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卷葉蛛

蘆葦卷葉蛛

雌蛛體長2.30-3.00毫米,分布於四川、甘肅、新疆、山西。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蘆葦卷葉蛛
拉丁學名:Dictynaarundinacea(Linnaeus,1758)
綱:蛛形綱
蘆葦卷葉蛛蘆葦卷葉蛛

目:蛛形目
科:卷葉蛛科
屬:卷葉蛛屬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花
寄主危害作物:棉蟲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2.30-3.00毫米;背甲深棕色,頭部隆起,色澤較淺,呈黃褐色,中窩至眼域被有白色細毛。中窩、頸溝、放射溝明顯。8眼中僅前中眼黑色,前後側眼緊靠。胸板棕褐色具細毛。步足黃褐色,多毛,無輪紋。腹部背面淡棕色,密被灰、黑及褐包細毛,斑紋呈深棕色,前1/2部位之斑紋單一、頗粗,中間部位向內凹陷,後1/2部位為數列橫向“山”字形斑,愈向後斑紋愈短,第一橫列“山”形斑之兩側各向前側斜行。腹部腹面中央灰褐色,兩側為黃褐色。紡器、篩器皆為褐色,篩器不橫裂。雄蛛:體長2毫米左右。螯肢短於頭胸部,螯爪基部無突起,前齒堤在近螯爪基部有一個大突起,基部較為膨大。前齒堤3齒,第一齒位於近爪端,隔一段距離為第二、三齒;後齒堤4齒,第一、二齒間距大於其它各齒間距。卵袋:白色,呈球形,直徑2.50-3.00毫米,高1.20-1.50毫米。每個卵袋內含卵10粒左右。
幼蛛:蘆葦卷葉蛛的幼蛛蛻皮4-5次,有5-6個齡期,各齡期的主要特徵是:
一齡:體長0.50毫米,背甲寬0.21毫米。全體黃白色,無斑紋,腹背色較深。頭部隆起,前中眼最大。
二齡:體長0.62毫米,背甲寬0.27毫米。體紅黃色,前中眼黑色余白色,前後側眼基部相連,頭部隆起部有一縱列白毛。
三齡:體長1.20毫米,背甲寬0.38毫米。頭部白毛列排列呈“ψ”形。中窩處有黃色斑,頸溝、放射溝明顯。腹背有葉片狀縱斑。
四齡:體長1.40毫米,背甲寬0.47毫米。腹背葉狀斑呈黑色,體棕色。雌蛛生殖厴顯現,雄蛛觸肢末端膨大。
五齡:體長1.75毫米,背甲寬0.50毫米。背窩縱向較深,腹面斑紋同四齡。雌蛛生殖厴更加明顯,雄蛛觸肢末端膨大呈荷苞狀。

生物學特性

(1)習性:蘆葦卷葉蛛多在棉花枝葉交叉處結不規則小網,蛛居於網中,以網捕食棉蟲。該蛛遇驚後能迅速從網上落入地面或棉花下層,呈假死狀,險情過後,大部分能回到原處。該蛛自殘習性不強。
(2)歷期:在山東省,蘆葦卷葉蛛第一代卵期16天左右,幼蛛期75天左右,全世代需96天左右;第二代卵期9天左右,幼蛛期60天左右,全世代73天左右;第三代(越冬代)全世代需180天以上。
(3)壽命:蘆葦卷葉蛛成蛛的壽命,由於發生代次的不同而有差異。平均壽命雌蛛在60天左右,雄蛛在50天左右。
(4)年生活史:蘆葦卷葉蛛在山東省於10月下旬開始以成蛛或亞成蛛在冬播作物田塊、土縫或石塊下越冬。於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活動,4月中、下旬產卵。在該地區一年可完成二個完整世代。
(5)繁殖
性比與交配:在正常情況下,蘆葦卷葉蛛雌蛛多於雄蛛,其雌雄比在1.30:1。
雌性亞成蛛蛻皮後2-3天,雄性亞成蛛蛻皮後12小時即可尋找異性求偶。交配在網上進行,當雄蛛接近雌蛛後,用第一對步足觸摸雌體,然後繞其轉動,身體並不斷扭動,若雌蛛許諾,就靜伏不動,此時雄蛛從雌蛛頭胸部爬到胸板下,雄蛛以頭頂著雌蛛胸板,第I、Ⅱ對步足抱著雌蛛腹部,二者呈垂直狀進行交配,授精歷時4-6小時,交配多在晚上進行。雌蛛有多次交配習性。
產卵與護卵:蘆葦卷葉蛛的產卵時間多在早晨4-9小時之間。雌蛛產卵時一般有三種姿式:其一是前二對步足和左側第Ⅳ步足支撐身體,由左側第Ⅲ步足和右側第Ⅳ步足輔助抽絲,觸肢協同蛛絲一圈圈地粘在卵袋上;其二是第Ⅳ對步足支撐身體,腹部抬起左右擺動,用紡器加厚卵袋壁;其三是前Ⅲ對步足支撐身體,腹部抬起,紡器散開,第Ⅳ步足跗節彎成“曲指”狀,反覆刮紡器部位。每刮十餘次,紡器像點水一樣,觸在卵袋壁或物體上。上
述三種動作在製作卵袋過程中交替使用。整個製作卵袋需3小時左右。
該蛛有一定的護卵性。當卵袋形成後雌蛛以身體護卵袋,若遇到敵害,很快離開,在卵袋旁進行看護。
產卵與孵化率:交配後的雌蛛在第一代6天左右,第二代4天左右時間即可產卵。每頭雌蛛一生可產3-5個卵袋。雌蛛一般產2-3個卵袋後停止產卵,待孵化後,再產以後的卵袋。
蘆葦卷葉蛛的產卵量不高,每個卵袋內的含卵量平均10粒左右,最多只達16粒。每個卵袋內含卵量,隨著產卵次第的增加而減少。因此單雌一生的產卵總量平均40粒左右。不同世代產卵量表現出差異,一般以第一代的雌體產卵量較多。
孵化率一般較高,平均在90%左右。其孵化率的高低,與產卵次第有關,一般第一個卵袋內卵的孵化率為最高。後期產的卵孵化率低。
(6)抗逆能力:蘆葦卷葉蛛抗飢與抗乾的能力大小與性別、發育階段和溫度高低有密切關係。抗飢能力一般雌性大於雄性,成蛛大於幼蛛,與溫度呈負相關。

地理分布

湖北、山東、河北、遼寧、吉林、浙江

相關文獻

[1]上官小霞,沈文君,李生才.棉田蜘蛛群落時空生態位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4).
[2]上官小霞,沈文君,李生才.棉田蜘蛛優勢種及其種群動態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1,(4).
[3]張建華,馬雪霞.棉田蜘蛛群落結構及數量動態的研究[J].新疆農業科技,1996,(5).
[4]董慈祥.山東省棉花害蟲天敵蜘蛛初記[J].蛛形學報,1994,(2).
[5]叢建國.蘆葦卷葉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動物學雜誌,1994,(4).
[6]叢建國.蘆葦卷葉蛛和黑斑卷葉蛛幼蛛各齡期比較[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