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流傳於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相傳是明清時期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缺堤難民等渠道傳入,與“南管”(南音)並稱“南弦北管”。後來“北管”向海外傳播,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概念

北管為17世紀-20世紀中台灣漳州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
另外,仍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的而命名的北管,與流傳時間相差無幾,音樂型態類似,卻使用南方音樂因素的南管互為對應。

簡介

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後,盛行於漳州地區,取代了本有的北管地區音樂。到了台灣。17世紀之後,由福建及廣東等地傳入台灣的非閩南或客家系統音樂聲腔及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相對詞為南方音樂的“南管”。
17-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借重衍生的人聲戲曲台灣大為流行。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接近失傳,因此20世紀後之北管戲,於台灣皆稱為亂彈戲。不只此,北管還大大影響台灣本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地方戲劇。
老梆子腔皮黃腔吹撥腔之北管戲雖於20世紀中期後不複流行,不過21世紀的台灣仍會在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聽到嗩吶椰胡、鑼、鼓北管樂器吹奏的八音、醉扶登樓、醉八仙、游將令等北管曲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