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

藝陣,又稱走會,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節至燈節前後,在北京亦稱香會,1949年後改稱花會。每逢年節或遇喜慶大典以及山壇廟會,它便成為最有組織、最為熱烈的街頭歌舞表演。走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開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車會、高蹺、槓箱、獅子、十番、太平鼓等。

簡介

藝陣題材大都採用民間故事及古典文學故事。近幾年也有不少題材取材自西洋童話故事。這些表演又稱神功戲、社戲

台灣藝陣的街頭表演,並非純粹是藝術性的表現,而是附屬在廟會遊行及喪葬隊伍之中酬神、湊熱鬧,增添廟會遊行聲勢的目的,反而比藝術水平重要。藝陣表演時間短暫,但能隨時隨地演出,視現場情況開演、延長或結束,即興性質強烈,表演內容活潑自由,是民間業餘表演藝術的代表。

代表作品

《封神演義》
《三國演義》
《西遊記》
《天仙配》

組織

台灣民俗藝陣大都屬於業餘組織,成員平時各有主要工作,大多由社區民眾因興趣而自動組成,只在廟會或應邀出陣前夕才集中訓練,所以專業性較顯不足。再則台灣民俗藝陣成員的流動性很大,藝陣成員並非以藝陣表演為專職,而且藝陣表演檔期不定,藝陣表演者必須在閒暇之餘或休假日方能演出,且成員若到外地工作、當兵、結婚,就常會因為時間上的配合或其他因素而退出藝陣表演。成員流動率高、表演機會少,加上從事表演期間短暫,是造成藝陣演出水準難以提升的主要因素。
早期的民俗藝陣大都附屬於角頭廟宇,基於宗教信仰而組成藝陣、成為神明駕前表演團隊。藝陣的組成是為了當地的廟會或支援友廟的活動,而廟宇也負責藝陣的訓練及運作,廟宇提供場地、點心、服裝道具等,藝陣就在廟會節慶時義務出陣湊熱鬧,或參與交陪廟的廟會活動。社區民眾參與社區陣頭除了有宗教信仰作基礎,加入陣頭不僅能作休閒娛樂或習藝練武,更是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服務鄉里的具體表現。廟宇出陣時並沒有酬勞,頂多由廟方或頭家、爐主贈送毛巾、香菸致謝,出陣後宴請成員聚餐而已。台灣的藝陣雖然大都是非專業團隊,但卻是真正民間自主的表演藝術,它的表演形態簡單卻是民眾自創的藝術型式,藝陣種類繁多則象徵民間藝術豐富的生命力。

類型

民間繞境進香活動除信徒虔誠參與之外,各式陣頭表演更能烘托廟會的熱鬧氣氛,使宗教活動結合表演藝術的功能,台灣的傳統藝術通常都附屬在宗教活動,無論工藝美術或表演藝術都與宗教緊密結合,而宗教信仰也是傳統藝術最主要的支持者。
民俗藝陣包含藝閣陣頭兩大類,藝閣原稱詩意閣,是根據詩詞神話、民間故事情節,將人物、場景裝置於平閣或車上,藉由人扛或車輛移動作展示,並無肢體、唱念表演,屬於靜態的展示。陣頭則是以落地掃型式沿街作定點演出,但情節單純、表演時間短暫,且妝扮、音樂也較簡易。種類繁多的民俗藝陣依性質又可分為:宗教類、音樂類、歌舞小戲類、遊藝類、武術類、體育類、喪葬類及其它等八種型態。

宗教類

藝陣藝陣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藝陣
早期農業社會時期,由於民智未開且醫療技術、設備尚未發達,人們每逢災難、疾病經常會祈求神助,相信神明可以為信徒治療袪邪,庇佑地方或個人平安。於是,各種消災解厄、袪除邪煞的宗教性陣頭應運而生,宗教類藝陣組織是以信徒為主體,而非由演員所組成,目的在宗教儀式,不以表演為目的。其屬性是神聖性、宗教性,但在廟會遊行過程中,卻也兼具了藝術性與世俗性。這類陣頭多附屬寺廟主神,為神明的部將或副手,在神明出巡時,擔任開路、壓陣、緝拿妖魔鬼怪,並且尚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等功能,例如神將團、蜈蚣陣、八家將、五虎將、十二婆姐等陣皆屬宗教陣頭。
(1) 家將:家將是源自台灣本土特有的宗教性陣頭,家將是指司法類神明的專屬部將,負責保護主神並執行驅逐邪煞、緝拿惡鬼的任務,其地位相當於人間的警察。台灣早期家將多由還願之信徒所扮演,例如台北青山宮每年青山王出巡,總有百餘信眾,扮演家將參與遊街,藉以酬神還願。八家將什家將官將首五虎將一般都歸類為家將。

八家將、什家將只是區別人數不同,八家將主要由八位神將組成,而什家將的“什”指人數眾多之意。官將首形成較晚,只需三至五位即可成隊;至於五虎將有五位,人扮神將,出陣時身穿武將盔甲,手持關刀,僅存於屏東地區。其中八家將是穿紅褲、草鞋,范謝將軍露肩,成員有甘柳將軍、范謝將軍及春夏秋冬四神。

什家將綁腿穿草鞋,范謝將軍、甘柳將軍肩膀露出,其成員除文武差、甘柳將軍、范謝將軍及春夏秋冬四神外,再加上文武判官。官將首則是帶獠牙,手拿三叉尖槍及手銬刑具。家將手執黑令旗,因令旗代表主神,也有認為黑令旗的作用是掃路,即潔淨之意。八家將與什家將又有文陣、武陣之分,文陣僅化妝遊行,武陣則會起乩並以五寶自殘,官將首與五虎將則純屬化妝表演之宗教陣頭不會起乩。家將團的規範和禁忌是所有陣頭中最多的,而且家將是融合多種藝術的表演團體,例如家將臉譜是精緻的彩繪藝術;隊形變化、台步即是民族舞蹈;身段動作乃武術展現等,融合各種豐富的表演藝術。
(2) 五毒大帝:五毒大帝陣容包括一位文差、兩位武差及五位五毒大神,各人手上分別持香扇或葫蘆、拂塵等法器,五毒大帝各自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所以服裝上強調出黃、黑、青、紅、白等5 方位的專屬顏色,五毒大帝陣相當具有地方特色與宗教色彩,在成員的服裝造型上亦呈現出藝術與宗教文化。
(3) 蜈蚣陣:蜈蚣陣也稱蜈蚣閣或百足真人陣,民間相信蜈蚣陣是王爺的開路部隊,具有驅邪逐魔、除災解厄的神力,是源自民間以毒攻毒的觀念,蜈蚣陣由多張藤椅串聯而成,一節一節狀似蜈蚣。流傳在民間的習俗,參與蜈蚣陣的孩童可保平安、健康與智慧,因此很多家長均極力爭取讓孩子擔任蜈蚣陣的一員,而中選者亦需繳交費用,為奉獻神明的香油錢。
(4) 十二婆姐:十二婆姐則是源自陳靖姑護嬰信仰而產生的一種民間陣頭,根據民間習俗,凡是幼兒病痛或是婦女疾病,只要給婆姐的手撫摸過就會康復。十二婆姐的妝扮是傳統老太婆的造型,手持雨傘、扇子,隨鼓聲節奏行進。民眾則爭相將孩童帶到隊伍中讓婆姐摸頭,以庇佑小孩平安、好搖飼。由於婆姐原屬兒童守護神,加上其收驚和安胎的宗教功能,所以頗受婦女兒童信眾的歡迎。婆姐陣的演員為男性,因為在傳統社會中女性不得參與公共事務,其次女性因生理因素,在民俗觀念里被認為是不潔的。
(5) 神將:神將是一種神偶,在傳統廟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各地對這類神偶各有不同的稱法,北部稱大仙,中南部則稱神將或童仔。神將除增添廟會陣頭熱鬧的氣氛外,亦可以見信眾爭先恐後地向七爺、八爺乞討身上的鹹光餅,或撿拾綁在千里眼、順風耳背後的篙錢或是土地公的糖果,這些都成為人們避邪祈福的平安物。
(6) 小法陣:小法陣是由業餘法師組成的宗教性陣頭。 小法陣主要由8 至18 人組成,其中一人手持黑令旗、一人抽打法索,其它成員則敲打法鼓、小鑼等,行進時口唱請神咒並敲打法鼓,就好像法師作法一樣。而除了以陣頭型態參加神明繞境外,小法陣也兼作其他法事,如放營、解厄、收煞、淨油、安座、過火、補運等儀式。
(7) 哨角隊:哨角聲音十分低沉,令人感到威嚴、肅靜,其任務在為神明開路及驅魔。在進香隊伍中位居主神轎前方,平常鑼敲打十一下,再連敲兩下,就要吹奏哨角;若聽到急促且快速的亂鑼聲,表示進香隊伍即將接近喪家或墓地,為避免孤魂野鬼攔轎申冤陳情影響隊伍前進,就會敲打亂鑼呼喚兵將前來護衛主神並驅離孤魂野鬼。
(8) 執士隊:執士隊相當於皇帝出巡的儀杖隊伍,古代的帝王君侯出巡,執士隊中彩牌具有開路功能,而兵器則具有護駕作用,故三十六執士走在大轎前方,以達到開路及護駕的作用。
(9) 繡旗隊:繡旗隊為專由女性香客所組成的進香隊伍,屬於非固定性組織,成員亦不固定,參與者每年都不同。其任務只作排場,不作任何表演,目的是為了增添進香陣頭的熱鬧氣氛,並壯大神明的聲勢和陣容。繡旗,即是在布旗上刺繡之意,旗上繡有主神、宮廟或藝陣名號及吉祥圖案,可展現其繡工之美。

音樂類

演奏音樂的移動式樂隊
音樂性陣頭是以演奏或歌唱為主的陣頭表演,所使用的音樂種類涵蓋傳統漢樂與新式西樂,傳統音樂曲調以南管北管八音及什音為主。
(1) 北管陣、南管陣:北管陣節奏強烈、聲音宏亮的鑼鼓演奏,最能夠烘托出節慶的熱鬧氣氛。北管陣就是演奏北管音樂的陣頭,演奏曲調多為北管曲牌(牌子),北管陣頭通常只演奏而不歌唱。出陣是北管子弟團的遊行表演,一邊走一邊演奏,陣頭中並有繡旗(彩旗、大旗)、彩牌、鼓亭、鼓架、宮燈等基本配備,北管陣頭通常出現在神誕繞境慶典、地方喜慶或喪葬行列。相較於北管陣的熱鬧,南管陣的演奏樂聲就顯的柔和清雅。 南管陣就是南管演奏的陣頭化,也就是把在室內或舞台上的表演形式移到馬路上。如太平歌、天子門生以及文武郎君等,都是演奏南管音樂的陣頭,為了配合行進表演,南管陣頭通常會加入鑼、鼓打擊樂器,以增加熱鬧性。
(2) 鑼鼓陣:鑼和鼓是台灣民間音樂中套用最普遍的樂器。鑼鼓的演奏方式通常以鼓聲為主,鐃鈸為副。鑼鼓除了當作伴奏樂器,也可獨立成陣而表演。如轎前鑼、轎前鼓、開路鼓即是此類。鼓吹陣所吹奏的樂器鼓吹就是嗩吶,不論是婚喪喜慶皆可聽到鼓吹陣演奏,在出殯場合叫棺前吹,神轎前稱轎前吹,都有開路的功能。和鼓吹陣同性質的是車隊吹或車鼓吹、馬隊吹,一樣都是開路的陣頭,不同之處在於車隊吹是以貨車為交通工具,並以鼓為主,加上鑼及電子琴;馬隊吹則是樂師坐在馬上吹奏。
(3) 西樂隊:西樂隊是一種以西洋樂器演奏現代音樂、流行音樂的陣頭,除了參加廟會遊行之外也會在婚喪喜慶場合中表演,組成人數不一,較常見的有指揮、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妝扮則仿照西洋樂隊。全隊主要以指揮為靈魂人物,樂隊成員男女不拘,比較花俏的西樂隊還有掌隊旗、持花籃的在前面領路,隊形變化是其賣點。

歌舞小戲類

藝陣藝陣

歌舞小戲陣頭是指具有簡單劇情的陣頭,表演者載歌載舞,劇情內容有農村生活寫照、市井小民生活經驗,也有從民間的流行歌謠直接擷取靈感而生,伴奏曲調多以民間小調為主。
(1) 車鼓陣:車鼓陣的表演,可分歌舞的前場和伴奏的後場,是台灣式的黏巴達,基本演員是小丑和小旦,丑角手持四寶、頭戴鴨舌帽,小旦手持絲巾,兩人一組對唱對跳,表演者以逗趣誇張的方式互相對唱、互相打情罵俏,表達出青年男女的互動關係。
(2) 牛犁陣:牛犁陣亦是早期台灣農村生活的歌舞小戲,為人們模仿農耕所創造出的遊藝,無特殊的表演技巧,但是唱詞、道具、場地不受限制,又能反映農村社會的生活與藝術趣味。牛犁陣演唱曲調是以《牛犁歌》(或稱駛犁仔歌)為主,並融合其它民間小調。
(3) 桃花過渡:桃花過渡表演內容為桃花坐渡船到對岸在船上與船夫調情的過程,強調男女之間相褒對唱,其中船伕手持船槳做划船動作,桃花則手持方巾與之對唱,兩人隨著音樂對嘴比劃,動作反覆如一。演唱曲調則是以《桃花過渡》為主要曲調,且是從一」對唱至十二月。《桃花過渡》不只有藝陣的演出型態,台灣傳統的九甲戲、客家戲、本地歌仔及民間歌謠都有《桃花過渡》的曲目。
(4) 打七響:打七響,是瞬間在手、腿、肩、胸等部位拍打七下,以七響為一單位的技巧,目前台灣的七響陣並不多見,應是以往乞者乞討的方式之一,後來結合嘉南地區的車鼓調系統音樂而成為陣頭。
(5) 鬥牛陣:鬥牛陣也是一種么模仿農村耕牛相鬥情景的陣頭,鬥牛陣中的牛大都是用藤或竹作為骨架,再覆上一層絨布。鬥牛陣沒有劇本多屬即興演出,以詼諧、逗趣的雜耍性格,傳神地表達出農村的生活情趣,整個表演過程都是人抬著假牛相鬥,演至最後兩隻牛兩個人都打成一團,博得觀眾笑聲。
(6) 採茶陣:採茶陣由成員打扮成採茶姑娘模樣,頭戴斗笠,身穿花褲,腰系小竹簍,跟著流行歌曲(如採茶歌、茶葉青)的鏇律,跳著簡單的舞步。
(7) 素蘭小姐出嫁陣:素蘭小姐出嫁陣又叫素蘭小姐陣或素蘭陣,以7 至10 人為主,成員有媒人婆(醜)、轎夫、伴娘及素蘭小姐(新娘)等。表演時以繞圈打轉、扭腰擺臀為主,偶爾穿插土風舞的表演,此陣是源自日語歌曲改編的《素蘭小姐要出嫁》這首流行歌曲發展形成。

遊藝類

遊行展示的隊伍
遊藝類陣頭的表演純屬觀賞功能,以遊行展示方式呈現,目的在於增添廟會遊行的熱鬧氣氛,表演內容有取材自歷史故事或是農村的日常生活,也有從流行歌曲引發靈感而來,和小戲陣頭頗為相似。
(1) 藝閣:藝閣,又稱詩意閣,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台灣傳統式花車,車上由真人扮演各種神話、戲劇人物,並布置有花草樹木的亭台樓閣,藉此呈現民間傳說、小說、戲曲之故事情節。舉凡地方上有迎神廟會、慶典活動,常見藝閣參與遊行,屬於一種特殊的裝置藝術。早期的藝閣是由真人扮演並以人力扛抬,逐漸演變至人力板車承載,也有牛車拖拉或裝置在三輪車上;隨著時代進步,增加了鐵牛車及馬達三輪車的輔助;現由小貨車發展成卡車、拖車承載,藝閣裝飾燈光閃閃加上熱門音樂既壯觀又炫麗,但除了北港之外多數已改由假人妝扮。
(2) 公背婆:公背婆又稱老背少、公婆陣,是一種一人成陣的陣頭,由一人裝扮兩種角色,做老公背老婆狀,只是前面的老公是假人,後面的老婆才是真人,一人分飾兩角的秘訣在於腰間的巧妙穿著。公背婆的表演,既無舞步也無配樂,或進或退,或扭或擺,滑稽有趣。
(3) 水族、彩船:水族、彩船是源自大陸水族、旱船,應是民國38 年之後從國軍部隊流傳民間,水族是由人扮演魚、蝦、龜、蚌等各式海中生物,彩船則是以布作成船型,人穿入其中行走宛如路上行船。

武術類

台灣藝陣台灣藝陣

武術結合藝陣表演
武術性陣頭的起源是移民初期治安不良盜匪橫行,加上族群械鬥和民變事件頻繁,民眾為自保,並保護村里安全,由村中壯丁組成陣頭,於平時勤習武術,以備不時之需。
(1) 宋江陣:武術性陣頭中聲勢最浩大的即為宋江陣,宋江陣流行於南部地區,宋江陣所持用之兵器,多半是農業社會常用器具或是用來防禦之武器,如:雙斧、齊眉棍月牙鏟、躂刀、藤牌、關刀、雙劍…等,並搭配單人或雙人以不同武器對打,最後眾人以舉兵器歡呼收場。在鑼、鼓、鈸的樂聲中,表演者舞動手中兵器相互過招,搭配變化無窮的陣式,每每吸引民眾駐足觀看,目前以高雄內門宋江陣最知名。
(2) 高蹺陣:踏在高蹺上表演的高蹺陣,也是武術性陣頭的一種。台灣地區高蹺分踩街及定點表演兩種表演形式。 踩街是指參加廟會繞境或慶典遊行時,邊行進邊表演;定點表演指在廟前廣場等寬闊地方進行表演,所有精彩動作也會在此時呈現。高蹺陣是屬特技性的表演,著重於平衡的特技功夫,表演行走、跳躍及舞刀劍等各式武術動作。
(3) 台灣獅:台灣的舞獅大抵都是一人舞獅頭、一人弄獅尾的搭檔模式,通常由一位獅鬼(或稱獅嫻仔、笑佛)執葵扇、繡球或榕樹枝挑弄或引領獅子。台灣獅可分為開口獅、閉口獅兩種,閉口獅因獅嘴固定不能隨意開啟,故以低姿態舞法為主,像是請金、探門聯和踏七星等動作。相反的,獅嘴可以上下開闔的開口獅,則采高姿態舞法,如獅咬腳、獅翻身及桌上探井等動作。

體育類

民俗體育藝陣
(1) 跳鼓陣:跳鼓陣是以擊鼓和跳躍為主要表演內容,也稱為大鼓弄、花鼓陣、鼓花陣。跳鼓陣並無劇情,純粹是擊鼓敲鑼、變化隊形而已,其道具有頭旗、大鼓、銅鑼、涼傘等四種。跳鼓表演強調力與美的結合,靠全身的律動表演誇張的身段變化,並搭配鑼鼓豐富的韻律節奏,展現出震撼的節奏與多樣的陣式。
(2) 舞龍:舞龍也稱為弄龍,龍陣的表演形式,有出場、敬禮、滾水、穿頭、穿中、三鞠躬禮、穿尾、跨尾、轉圈、退場等基本型態;配樂方面則用鑼、鼓、鈸。表演過程中,龍珠、龍頭及龍尾是控制整條龍舞弄的關鍵,龍珠引導龍陣舞龍;舞龍頭者要與龍珠有一段距離且愈近愈好,亦步亦趨地跟隨龍珠,配合翻跳動作,才能舞得活潑生動。而龍尾要和龍身保持適當的流暢度,如此舞龍才會生動、栩栩如生。
(3) 醒獅:醒獅又名廣東獅、南獅,流行於中國兩廣地區,俗稱兩廣醒獅,醒師的表演風格與台灣獅截然不同,醒獅除了祈求祥瑞之外,更展現精湛的特技表演,諸如踩梅花樁、過獨木橋、過三山、空中跳躍、采青等。在表演過程中,獅子喜怒哀樂驚疑貪戾表情的展現,配合步法舞得栩栩如生,是醒獅表演觀賞重點。

喪葬類

喪葬專屬藝陣
喪葬陣頭是指專屬於喪葬儀式或出殯行列中的陣頭。台灣民間的喪葬禮俗講求熱鬧,能讓死者風光入土為主,加上遺族想表現孝心,所以《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牽亡歌陣》、等陣頭便應運而生。
(1) 《五子哭墓》和《孝女白琴》:五子哭墓和孝女白琴一般多是無後嗣或子女年幼無法哭靈,因此聘請陣頭代為哭喪,補償對往生者的孝思。表演內容有歌唱,有對白,如同歌仔戲的表演形式。由於這種陣頭是在表達孝順,所以表演者通常要披麻戴孝以符合禮制,其中《五子哭墓》是源自歌仔戲劇目,《孝女白琴》則是源自黃俊雄電視布袋戲劇中角色。
(2) 牽亡歌陣:牽亡歌陣是台灣民間一種超渡亡魂的陣頭,一般都由往生者的子孫延聘。牽亡歌的目的,是希望能藉由眾神仙的保護,在三壇法師和陰陽壇娘媽的牽引下,帶領亡魂過陰府、游十殿,最後往西方見佛祖。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由法師主導,其餘則配合劇情來對答、輪唱或齊唱。
(3) 三藏取經:《三藏取經》是取自《西遊記》唐三藏取經故事,希望藉由取經故事演出將亡魂接引至西方。
其它

情色邊緣的藝陣
電子琴花車是台灣特有的民俗產物, 1980 年代大家樂盛行時期,帶動電子琴花車的蓬勃發展。電子琴花車是以年輕女孩穿著暴露表演歌舞為其特色。至今仍是台灣最普遍的遊行陣頭,但它的存在卻造成社會許多負面影響。因為花車女郎的暴露服裝和熱情艷舞,對青少年兒童當然會產生不良影響,而公然裸露或表演色情動作也會敗壞社會善良風俗。近幾年,更流行仿自西方的鋼管舞表演,表演的女性不僅穿著暴露,動作極盡挑逗的扭腰擺臀、大跳艷舞成為其特色,而觀賞的民眾又未加以限制,對於台灣民風的影響不言而喻。

台灣的一種特殊文化,這項文化相傳是從泉廈所引進台灣的“藝閣”所演變而來。發展至今,原本以人力扛抬遊街以表演各種南管樂曲的藝閣,慢慢轉變成用牛車、木輪車、電動車以至於大貨車承載,其上表演舞台的裝飾也越來越花俏,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聲光特效乃至於油壓式開展舞台也應運而生。

現狀

八家將八家將

民俗藝陣除了具有藝術、娛神及自娛娛人之功能外,也具有教育民眾、凝聚民心和防衛家園的功用。昔時因為農業休閒時間固定,所以可以聯合組成一藝陣,利用閒暇時一起練習、表演,現今工商社會,民眾作息時間不一,加上休閒項目多元,工商社會生活忙碌,欲招募人員組成藝陣非常不容易。而且,藝陣表演者多為業餘性參與演出,神明聖誕一年只有一次,廟宇也未必都會邀請藝陣表演,加上近幾年流行電子花車及鋼管秀,所需人數少又不需技術,很多信眾便以電子花車和鋼管秀取代台灣民俗藝陣的表演。除了經濟社會型態改變影響藝陣發展外,台灣藝陣的成員素質也是原因之一。

參與藝陣的成員多屬社會地位較低者,甚至於一些藝陣常有幫派份子混雜其中,無論行為、服飾或表演內容皆難登大雅之堂,所以許多民眾會將台灣民俗藝陣與不良幫派流氓畫上等號,也造成家長不鼓勵年輕人參與藝陣組織的因素。

發展

台灣民俗藝陣和人民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相依相存,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民眾的生活型態、宗教信仰活動方式也隨著轉變,加上廟埕的消失,台灣藝陣演出的舞台也就漸漸減少。過去每當神明繞境進香、聖誕時,各廟宇或信徒均會聘請藝陣或劇團來為神明壯聲勢及慶祝,但在現代工商社會中,過去的節慶祭典被視為繁文縟節,反而改以放電影康樂隊等簡易方式來舉辦廟會節慶。以往透過表演藝陣作為休閒、健身和護衛鄉民的功能性漸漸消失,具有專業技藝的藝陣表演機會減少,藝陣藝人無法以此為生更無人可以傳習技藝。
逐漸消失的台灣民俗藝陣,在傳統民間信仰習俗中,不論是藝閣或是陣頭演出,不論是廟會喜慶或是喪葬儀式,都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而面對社會整體生活經濟型態改變衝擊,祭典與文化都均受到挑戰。在不違背傳統信仰活動精神下,台灣民俗藝陣如何在傳統與現代變遷中取得平衡,成為穩固聚落社區的重要力量,並賦予傳統民俗藝術新生命是我們必須共同深思的課題,如果有朝一日廟會中所呈現的都是色情電子花車或西式樂隊,那么失傳的不僅是傳統的民俗藝陣,更是台灣的傳統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