人皆處斬,籍沒;族人前鋒統領白爾赫圖、侍衛額爾德皆斬:獄上,上不允。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卒坐蘇克薩哈處絞,餘悉如議。八年,鰲拜敗,詔以蘇克薩哈雖有罪,不至誅滅子孫,此皆鰲拜挾仇所致,命復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蘇常壽襲。

蘇克薩哈罪狀

和碩康親王傑書等、會議得蘇克薩哈疏稱往守陵寢、如線余息、得以生全等語。蘇克薩哈、系輔政大臣、並無危急之處、在此何以不存伊命、令往陵寢、伊命得生。方歸政於皇上。伊即欲往守陵寢、豈非不願歸政之意。罪一。
鰲拜、遏必隆、舉首蘇克薩哈、前因皇上以弓軟加硬。我等同蘇克薩哈三人看時、蘇克薩哈雲、我們此人寡嘴瑣碎、自作知識。有賴塔庫、塞本得、及弓匠等證。審問蘇克薩哈、據供我並不曾說、但賴塔庫、塞本得等、既說是實、我有何辨處。據此、恣意欺主藐誹。罪二。
蘇克薩哈、將欺主藐誹緣由、既供賴塔庫、塞本得等、供稱是實、有何辨處、後又改供、塞本得、系鰲拜之侄、塞本得說是實、眾人自然供說是實等語。伊將實情遮飾、欲圖免罪巧供。罪三。
賴塔庫供出蘇克薩哈、曾將皇上所用值日之弓、令人持至中和殿置放、將弓拋擲。伊今雖巧供日遠忘記、但據賴塔庫供稱、蘇克薩哈將所執之弓拋擲等語。欺藐皇上是實。罪四。
鰲拜、遏必隆等、以皇上親政之日將近、商議啟奏應行事宜。蘇克薩哈雲、未定誰是主持啟奏之人、如何議得、將公議啟奏之事、以為不知、豈非伊意不願。罪五。
皇上親政慶典、頒布詔赦、蘇克薩哈雲、必欲頒行、應令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議等語。但詔赦乃皇上密擬、臨期頒行。臣下豈可擅議。此皆因不合其意、不悅之言。罪六。
皇上因蘇克薩哈奏請守陵之疏、不解所謂、遣米斯翰等往問、伊稱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如此幸甚。今問、又稱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齊叩謝等語。豈非伊目無同列大臣、將諸臣共奉之上□日、捏稱一己奉命。罪七。
蘇克薩哈供稱、世祖皇帝賓天時、我曾許殉死。蒙世祖皇帝諭雲、爾不知死事易、守主事重等語。伊既不能殉死、又不念先帝遣詔、終其所守。背負遺詔、奏請欲往陵寢。罪八。
蘇克薩哈供稱、議立皇上時、諸臣在東間內、我在主前、恭送御諱、止我獨送。其不令宮人殉死、亦獨諭我一人。其圖海授為都統、亦獨諭索尼一人等語。今據鰲拜、遏必隆、供稱所奉各上□日、皆我等共奉者。惟送御諱、止令伊送等語。蘇克薩哈、將四臣共奉之上□日、以為伊身獨寵、巧供自奉。罪九。
恭送世祖皇帝梓宮歸陵。鰲拜步行哭送四五里。蘇克薩哈既後趕到。理應步行哭送。乃乘馬倚傍梓宮哀哭、不久即回。豈非背負先帝之恩。罪十。
蘇克薩哈雖供曾屢次奏過太皇太后。夕歸政於皇上、朝即具疏懇往陵寢居住等語。但四臣盟誓、凡欲奏事、公同啟奏。蘇克薩哈背誓言、自行啟奏。罪十一。
蘇克薩哈供、去坐湯時打炕、曾將無用之磚、用了是實、非系陵上所用等語。據原任郎中席特庫供、陵上所用之磚、拏去茶房廚房、並伊炕上用了是實。輔臣拏去、焉能禁阻等語。蘇克薩哈、以身為輔臣、將陵上所用之磚、恣意取用。罪十二。
蘇克薩哈供、往盛京時、因動土之期忙促、不曾恭謁陵寢是實等語。伊因深念先帝、方欲往守陵寢。今如何不謁、豈非忘懷先帝之處。罪十三。
鰲拜、遏必隆、曾向蘇克薩哈言、恐御前有奸惡之輩、暗害忠良、我等應將太祖太宗所行事例敷陳。且世祖遺詔、亦令遵照太祖太宗例行。數次差人向伊商議、因所奏之事、系塞奸惡、顯忠良、為主為國之奏、不合其意、不肯列名。罪十四。
詰問蘇克薩哈不肯列名之故、據供、我說教導主子之處、誰有意見、各行陳奏、何必會同列名等語。及問往來商議之伊子查克旦、又稱並無此言。明系巧捏供稱。罪十五。
鰲拜、遏必隆、差席哈納等、向蘇克薩哈商議、皇上親政後、所奏事件、在何處批理。伊不以皇上親政為喜、乃雲政務既歸於皇上、宣召商議、不必去。二三次後、只說與同事之人商議等語。豈非欺藐皇上之言。罪十六。
鰲拜、遏必隆、差席哈納、卓靈阿、往問蘇克薩哈、奉太皇太后皇上諭上□日、雖親政、爾等仍同輔理、今言宣召不必去、是何主意。蘇克薩哈、始認此處甚差、並未想到。有席哈納、卓靈阿等證。蘇克薩哈、後又改供、皇上御上□日來召、又豈可不去、我為何出此言。但席哈納、系遏必隆三佐領下人、卓靈阿、系遏必隆親家、所以如此供說等語。蘇克薩哈知所言重大、欲圖免罪巧供。罪十七。
蘇克薩哈供稱、將卓靈阿之弟選取侍衛時、輔政大臣索尼說、此系紊亂朝政、已經正法犯人之子、不宜選取侍衛、曾與鰲拜相爭、今年又將卓靈阿之兄白成額升授等語。但卓靈阿之父、因問罪太過、已蒙世祖皇帝、將伊等發出包衣、卓靈阿除授內院。且蘇克薩哈、亦將卓靈阿、從內院取至批本處所。其白成額堪以效用、所以升授、如果升授不當、蘇克薩哈彼時不曾卸政、為何不言、而今乃追論世祖皇帝時已結舊案。罪十八。
鰲拜、遏必隆供稱、我們入奏時、奉上諭、你們忘記太皇太后祖母召你們輔理之上□日么。我們回奏、何敢忘記。皇上若召在何處、遵上□日就在何處。出來時、差批本處岳石、傅達禮、將此上□日說知蘇克薩哈。伊又捏稱岳石、傅達禮、曾說下午進去、清晨不必進去等語。據岳石、傅達禮供、鰲拜、遏必隆、並不曾說晚進早進之處、我們亦不曾向蘇克薩哈說此言等語。將無影之詞、巧捏供稱。罪十九。
蘇克薩哈將毆打郎中代度已經革職之尼龕、竟行復用。又將別旗那拉氏、以同姓聯收。蘇克薩哈奉遺詔輔政、而不篤行為政、任意亂行。罪二十。
蘇克薩哈奏稱始終不能盡報等語、初七日進表歸政、皇上特下諭上□日、酬勞加恩、已經議奏、又云何處未盡、豈非不能稱伊異心之處。罪二十一。
蘇克薩哈奏稱欲往陵寢、特以索尼染病給職、伊染病不曾給職、因而要請。罪二十二。
蘇克薩哈將內院收貯故明洪武實錄、擅專取回私家觀看、伊欲效洪武所行何事。罪二十三。
蘇克薩哈向班布爾善等稱說、周公輔佐成王、成王時年十四、至二十餘歲、方歸政務等語。豈非不願皇上親政、伊仍執持政務、以符紊亂之心。罪二十四。
以上蘇克薩哈所犯二十四罪俱實。
伊系輔政大臣、有負世祖章皇帝眷育厚恩、不仰體遺詔、以盡忠誠、懷抱奸詐、存蓄異心、欺藐主上、種種任意詭飾之罪甚大。本朝並無犯此等之例。應將蘇克薩哈官職、俱行革去。即凌遲處死。蘇克薩哈之子內大臣查克旦、不行勸阻、革職。即凌遲處死。一等侍衛穗黑、塞蒙里、郎中那賽、候補塞克精額、蘇克薩哈之侄圖爾泰、俱革職。蘇克薩哈之子達器、德器、孫侉克扎、蘇克薩哈親弟蘇嗎喇之子海蘭、無論已
到歲數、未到歲數、皆斬立決。伊等家產籍沒。妻孥一併交內務府。蘇克薩哈如有侄孫、並家產、一併籍沒為奴。白爾黑圖、系前鋒統領、自別旗尋歸、認為弟兄、知蘇克薩哈匪為、不行勸阻、反附其惡、串為心腹。額邇德、烏爾巴、系護軍參領一等侍衛、乃蘇克薩哈之叔之弟、亦知蘇克薩哈匪為、不行勸阻、反附其惡、串為心腹。據此、白爾黑圖、額邇德、烏爾巴、俱革職。皆斬立決。二等侍衛占布柱等三十
七人、俱革職為兵丁。王府長吏尼龕、因毆打郎中代度、曾經處分革職、蘇克薩哈系伊一姓、復行起用。據此、尼龕亦革職為兵丁。獄具。奏聞。上知鰲拜等怨蘇克薩哈、數與爭是非、積以成讐。與其黨班布爾善等、構成罪款、必欲置之極刑、堅執不允所請。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竟坐蘇克薩哈處絞。其子查克旦等、俱如議。

解密鰲拜與蘇克薩哈的矛盾衝突

年僅14歲的康熙皇帝宣布親政後不久,身為當時輔政大臣之首的蘇克薩哈就“毅然”上書康熙帝主動要求辭去輔政大臣,為先皇守陵。飽嘗權勢滋味的輔政大臣為何會甘心放棄手中大權?難道蘇克薩哈真的對權力如此淡薄?其實不然!蘇克薩哈的這次上書源自與鰲拜的矛盾鬥爭,根源在於兩黃旗與兩白旗的利益衝突。
黃、白旗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極之時。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不久便將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鑲白旗改為正黃旗和鑲黃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時,皇太極又將努爾哈赤留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幼子的正黃旗、鑲黃旗改為正白旗、鑲白旗,使其地位漸漸下降。從此,黃、白兩旗之間便產生了矛盾。皇太極死後,黃、白旗為爭立皇帝,關係緊張,後來雖以妥協告終,但彼此成見甚深。多爾袞是正白旗之主,攝政時就很壓制反對他的兩黃旗。索尼、遏必隆、鰲拜均曾獲罪,或降職,或罷官。順治親政,政局一變,黃旗抬頭,白旗重又失勢。蘇克薩哈雖以白旗投靠黃旗,但索尼、遏必隆、鰲拜都瞧不起他,始終將他視為“外人”,對其政治主張也多加打壓。這樣,蘇克薩哈所代表的兩白旗勢力與索尼、遏必隆、鰲拜所代表的兩黃旗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直延續到康熙親政
另一方面,“圈地”也是蘇克薩哈與鰲拜矛盾衝突的根源之一。清初圈地時,多爾袞憑藉攝政的便利,將冀東肥沃之地圈給正白旗,而將保定河間涿州等處別撥土地給鑲黃旗。康熙五年(1666),鰲拜提出圈地應按八旗排列順序,冀東的土地按順序應歸黃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換地。如果土地不足,“別圈民地補之”。當時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都反對換地,以免引起大騷動。蘇克薩哈屬正白旗,也堅決反對。但索尼、遏必隆則支持鰲拜,形成四輔臣之間的利益衝突,這也是後來蘇克薩哈與鰲拜這對兒女親家衝突不斷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