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毒

(七)大皰性表皮鬆解型為嚴重類型,常由服用磺胺藥、解熱鎮痛藥、抗生素、巴比妥類等引起。 一、疫痧無用藥史,發病驟然,高熱, (一)濕毒蘊膚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

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藥毒內侵所致。或風熱之邪侵襲腠理,或濕熱蘊蒸,郁於肌膚;或外邪郁久化火,血熱妄行,溢於肌膚;或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外發於皮膚,內攻於臟腑。久而導致陰液耗竭,陽無所附,浮越於外,病重而危殆。
引起本病的藥物,隨著新藥不斷增加,種類不斷增多,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引起本病的可能,但臨床上常見的有:①抗生素類:以青黴素、鏈黴素最多,其次為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土黴素等;②磺胺類:如磺胺噻唑、長效磺胺等;③解熱鎮痛類:其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類的發病率最高;④催眠藥、鎮靜藥與抗癲癇藥:如魯米那、眠爾通、泰爾登、苯妥英鈉等,以魯米那引起者最多;⑤異種血清製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抗蛇毒血清、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草藥:文獻中報告的單味藥物有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參、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白蒺藜大黃等,,6S藥中有六神丸、雲南白藥、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等。

疾病診斷

本病症狀多樣,表現複雜,但基本上都具有以下特點:①發病前有用藥史,原因除去易於治癒;②有一定的潛伏期,第重次發病多在用藥後5—20天內,重複用藥常在24小時內發生,短者甚至在用藥後瞬間或數分鐘內發生;③發病突然,自覺灼熱瘙癢,重者伴有發熱,倦怠,全身不適,納差,大便於,小便黃赤等全身症狀;④皮損分布除固定型藥疹外,多呈全身性,對稱性,且有由面頸部迅速向軀幹四肢發展的趨勢,皮損形態多樣。臨床上常見以下類型:
(一)蕁麻疹樣型較常見,多由青黴素、血清製品、痢特靈、磺胺類及水楊酸類等引起,表現與蕁麻疹相似,風團大小形態不一,色紅,散在分布於軀幹、四肢,嚴重者可出現口唇、包皮及喉頭血管神經性水腫,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蛋白尿等。
(二)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較常見,多由解熱鎮痛藥、巴比妥、青黴素、鏈黴素及磺胺類等引起。發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麻疹樣型的皮損為散在或密集、紅色、針頭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對稱分布,泛發全身,以軀幹為多,嚴重者可伴發小出血點。猩紅熱樣型的皮損初起為小片紅斑,從面頸、上肢、軀幹向下發展,2—3天內可遍布全身,並相互融合,致全身遍布紅斑,面部、四肢腫脹,酷似猩紅熱的皮損。本型患者的皮損多鮮明,但全身症狀較麻疹及猩紅熱稍輕,無麻疹或猩紅熱的其他症狀,白細胞升高,少數患者肝功能可有一過性異常。停藥後l一2周病情好轉,體溫也逐漸下降,皮損顏色變淡,繼之以糠狀或大片脫屑,病程一般較短。
(三)固定型藥疹為最常見類型,常由磺胺藥、解熱鎮痛藥或巴比妥類藥物引起。皮損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水腫性紫紅色斑,直徑約2—3cm,常為一個,偶可數個,邊界清楚,嚴重者其上有水皰。停藥後約1周余紅斑消退,留下黑色色素沉著斑,經久不退,如再服該藥或同類藥物,常於數分鐘或數小時後,在原發皮損處發癢,繼則出現同樣皮損,並向周圍擴大,以致中央色深,邊緣潮紅,也可出現水皰。復發時,他處也可以出現新的皮損,隨著復發次數增多,皮損數目也可增多。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口角、龜頭、肛門等皮膚黏膜交界處為多。手足背及軀幹也常發生。發於皺襞黏膜處,容易糜爛,產生痛感。一般7—10天可消退,若已潰爛則癒合較緩。重者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
(四)多形性紅斑型常由磺胺藥、巴比妥及解熱鎮痛藥等引起。臨床表現與多形性紅斑相似,皮損為豌豆至蠶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丘疹,中心呈紫紅色,或有小水皰,境界清楚,多對稱分布於四肢伸側、軀幹、口腔及口唇,有癢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門、外生殖器及全身泛發大皰及糜爛,疼痛劇烈,可伴高熱、肝腎功能障礙及肺炎等,病情險惡。
(五)濕疹皮炎樣型大多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軟膏引起接觸性皮炎,使皮膚敏感性增高,以後再服用同樣的或類似的藥物而引發。皮損為粟粒大小的丘疹及丘皰疹,常融合成片,泛發全身,可有糜爛、滲液,類似於濕疹,自覺瘙癢,或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六)剝脫性皮炎型為嚴重的類型,多由巴比妥類、磺胺、苯妥英鈉、保泰松、對氨基水楊酸鈉、青黴素、鏈黴素等藥引起。多數病例是在長期用藥後發生。起病急,常伴高熱、寒戰。皮損初起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成片,終至全身瀰漫性紅腫,可有糜爛、丘皰疹或小皰,破裂後滲液結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膚脫屑,呈鱗片狀或落葉狀,手足部則呈手套或襪套剝脫,以後頭髮、指(趾)甲也可脫落。口唇黏膜潮紅、腫脹,或發生水皰、糜爛,影響進食。眼結膜充血、水腫、畏光、分泌物增多,重者可發生角膜潰瘍。全身淋巴結腫大,可伴有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細胞顯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細胞缺乏。病程常超過1個月,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繼發感染而死亡。
(七)大皰性表皮鬆解型為嚴重類型,常由服用磺胺藥、解熱鎮痛藥、抗生素、巴比妥類等引起。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較重,有高熱、疲乏、咽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皮損為瀰漫性紫紅色或暗紅色斑片,常起始於腋部或腹股溝,迅速遍及全身,觸痛顯著,鏇即於紅斑處起大小不等的鬆弛性水皰。稍一搓拉即成糜爛面,或形成大面積的表皮壞死松解,尼氏征陽性,呈灰紅色覆於糜爛面上的壞死表皮,留下疼痛的剝露面,口腔、頰黏膜、眼黏膜、呼吸道、胃腸道黏膜也可糜爛、潰瘍。部分病例開始時似多形性紅斑或固定型藥疹,很快泛發全身。嚴重者常因繼發感染,肝腎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或內臟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質血症而死亡。
除上述類型外,本病還可出現紫癜型,皮損類似於紫癜;痤瘡樣型,皮損類似於痤瘡,系統性紅斑狼瘡樣反應;天皰瘡樣皮損及假性淋巴綜合徵等。

鑑別診斷

一、疫痧無用藥史,發病驟然,高熱,頭痛,咽痛,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皮膚呈瀰漫性針頭大小的點狀紅色丘疹,肘窩、腋窩、腹股溝處可見排列成線條狀瘀點,初期舌乳頭紅腫肥大,可見楊梅舌,口周蒼白圈為其特徵。
二、麻疹經9—11天潛伏期,出現鼻流涕,眼部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初期口腔黏膜可見藍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約經2—5天皮損發齊。發疹時高熱,出疹5—7天后體溫下降,皮損開始消退。

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濕毒蘊膚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伴劇癢,煩躁,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熱;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蘊蒸肌膚,故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劇癢;濕熱毒邪內擾則煩躁,或有發熱;熱毒之邪灼傷津液則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為濕毒蘊膚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萆蘚滲濕湯加減。
(二)熱毒人營皮損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伴高熱,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乾,小便短赤;舌絳,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
辨證分析:熱毒熾盛,內人營血,外傷肌膚,故皮損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熱毒熾盛,氣血兩燔則高熱,神志不清;熱毒之邪傷陰耗血則口渴不欲飲.大便乾,小便短赤;舌絳、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為熱毒入營之象。
治法:清營解毒。
方藥:清營湯加減。
(三)氣陰兩虛皮損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乾,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分析:病久耗傷陰液,氣無所生,致脾胃虛弱,氣陰兩傷,故皮損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於,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為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
方藥:增液湯合益胃湯加減。

外治法

外治以清熱利濕、收斂止癢為原則:
(一)局部紅斑、風團、瘙癢甚者,用爐甘石洗劑、三黃洗劑外搽。
(二)糜爛滲液多者,以黃柏地榆各15g,水煎濕敷,滲出減少後,用青黛散外撲。
(三)局部乾燥結痂者,可外塗黃連膏;結痂較厚,可先予地榆油外塗輕揩,待痂去,再塗黃連膏。

其他療法

本病症輕者,可給予抗組胺類藥,如撲爾敏、特非那丁、息斯敏等口服,並配合維生素C、鈣劑等;嚴重者,如剝脫性皮炎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型,除用中藥治療外,應積極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氫化可的松每日2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mg,維生素C,1—3g,加到5%~10%的葡萄糖水1000—2000mL中,靜脈滴注,至病情緩解,再改強的松或地塞米鬆口服。同時應根據病情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輸血或血漿,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預防調攝

1.合理用藥,嚴格掌握用藥指征、藥量及使用時限。用藥前必須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對青黴素及抗毒血清製劑,用藥前要做過敏試驗。
2.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遇到全身皮膚瘙癢、出疹、發熱者,要考慮藥疹的可能,爭取早期診斷,及時處理。
3.皮損忌用水洗,避免搔抓,忌用刺激性的外用藥物。
4.多飲開水,忌食辛辣、魚腥發物。

結語

藥毒相當於西醫的藥物性皮炎。其特點是:①發病前有用藥史,原因除去則易治癒;②有一定的潛伏期;③發病突然,自覺灼熱瘙癢;④皮損分布除固定型藥疹外,多呈全身性、對稱性,皮損多形性。應與疫痧、麻疹相鑑別。濕毒蘊膚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方用革蘚滲濕湯加減;熱霉人營證,治宜清營解毒,方用清營湯加減;氣陰兩虛證,治宜益氣養陰清熱,方用增液湯合益胃湯加減。外治以清熱利濕、收斂止癢為原則,酌情選用爐甘石洗劑、三黃洗劑、青黛散、黃連膏外塗及中藥濕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