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

容城

容城縣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轄的一個縣。縣人民政府駐容城鎮。面積 311平方千米。容城縣境位於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中部、南拒馬河下游南岸,在大清河水系沖積扇上,屬太行山麓平原向沖積平原的過渡帶。

基本信息

容城歷史悠久,保存在境內的革命歷史文物非常豐富,這些文物是容城歷史發展的見證。

容城容城

早在一九八二年,容城上坡遺址(磁山文化)、南陽遺址(春秋戰國)、晾馬台遺址(商周),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一九八七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將午方遺址、東牛北莊遺址、白龍遺址、東牛遺址、黑龍口燕長城遺址、陳陽莊城堡遺址、北後台烈士陵園,城內烈土塔,革命紀念館,共九處公布為容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容城縣是河北保定市下轄的一個縣。
縣人民政府駐容城鎮。
面積 311平方千米

容城獅會

人口 25萬。
郵政編碼 071700。
下轄 容城鎮 南張鎮 大河鎮 小里鎮 平王鄉 賈光鄉 晾馬台鄉 八於鄉

地理位置

容城縣境位於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中部、南拒馬河下游南岸,在大清河水系沖積扇上,屬太行山麓平原向沖積平原的過渡帶。

10大窪地

容城發現古遺產

全境有多處古河道,多西北--東南走向,東南部有大片低洼地。受洪水沖積影響,形成了三條緩崗格狀隆起,同時形成了大小不等的10個低洼區。即大鹼廠、鴨子圈、龍王跑、天約河、大麥窪、午方窪胡村窪、大河窪、李郎窪、郭村窪。10大窪地總計117000畝,占全縣總面積33.8%。其中龍王跑面積最大,約25000畝,李郎窪較小,約7000畝.

地貌

全境西北較高,東南略低,海拔標高(黃海)7.5-19.5米,自然縱坡千分之一左右,為緩傾乎原,土層深厚,地形開闊,植被覆蓋率很低。

地質

基底構造屬於牛駝鎮凸起的西南部分,為地震比較活躍區,裂度7度,但境內基底層未見斷裂。
第四紀上厚約400-500米。地表以下18-147米,是亞沙土亞粘土及沙層;地表以下254-430米,是粘土、亞粘土及沙層。以上諸土沙層的水平構造,呈由西北而東南方向的不連續性條帶狀分布。從剖面看,土層和沙層的連續性也差。縣境北部沙層厚達70米,南部在50米以下。

容城獅會

容城

河北省容城縣,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全縣總面積314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人。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河北省中部,保腹地,距首都北京天津直轄市均為120公里,兩個小時的車程可上天入海,距古城保定40公里。東臨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之一-白溝,南接華北明珠白洋淀,是理想的經濟發展區域。
容城投資環境優越。
交通便利,保津高速橫貫全縣,西距京廣鐵路、107國道16公里,京深高速公路8公里,東距京九鐵路30公里。
通訊快捷,全縣程控電話總裝機容量已達3萬多門,可直接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電話聯繫。
電力充足,境內有220KVA變電站一痤,35KVA變電站8座,組成科學合理的電力供應網。可為各行業發展提供優質可靠的電力保障。
容城經濟發達,特色產業明顯。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9.6億元,人均7840元;全縣各項存款餘額17.4億元,人均7000元。容城縣以服裝生產為主導產業,是中國較大的服裝生產基地之一,素有“南石獅,北容城”之稱。全縣共有服裝生產企業3000多家,其中成規模的400餘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資產總額達57.5億元,

容城白洋淀
年生產各類服裝2.8億件(套),完成產值80億元,占全縣GDP比重達到70.1%;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5.3萬人,直接出口創匯超億美元。規模企業105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10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31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63家,省級服裝企業集團5家,已經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骨幹企業支撐、服裝加工戶遍地開花的產業格局。
容城對外聯絡廣泛,經濟外向度較高。全縣共有外資企業29家,累計引進外資1180萬美元;服裝出口世界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外興建辦事處32個;2002年,全年外貿出口創匯4600萬美元,人均出口創匯184美元,經濟外向度50%,均為保定市第一位。

現代文物三處:

1、北後台烈士陵園。1946年修建,1974年重建。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三十二團與敵浴血奮戰。不幸有497名指戰員英勇犧牲,遺體埋葬於此。位於賈光鄉北後台村西。

2、城內烈士塔。始建於1946年,後被敵人破壞,1966年重建。,為紀念全縣在抗日戰爭及以前犧牲的烈士嵌刻的碑記。塔由八通碑組成,園內松柏環繞,位於城內北大街路東。

容城狼牙山

3、容城縣革命紀念館,1986年建於城關鎮上坡村西側,總面積2664平方米,館內有大廳兩座,並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五壯士容城籍烈士)等紀念碑亭三座。

古文化遺址:

1、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距今最早文化層約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上坡遺址的發現把我縣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年,位於上坡村南。

2、南陽遺址:系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要遺存,據出土遺物看,有燕國易都跡象。距今約兩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位於晾馬台鄉南陽村東南200米,保護範圍5萬平方米。

3.晾馬台遺址:此遺址為商周遺存,距今約四千年左右,遺址有重建明月禪寺一座,古寺巍峨,寺院內千年古柏遮天蔽日,位於晾馬台村西北隅。

4.午方遺址:經省文物研究所發掘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位於城關鎮午方西莊村西側。

5.北莊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北莊村東“陰頂子”處,保護範圍6萬平方米。

容城容城

6.白龍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白龍村西500米。

7.東牛遺址:此遺址為仰韶文化遺存,距今約五、六千年。位於東牛村南100米。

8.黑龍口燕長城:當地人稱“界堤”。據考查,是戰國時燕國南境長城,西起易縣,東至渤海,我縣殘存1000米,高0.5至2米,位於小里鄉黑龍口村東至萍河橋堤

9.陳陽莊城堡:此城堡傳說是保衛宋八王趙德芳墳墓駐兵之地。也是宋代北境邊防城堡,位於八於鄉西陳陽莊。

歷史人物:

劉因(1249—1293)字夢吉,元初理學家、詩人。容城縣溝市村人,幼年天資卓絕。初習經學,後研究程頤、朱熹的理學。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曾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後託病辭官回鄉。理學上成就突出,一生著有《四書精要》《易繫辭說》等,後清廷收入《四庫全書》 。廣泛行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選集,其中收入各體詩詞800餘首。詩名冠元初詩壇。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容城縣北河照村人。發奮苦讀詩書,明朝嘉靖年間中進士,後官至兵部

容城楊繼盛
員外郎,因彈劾化鸞(大將軍,奸相嚴嵩的死黨)被貶為狄道典史。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曾開辦書院,興修水利,開發煤山,受到人民的擁戴。化鸞事敗,又被提升為兵部武選員外郎。因上書列舉奸相嚴嵩十大罪狀,被嚴嵩所害。一生以直諫,氣節著名。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鍾元,世人稱夏峰先生,容城縣北城村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舉,因不滿明未政治腐敗,營救東林黨人,受世人讚揚。自明至清,被多次徵召做官,均辭而不就,志於教授著述,為清初“三大儒”之一。著有《書經近旨》《讀易大旨》《理學宗傳》等,收入《四庫全書》 。著詩文集《夏峰先生》及《田幾輔中州人物考》 、 《兩大難錄》等行世。

相關資料:

http://www.51yala.com/html/2008228155714-1.html

http://www.rcfuyou.com/web/index.htm

http://www.3653h.com/BenTu/btwhInfo.asp?InfoID=392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B9%E5%9F%8E%E7%B8%A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