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中毒

藥物中毒,是用藥劑量超過極量而引起的中毒。誤服或服藥過量以及藥物濫用均可引起藥物中毒。常見的致中毒藥物有西藥、中藥和農藥。

基本信息

藥物中毒的因素

影響藥物中毒的因素 一般認為藥物中毒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 藥物管理
隨著化學製藥工業的發展,若管理跟不上,藥物中毒的發生就會增多。

2. 地區性疾病也是一種重要因素
如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套用六氯對二甲苯比較廣泛,中毒性神經病和神經症發生率也較高。

3. 遺傳因素
是某些藥物產生毒性的重要原因。葡萄糖6-磷酸脫氫(G6PD)缺乏患者在套用奎寧類抗瘧藥時發生的溶血性貧血中占重要地位。中國的G6PD缺陷者分布很廣,西南和沿海省市陽性率較高。慢乙醯化患者長期使用異煙約有23%的病人患多發性外周神經炎。歐洲白種人慢乙醯化者占60%,中國約占20%。假膽鹼酯缺陷的病人,用同樣劑量肌肉鬆弛藥琥珀膽鹼後,延長呼氣與吸氣之間的間隙時間,嚴重者造成窒息死亡。酒精體內代謝主要靠乙醛脫氫,乙醛脫氫缺乏者易產生酒精中毒。歐洲人幾乎不缺乏,亞洲人缺乏乙醛脫氫者多於歐洲人,中國人約為35%。

4. 性別和年齡的差異
對藥物毒性的敏感性差別很大。氯黴素可引起 再生障礙性貧血,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3倍。兒童用藥更應注意,因為兒童 藥物代謝發育不完全,對藥物的毒性敏感性高。如氯黴素可引起灰嬰綜合症,患兒可能在症狀出現後數小時死亡。兒童腎排泄鏈黴素緩慢,長期套用可造成耳聾。老年人的心、肝和腎臟功能都在衰退,易發生過敏反應或中毒現象。相同劑量的地高辛,血漿半衰期延長,洋地黃中毒發生率高。老年人腎臟排泄功能下降,肌注青黴素後血漿濃度較青年人高13倍。老年人套用巴比妥類催眠藥的劑量要調整,因為老年人肝臟藥代謝活性下降。老年人用藥種類多,用藥時間長,藥物的毒副反應發生率也較大。

疾病病理

1、缺氧一些毒物可引起機體的缺氧,進一步使機體器官的機能代謝發生障礙,出現中毒現象。毒物引起缺氧的原因為:
(1)毒物了呼吸機能:如抑制或麻痹了呼吸中樞,或由於毒物引起喉頭水腫,支氧管痙攣,呼吸肌痙攣及肺水腫等
(2)毒物引起血淮成分的改變:如發生碳氧血紅蛋白,變性血紅蛋白血症以及溶血等。
(3)毒物使機體組織的抑制:如氰化物,硫化氰中毒等。
(4)毒物引起心血管機能的破壞:如毒物對毛細血管及心肌的影響及毒物所致的休克等。

2、毒物對酶的影響大部分毒物是通過酶系統岙引起中毒的。其作用可分為:
(1)破壞酶的蛋白質部分的金屬或活動中心;例如氰化物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fe++而一氧化碳抑制細胞色酶fe+++從而破壞酶蛋白質分子中的金屬,使細胞發生窒息。
(2)毒物與基質競爭同一種酶而產生製作用:例如在三羥酸循環中,由於丙二酸結構與琥珀酸相似,因而可以抑制琥珀酸脫氫酶。
(3)與酶的活性劑作用:例如氟化物可與mg++形成複合物,結果使mg++失去激活磷酸葡萄糖變為酶的作用。
(4)去除輔酶:例如鉛中毒時,造成煙酸的消耗增多,結果使輔酶Ⅰ和輔酶Ⅱ均減少,從而抑制了脫氫酶的作用
(5)與基質直接作用:例如氟乙酸可直接與檸檬酸相結合形成氟檸檬酸從而三羧酸循環的繼續進行。

3、毒物對傳導介質的影響有的毒物特別是 有機磷化合物,可抑制體內的鹼酯酶,使組織中乙醯膽鹼過量積蓄,引起一系列以乙醯鹼為傳導介質神經處於過度興奮狀態,最後則轉為抑和衰。 四氯化碳中毒時,首先作用於中樞系統,使之產生交感神經衝動,引起體內大量釋放兒茶酚胺、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這可使內臟血管收縮引起供血不足,中毒數小時後可出現肝(中毒性肝病)、腎(腎小管病變為主)損害。

4、毒物通過競爭作用引起中毒,如一氧化碳與氧血紅蛋白來說沒有其共性,因此,一氧化碳可與氧競爭血紅蛋白,而形成碳氧血紅蛋白,破壞了正常的輸氧功能,異煙肼與維生素b及煙酸的結構相似,因此,異煙肼在體內可與維生素b競爭,而取代其作用,因而引起中毒。

5、毒物可通過破壞該糖核酸的代謝,而引起體中毒,如芥子氣即是如此

併發症

藥物中毒如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患者心功能衰竭、 呼吸功能衰竭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

引起中毒的常用藥物類型

各國引起藥物中毒的藥物基本類似,如 抗生素磺胺類藥、 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等。以青黴素過敏反應為例,休克型最嚴重。美國901例嚴重青黴素反應中休克型占88%,死亡率9%。中國曾報導283例青黴素反應,其中78例為休克型,34例死亡。其他如氨基糖類抗生素所致的耳聾、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在磺胺類藥物毒性的反應中,藥疹占第一位,其乙醯化物結晶可阻塞腎臟,影響排尿功能,產生尿閉甚至腎功能衰竭乃至死亡。解熱鎮痛藥引起的胃腸道出血以阿司匹林最為突出,服過阿司匹林1周胃出血明顯者約80%,每日失血約3~10ml。引起缺鐵性貧血,小兒阿司匹林中毒多見。

中國自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後,對藥物中毒的報導逐年增多。通過 609例病人發生的毒副反應分析,166例病人發生了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占27.26%,男性高於女性。套用抗生素出現毒副反應的占41.44%,兩例因用頭孢唑而致死,兩例因用慶大黴素引起腎功能衰竭,心血管系統藥物發生毒副反應占21.17%,91例中8例出現洋地黃中毒。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可產生純紅細胞再生障礙。

藥物中毒的診斷 對病史的詢問和臨床檢驗與一般疾病基本相同,但對藥物中毒的鑑別診斷比較複雜。首先應區分病人出現毒性症狀是由於病情發展所致,還是因用藥引起,如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遇有皮疹突然發生,應考慮與藥物或毒物有關。醫生要特別詢問服藥史,用藥品種、劑量和時間,還要熟悉每一種藥物的不良反應,了解患者家族藥物毒性反應史。中毒症狀潛伏期對診斷的參考意義很大,多數為1~2天,最多不超過10~12天。

藥物中毒的預防和治療 藥物品種多,毒副反應發生率高,危害性大,鑑別診斷難度大,因此預防藥物中毒更加重要。首先要了解藥性和用法,嚴格管理,患者應按醫囑合理用藥,遇有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就醫。

藥物中毒預防措施

1、加強毒物宣傳:普及有關中毒的預防和急救知識。
2、加強毒物管理:嚴格遵守毒物的防護和管理制度,加強毒物的保管,防止毒物外泄。
3、防止誤食毒物或用藥過量:藥物和化學物品的容器要另標籤,醫院用藥要嚴格查對制度,以免誤服或用藥過量。

常見的藥物中毒

安眠藥中毒。在老年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睡眠依賴於安眠藥。一般鎮靜藥,如地西泮等難以奏效,逐漸升級至中樞催眠藥。且量越用越大,因此安眠藥中毒時有發生。

苯巴比妥、異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中毒:病人初期興奮、狂躁、驚厥,隨後轉為抑制、嗜睡、神志模糊、口齒不清、朦朧深睡以至深度昏迷。晚期四肢癱軟、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瞳孔縮小、呼吸淺而輕以至呼吸衰竭。

水合氯醛中毒:病人有噁心、腹痛,重症有肝和腎功能損害、尿少、昏睡以至昏迷、呼吸淺慢、口唇紫紺、呼吸肌麻痹、反射消失、脈細弱、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驟停等。

甲喹酮中毒。病人有頭昏、步態不穩、煩躁不安、譫妄等症狀,也可出現呼吸抑制、肺水腫及昏迷。少數病人有出血傾向或腦水腫。

地西泮類藥物中毒。地西洋類藥物雖屬鎮靜催眠藥,但服用過量亦可引起中毒。應引起老年人的注意。

洋地黃中毒。洋地黃類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但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老年人耐量差,極易發生中毒。

洋地黃中毒時,病人有頭痛、頭暈、眼花、黃視、厭食、噁心、嘔吐、腹瀉及各種心律異常如室性期前收縮、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有的病人原有心房纖顫,突然心律變得整齊,心電圖呈典型的洋地黃中毒圖形。

阿托品、東莨菪鹼中毒。病人先有皮膚和黏膜乾燥、口渴、吞咽困難、面部潮紅、瞳孔擴大、視力模糊、心動過速、尿瀦留等副交感神經受抑制的症狀。重症病人出現中樞興奮症狀:言語增多、幻覺、煩躁、譫妄、驚厥等;繼之轉為抑制、嗜睡和昏迷。東莨菪鹼中毒者昏睡多於興奮。此時取病人尿液滴滴入貓眼內,即可引起瞳孔擴大,有利於幫助診斷。

水楊酸鈉、阿司匹林中毒。病人可因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腐蝕作用出現噁心、嘔吐、胃痛,同時有眩暈、出汗、面色潮紅、耳鳴、鼻出血、視力模糊和胃腸道出血,蛋白尿、酮尿、早期呼吸性鹼中毒,繼之代謝性酸中毒、脫水、失鉀,重症者煩躁不安、脈速、抽搐、昏迷、呼吸和周圍循環衰竭。

治療藥物中毒的原則有一般處理和特殊療法

一般處理的原則是去除病因,加速排泄,延緩吸收,支持療法,對症治療。特殊療法主要是採取解毒物質,如二巰基丙醇與金屬結合成環狀絡合物解除金屬毒性。

細胞毒理學研究表明:當有害化學物質作用到細胞膜上時,膜的脂質過氧化代謝紊亂釋放大量 自由基。根據這一構想採用一些抗氧劑具有明顯保護作用,如維生素E、維生素C、鹽酸小蘗胺和五味子酚等。

治療用藥

常見藥物的解毒藥:
1、鉛、錳:可用依地酸鈣鈉解毒。
2、砷、汞:可用二硫丙醇、二硫丙磺酸鈉解毒。
3、亞硝酸鹽、苯:可用小量亞甲藍1-2mg/kg靜注。
4、氰化物:亞硝酸鹽-硫代硫酸鈉療法。
5、有機磷:阿托品、解磷定。
6、阿片類藥物:納絡酮。

保健護理

1、對原因不明中毒的病人,應及時取胃液、血、尿等標本送檢,以協助診斷。
2、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保持呼吸道通暢。
3、及時發現尿少或尿瀦留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4 、嚴密觀察意識狀態,如意識障礙加深,是病情惡化的標誌。
5 、要注意病人意識清醒後,還有可能再次出現昏迷狀態,切不可麻痹。
6 、做好基礎護理,預防發生褥瘡及口腔黏膜潰爛等。按醫囑完成各項治療。
7、 要誘導病人說出服毒的原因。安慰病人,做好心理護理,以防再次發生意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