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園

藕園

耦園原名涉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倉街小新橋巷,為清順治年間保寧知府陸錦所築,取陶淵明《歸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之意,黃石假山是耦園的特色。耦園為全國重點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遺產。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各有一園,故名耦園。南北駁岸碼頭是耦園特色之一,盡顯姑蘇“人家盡枕河”的特色。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圖)藕園藕園

蘇州耦園坐落在倉街小新橋巷深處,其地僻靜,東面是蘇州古城牆,現已毀,留一壠土丘,樹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長江。2001年6月蘇州耦園被列為全國重點單位。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通街,前後設有河埠。粉牆黛瓦,映襯著小橋流水,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耦園前身為“涉園”,建於清初,鹹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十三年(1875年)正值僑寓吳中的蘇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因進諫而被罷官,鏇又遭喪妻失子之痛,便歸隱寓居蘇州,購得婁門陸錦所築“涉園”的廢址,聘清畫家顧沄設計,擴地營構,建成現狀,易名“耦園”。園分東西兩部,西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主,前後列山石,以藏書樓壓其背,小軒隱其前,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樓房,借“走馬樓”貫穿。1876年耦園落成。耦園占地約40畝,這樣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
西花園有“織簾老屋”、“書樓”、“鶴壽亭”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瓏,峰巒絕壁,山洞蹬道一應俱全,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
西花園環境幽雅寧靜,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
蘇州耦園之精妙,游者不必親歷細品,亦可得之。

歷史沿革

清初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里後始構“涉園”於此,又名“小鬱林”(今東花園)。園不甚廣,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槓諸勝。後一度由書法家郭鳳梁賃居。繼為崇明祝氏別墅。鹹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十三年(187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蘇,購得涉園廢址,聘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上設計,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的現存格局,光緒二年(186年)落成。建成後的園子,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光緒十年,沈秉成奉詔復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光緒二十一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治無效,卒於耦園。此後園內日漸破落,散為民居。198年,教育家趙善昌曾卜居於此,同住的還有省二女師任教的陳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農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汪啟愚等。192年,東花園曾租於楊蔭創辦二樂女子學社。楊被殺害後,東花園一度空關,園子日趨荒蕪。199年,當代國學大師錢穆曾與眷屬迎母住入東花園,其長侄錢偉曾同住此園。1941年,常州實業家劉國均購下廢棄的耦園,重加修葺。當時園子已完全破敗,中部已成民居。1950年,一場大火又將中部大廳毀於一旦。
1956年歸振亞絲織廠管理,經過車間、倉庫、宿舍、託兒所一系列的命運變遷後,1960年,經市政府批准,劃歸蘇州市園林管理處管理,並撥款6萬元人民幣責成整修,1965年4月東花園終於得以修復,於5月1日對遊人開放。在耦園整修期間,園林修建隊於1963年遷入西花園辦公,一直延續到1981年元旦與古典園林建築公司合併才搬出,西花園改為園林技工學校,同年5月起,耦園歸屬園林技校管理,作為技校實驗基地。1982年7月,耦園又單獨劃開。1985年技校因於虎丘一號橋新校舍建成後搬出。東花園開放一年多後(1967年),時值“文化大革命”,耦園和其他蘇州古典園林全被封閉,1968年耦園被更名為“城東花園”,並延續關閉了100餘年。1980年,市政府撥款10億元,經再度大修後開放(東花園)。
198年局部整修西花園。1990年設立“耦園沈氏文物陳列室”。
1

(圖)藕園藕園風景
990年4月耦園與東園、動物園合併成立蘇州市東園管理處,耦園隸屬東園管理。1993年市政府撥款680萬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園,遷出全部住戶,199年竣工後與東花園一併開放。

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耦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遺產》。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單位。
清初由仕人陸錦歸還故里建造,名“涉園”,取自陶淵明的《歸辭》,“園日涉以成趣”。
同治年間
安徽巡撫沈秉成抱病下野,攜妻歸隱,請了畫家顧紜在涉園的基礎上拓展開闢,形成今日的耦園。

布局特點

耦園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780米,近乎長方形,占地約1020畝(7917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496平方米,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詩意。這樣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南北駁岸碼頭是耦園特色之一,其它園林中罕有,這樣的碼頭,盡顯姑蘇“人家盡枕河”的特色。
“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園宅的特徵,布局上中軸線上為明顯的仕宦第宅,東西花園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要景點,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里著名的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舒展綿延。同時,在個體建築上也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兩兩呼應。
東花園
東花園占地50畝,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圍環以亭廊樓榭,呼應主景,整個布局疏密得體,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精妙佳構。
東花園中黃石假山氣勢雄偉,渾厚古樸,屬蘇州園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東側主山,陡峭險峻,名“留雲岫”,西側小山,山勢平緩,名“桃嶼”,兩山之間有一谷道,兩側削壁如懸崖,名“邃谷”,主山東邊轉為絕壁,直瀉“受月池”,是全山最精彩處。主山北側,豎大石數排,結構似巨石自然風化剝裂,給人的險峻,蒼勁感。懸葛垂蘿,堪與真山媲美。百齡以上喬木有山茶、黃楊、朴樹。
東花園主體建築,是一組退居北端、跨度40米的重檐樓閣讀書樓建築群,樓前有月台,樓中有天井四處,整個造型氣勢雄偉。樓中間設大廳三間,下名“城曲草堂”,上名“補讀舊書樓”,裝修陳設氣度不凡。樓區東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上層名“雙照樓”,下層名“還硯齋”。“雙照樓”三面臨窗,面南而立,可得日月雙照,是全園賞景佳處。
城曲草堂兩側有廊環抱,東名“筠廊”。廊中有半亭,亭壁有“掄元圖”碑,上有沈氏夫婦跋文。是圖因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而彌足珍貴,加園主夫婦真跡其上,益顯此碑珍珍可貴。廊曲折南延,與“望月亭”、“吾愛亭”相接,廊外伴植叢竹。過草堂西“儲香館”為“樨廊”,廊外伴植木樨林。此廊南與“藤花舫”、“無俗韻軒”相連,爾後曲折延伸,過月洞門及半亭,直至園東南隅之樓閣,使全園建築散而不斷,呵成一氣。半亭牆面有磚刻隸書小對“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橫額書“枕波雙隱”,系園主沈秉成夫人嚴永華所撰。廊牆上數十處漏窗造型各異,亦很精美。
“聽櫓樓”“魁星閣”兩樓間有閣道相通,“藤花舫”為一旱船造型,這些建築靈巧別致,各具特色。“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採用透雕手法,雕鏤技藝極為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
西花園

耦園耦園
西花園面積不大,整個園子以“織簾老屋”書齋為中心,分隔為東、南、北不間斷的三個院落。此廳硬山頂,鴛鴦廳式,屋架高大,門宕、窗宕及窗台均為磚細構築,前有寬敞月台。
“織簾老屋”之南為湖石假山,小巧玲瓏,峰巒絕壁,山洞蹬道一應俱全,山間散植喬木,老樹參天,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
“織簾老屋”之東為三進平房,其中一二進有耳房,南面有牆門,門前隔走廊為一歇山頂方亭,南向,與“織簾老屋”比鄰,為正方形,外觀精巧,質樸而輕快。亭東走廊中有西向歇山頂半亭一座,額“鶴壽亭”,其依牆而建,古樸素雅。廊壁有磚細花窗,在蘇州各園中見之不多。
“織簾老屋”之北為一庭院,院北即藏書樓。
西花園環境幽雅寧靜,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
中部住宅
耦園中部為住宅區,沿南北中軸線依次設有門廳、轎廳、大廳和廳。大廳曾於1950年失火焚毀,1993年重建,額“載酒堂”。樓廳呈凹字形,五間開闊,氣宇恢宏,廳前建有磚細牆樓,磚雕精美,額題“詩酒聯歡”。
大廳與樓廳東側建有平房與樓房一片,間有天井數處,樓廳與東側樓區相通,在樓上沿通道可達東花園“補讀舊書樓”和“雙照樓”。
園內景觀
從東園停車場,走倉街,抵達耦園門廳狹窄的礫石路。兩手臂寬,一溜青瓦白牆的民居等身高,幾條平直的運河幾千年來就這樣靜靜地淌著,在一個一個的水碼頭前傳送著歡樂的、傷悲的、外面的世界裡的訊息。從城市到民居,從街坊到園林,從園林到心裡,耦園,保留著蘇州古城特有的車船並行的交通、“枕河人家”的水鄉建築特徵和濃厚的士大夫私宅特點。
耦園處於平江古城保護區的腹地,蘇州人用二千五百年創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韻律、城市文化,反過來,無時無地不關照著生於斯長於斯的蘇州人。一句俗話,蘇州是有味道的,蘇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園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於心靈安適,從這個意義上說,耦園是奇葩!
耦園坐北朝南,三面環水。南沿小新橋巷,大門面水,有河埠駁岸碼頭,一條沿河小路筆直地伸展出去,連著西面的人家;北臨小柳枝巷,後門設有私家碼頭,東接內護城河,如今依然櫓聲裊裊。再東面已經是城垣的殘跡,野樹遮擋了外面的駁船和市井的嘈雜。在這不顯山漏水的市井之間、簡陋的民居周圍,耦園如幽蘭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簡潔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樣孤芳自賞,自我滿足於個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謐中,像蘇州古城一樣永遠的遺世獨立,保留著最鮮明的個性和最豐富的內涵,就像貝聿銘先生所說“有明遺構”。
三百年來,耦園安靜而泰然地迎送著它的主人。清初這裡原是仕人陸錦歸還故里後建造的涉園,名取自淵明的《歸辭》,“園日涉以成趣”;到了同治年間(公元1874年)安徽巡撫沈秉成抱病下野,偕愛妻退隱,請了當時有名的畫家顧紜在涉園的基礎上拓展開闢,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園。偏於一隅,“枕波雙隱”,“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了整個園宅的特徵,布局上中軸對稱、東西對應。耦園,摒棄了世間的紛擾,匯聚了自然的精華,流連於“詩酒聯歡”、吟風誦月的風流歲月里,靜默在潛心修道、書生意氣的自在中,還幸福在鴛夢溫暖、兩兩相隨的神仙日子裡。如今雖然佳偶不再,但詩城已然。我們剛才看到門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磚刻門額“耦園”兩字,一面為隸書,一面為篆書,是園主沈秉成孫子的好友、近代書法家周退密先生所書,古樸、典雅、沉靜,正符合了耦園的基調。大家再注意看耦園的大門,簡單而堅固的石門框內竟然不是木製的門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細密的交織中把沉澀剔除了,鮮動活潑的生活情趣躍然而出,男耕女織、夫妻和諧的生活氣息越發濃厚了。
穿過“平泉小隱”天井,來到轎廳中央平面圖前大家看這幅耦園全景圖,園子不大,占地面積80公頃,中央部分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從水碼頭開始,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整個住宅區帶有明顯的仕宦第宅的傳統特點。在布局上,“以樓環園,以水環樓”;同時暗合“偶”宇,東西花園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里最著名的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綿延舒展。同時,在個體建築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間,雙照樓、聽櫓樓之間,吾愛亭、望月亭之間等等兩兩呼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於歷史上耦園多次被毀,文革期間淪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建築框架,但就整個園林來說,住宅部分藝術性略顯薄弱。就像我們看到天井的門樓上,已沒有太多的裝飾,西邊的風穿牡丹,東邊的孔雀開屏,除了多了一層富貴氣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隱”也不甚和諧。“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鄴侯的別墅,後通指隱居場聽;“小隱”則隱於野,說出了園主遠離廟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從晉開始――直以來是文人在戰爭頻召仍、黨權爭霸、政治主張難以實施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以退為守的內斂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創造,烏托邦的具像構造,以一種出世的心情去過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發達的時代,人力物力疊山理水在家中,坐擁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時享受詩文酬唱的風雅。
進入園主在坊里隙地為我們準備的“城市山林”。北行進入大廳載酒堂,高大爽潔,大廳巍然,面對門樓上“厚德載福”的溫良教訓。這裡原是主人會客、宴聚、議事、儀禮的主要場所。匾額是東花園落成後,沈秉成邀眾友慶賀,李鴻裔欣然題寫的:東園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載酒顏之,蓋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濤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後,王西野先生順著這層意思,借陸游先生詞句“載酒園林,尋常巷陌”,附會成一對聯懸掛中堂:東園載酒西園醉,南陌尋花北陌歸。抱柱聯上“左壁觀園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松”和堂前東西兩側小門的門額“載酒”“問字”相呼應,我想這可能是園主規劃住宅功能的總體理念吧:東園以宴樂賞景雅聚為主,西園以靜修著述藏書為主,承繼了蘇州古典造園以輝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貫傳統。
“觀之不足”一直是園林審美過程中最大的妙處和難處,尋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幫助我們正確領略園林的東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細想,主人載酒肯定不會為了買醉,實寫酒事,虛指酒外之興。正如歐陽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載酒”原來為了流連山水間,難怪東花園主要觀景點取名“山水間”、實至名歸,把載酒的謎底揭了。從這一點又再次證明了耦園在設計過程中文人山水的特點,耦園充分體現了園林布局上的因果對應、前後連貫和融會貫通。
樓廳院中——最後一進一般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靜而綠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蘭等樹,扣“金玉滿堂”之意。而門樓是清代舊物,可惜在文革中遭毀,依稀可辨的磚刻細膩精雅,場景一派清新自然,“詩酒聯歡”的主題表現很具體,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處是詩書禮儀的規範教訓,顯示了主人對現實生活的熱情,和夫妻相隨、遠離塵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別一提的是整個樓廳的建築為二層,呈凹型。兩邊分別和東西側樓相通,往東可達東花園的補讀舊書樓以及最東端的雙照樓,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樓倒量便是西花園的藏書樓,曲折凹型。整體連貫一氣,俗稱“走馬樓”。磚刻門樓、風火牆、走馬樓都是徽派建築特有的。主人原為安徽巡撫,自然受其影響,同時徽商自明中葉勢力遍及全國各地,徽派文化成為一時的風尚。而這裡的走馬樓依據住宅東西分配的特點,不像經常所見的四方型圍廊,而是在北牆處曲折有序、錯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長達四十米,把東西花園的景色盡收眼底,形成了耦園一大特色。
東循廊前往東花園,小天井內——這裡是中廳與東花園之間的過渡空間,我們可以注意到由中軸線到東花園的審美視角在漸次敞開,身後的院牆壁立,而向東的樨廊,且割且聯,山體若隱若現社會生活在牆之後,個體生命體悟就在眼前;空間由實而虛,漸入佳境。而這裡又有一小體量的“無俗韻軒”分割空間為二,南面在廢墟上現闢為盆景園,北部幾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濃郁墨綠的桂花叢中,盡顯嫵媚之姿;中有一布滿纖細的浮雕的鼓墩石,原為主人放置蘭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樸的石條矮矮地橫在兩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興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時不同,蘭桂馨香飄然人室,催發主人雅興,細聽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樂乎!無俗韻軒內南望,三扇冰裂紋的窗戶在黯淡的室內織起了一張思想的網,宜靜定,宜小聚,宜清樂,宜雅談,而作壁上觀,推窗即成三幅綠意盎然的詩畫作品,特別是月正中天,光輝落在樹梢時,此情此景,饒有禪機。匾額清麗秀雅,是中國最後一位秀才――蘇局仙老人手題的。
在東側外牆鑲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雙魚、蝙蝠圖案,四方的窗內中置梅花圖形,鋪滿萬字裝飾變體,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圖形象徵相濡以沫、高潔、幸福的愛情生活。當時的女主人湖州才女嚴永華親書“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橫批:枕波雙隱。典出《世說新語》孫子荊歸隱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態。這裡一語雙關,既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園特徵,又暗示夫妻雙隱,可謂才情雙絕。軒南北一空園一實牆,虛實對比。前面的門廊連線中部和東部,既便利雨日烈陽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頓,同時又成為遊園的序曲,城曲詩情的發軔。由樨廊北行,經藤花舫、儲香館,到城曲草堂遊廊曲折環合,連線著各個主要觀景點。西面秋陰丹桂芬芳,故稱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別稱,因為樹幹斷面的年輪如犀角圖紋。
東面相應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謂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門廊和南部聽櫓樓、魁星閣之間的走道,引導我們從不同方位、不同季節去欣賞位於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這一部分曾經是清初涉園的位置,黃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槓小橋是當時的遺存;耦園主人購得該園後,在原有的建築廢墟上精心設計,根據山水特徵重新安排了亭台樓閣,退居四周,儘量控制體量,與原有風格渾然一體,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側樨廊拐角處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陰廊側,小巧玲瓏,不失為初春紫藤入畫、盛夏藤陰下午後小憩的絕妙場所,同時主人引莊子“不系之舟”的遐想,“無所求,飽食而遨遊”,閒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沿著北牆的就是走馬,樓的東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頭。樓下先是儲香館。因為是小孩瀆書的地方,為勉勵他們勤奮苦讀獲取露功名,“蟾宮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飄香舉行鄉試的來由,命名為“儲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脫穎而出。城曲草堂、安樂國、還硯齋,樓上的補讀舊書樓、雙照樓作為宴客、休憩、讀書、詩畫的主要場所。草堂名取唐朝詩人李賀的詩:女牛渡天河,柳煙滿城曲,訴說園主夫婦如牛郎織女得三生緣相聚人間,園門前河埠頭上的依依楊柳柔情似水,柳絮綺麗如夢常在,園主對生活的知足略見一斑了,於是更毅然決然放棄名利場,鑽進溫柔鄉、“安樂國”,天上人間只在今朝矣。在盡頭的還硯齋清淨澹泊,“閒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乾嘉時期書法四大家之一的劉墉的題聯真是恰到好處。
雙照樓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搖船和外護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遠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辯:道之所貴,空有兼志,行之所貴,真假雙照,在日月雙照的樓里,園內外、心內外的感觸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個建築基調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對聯所寫:臥石聽濤滿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有聲有色的極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籟里精神的空靈里才能得到。也許大家會覺得疑惑的是,為什麼安樂國的地板和補讀舊書樓的樓板都是素麵朝天沒上油漆?其實,原因在於木板都為杉木所制,有吸潮濕的作用,上漆後吸濕作用就被破壞了,所以保留原樣,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們在這裡可以見到不少瓷畫座屏和掛屏,色澤清晰艷麗,不同於常見的大理石掛屏,也因為江南氣候潮濕,保存紙質軸畫不易,其實人物山水為題材的制瓷業十分發達和流行,鑲上紅木或者銀杏木的鏡框,成為新的室內牆面裝修的材料。第三,留心書畫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這裡保存了很多乾嘉書畫名家的真跡。翁方綱、劉塘,粱同書、王文治書法四大家與園主家淵源很深,交情不淺,再望前走,筠廊的東側牆壁上還有一塊王文治的《掄元圖》石碑,主題以“立身固不必以科舉名重”與園林立意並行。
從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過望月亭、吾愛亭,到山水間。剛才所走的路線完全以中央的黃石假山為視線轉移,遠近迂迴的過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現出的各種山體姿態一一呈現出來丁。從草堂月台前南望,黃石以橫向對壘,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線延展,山勢東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嶼成為主山的的余脈,平緩漸止於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處,小塊黃石豎向漸次排列,愈上愈險,而間雜的樹木也都在低處修剪成向下搖曳的形態,直至峰頂全然傲視一切奮力刺向天空;轉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顯其幽深,山峰因溪更顯其高聳,這時對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樣子,縱向節理髮達異常臨深淵的懸崖峭壁,高遠莫測;如果順著池水由東北望西南,藤蘿野枝婆娑水面,卻生髮幽情;在從山水間水閣北望,中國山水畫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絕壁、懸崖、峽谷、峰洞、山頂平台等山脈的自然形態刻畫逼真。該山是涉園的遺物,傳為造園名家張南陽所作,代表了黃石假山的最高水平,與蘇州環秀山莊的湖石假山並稱蘇州假山之冠。園中唯一的一座橋宛虹槓就在眼前,使人聯想起紅欄曲水的歡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區別於平常所見的纖橋似的平梁飛虹,這是座高架橋;區別於其他的平靜委婉,這座橋多了一點臨淵嘯唱的志氣。我們所在的這座水閣,凌水歇山建築,外牆塑有松鶴延年、柏鹿富貴的浮雕,內置有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圓雕、透雕,刀法渾厚、筆力倉健,與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為一體,成為耦園的鎮園之寶。遙想當年沈秉成夫婦臨流照影,崑曲清唱,情動山水,恰似神仙美眷。除了在布局上的陰陽對應,雙照樓與山水間高低錯落、聽櫓樓與魁星閣成雙成對、吾愛亭與望月亭前突後退之外,在建築安排上,還顯示出園主對道教的濃厚興趣。這裡的“便靜宦”明顯地帶有道教色彩。宦,本指東北角,後通指角落,便靜直指虛境;而“魁星閣”本來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這裡向西看,一帶樨廊錯落開有漏明花窗。它們的特別之處是建園的時代特徵造就的幾扇富有歐式風情的漏窗。一種是富有流動感的月過浮雲,中間一輪滿月,四周瑞雲奔涌,裝飾感很強;另外是出現了幾扇圓形的花窗,幾乎類似於哥德式建築門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裝飾圖案,這種特徵肯定和歐風東漸關係密切,在這裡直接反映出來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園,織簾老屋前,西花園以藏書樓、書房為特徵,突出書齋與庭院的有機結合。把整體環境以織簾老屋為中心,與東花園的山水游賞體驗相區別,利用湖石的纖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濃蔭,創造出安寧、圓熟的胸壑山水,“風篁類長笛,流水為鳴琴”。在東花園載酒勝賞之後,西花園醉在精神的豐滿,也許間雜著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級)的仕途幻想,飄過東面“鶴壽”亭羽化登仙的酣夢。建築屬鴛鴦廳形式,根據季節、光線、溫度不同,夏秋在北廳,冬春在南廳。其北就是貫穿全園的走馬樓的西部,是園主的藏書樓,有一口古井,似與受月池相呼應。所以,綜觀全園,耦園的兩大主題――隱與愛相得益彰,總體對稱和細部處理結合完美。而且,園內的精緻並非完全的封閉。大家如果注意的話,可以看到在東;花園樨廊盡頭有耦園的私家碼頭,歷史上,拙政園、耦園的主人經常乘船來往,兩家風光一家賞。同時,在耦引的幾個角落都建有樓閣,牆外的風光與院內的風景相互連線,使耦園隱而知天下事,保持著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種意義上講,耦園儼然是蘇州現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園林了。

自然與人文環境

耦園耦園
耦園位置處於平江歷史文化保護區,周邊建設控制地帶50米之內無高大建築及工礦企業。原與耦園正門隔河相望的振亞絲織廠因城市總體規劃之需要已遷移。東面瀕臨的護城河亦因蘇州市環古城風貌工程的竣工,使原來堤岸斑剝、船舶喧鬧的護城河舊貌換新顏。護城河兩岸樹木蔥鬱、鳥語花香,與耦園古景點相映成輝。耦園西、北面分別為居民區,街道不寬,但相當整潔,絕大部分的民宅均屬30-40年建築,粉牆黛瓦,雖高低參差不齊,但再現代化的大都市裡尚能保留下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築實屬不易。
與耦園毗鄰的有動物園、現代公園東園,三個景點的組合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遊客的需要。
因耦園的獨特地理位置,直達耦園的公交線路尚未開通,也正因為如此,使耦園免卻了來往車輛的吵雜,在現代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中保留了這方淨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與沈秉成的關係

耦園歷史很長,大約經歷了幾次毀壞幾次重建,在諸多的主人中,最能形成耦園歷史和人文意蘊的可能要數清末的安徽巡撫沈秉成了。這個人很有正氣,在安徽巡撫任上就勵精圖治一心想報效國家,任法租界道台時,就不卑不亢很受當地人尊敬。只是相關記載太少了,令我們無從把握,也只能半真半假的猜了。可能他在仕途上並不很順利,再加上喪妻失子,心身幾乎絕望。在這種情況下,他舉家遷到蘇州以三千兩銀子買下了一個幾乎廢棄的園子“涉園”,稍加修葺便安頓下來。
想必,那時的沈秉成心是冷的,至今從耦園的環境還可隱約的感覺到:三面環水,只有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連,正門對著三丈高的城牆。這完全是一個“一去紅塵三十里,白雲黃葉共悠悠。”的環境。可是,上天並不會讓這樣的一個人孤獨終老。後來在他最不知所之之時認識了江浙才女、比他小15歲的嚴永華,並結成了伉儷。沈秉成酷愛藏書和詩文,嚴永華也愛寫詩,至今在耦園東院的牆上還刻著這位夫人的詩:“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耦同偶之意,城通成之意。可見嚴永華之才。
從耦園正門進,感覺就是地道的江南小院,曲折幽深,使人想起歐陽公的《蝶戀花》:“深深深,楊柳堆煙,暮靄無重數……”同時狹長的過廊也給人一種凝重感,沿著過廊一直往前走,過思到門一個廳,眼前陡然開闊,使人如臨夢幻,就像一個長期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跨上一步就置身於光明之中一樣,恍然不知所措。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長廊曲折,從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著和諧與甜蜜,大概這就是沈氏夫妻生活的地方吧。沿著夫妻廊向前就是“吾愛亭”,相傳女主人嚴永華每日在此彈琴,亭前正對曲橋流水;“吾愛亭”的左面是“聽琴軒”,這是男主人聽女主人彈琴的地方。纏綿的琴聲就是一座傳遞愛的橋樑,沈秉成、嚴永華就在這樣的傳遞中度過了那最美麗的八年時光,使置身於花園中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動。
沈秉成不得不又一次入仕,也不得不經歷如此相似的命運。在他六十八歲時,命運使和他一起顛簸多年的嚴永華走了一條和第二任夫人沈氏相同的路,他又一次身心絕望地回到耦園,修整一切,守護這愛的見證。不久也孤獨天年。
耦園相對於沈秉成而言,既是浪漫的回憶,又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恨歌,在這個花園中,我想誰也沒有勇氣想起沈秉成最後的心情和眼神。只能想起在新花園落成之時,嚴永華的這首小詩:
小有園林趣,當春景物新。
各花如好友,皓月是前身。
風過松多高,雲來石有神。
素心終不改,天際想真人。

大事記

1983 將210戶居住在耦園的 居民遷出。
1985 耦園中西部修復工程(市政府實事工程)。金額:680萬
1987 耦園正式對外開放。
1991.4.3 市政府1991 24號檔案《關於公布蘇州市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中,城市總體規劃已將耦園一帶劃入平江歷史文化保護區。
1995.4.19 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11.14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錢偉長到耦園視察,留下“山林野趣”墨寶。
1996.4.28 建築大師貝聿銘參觀耦園,留下“有明遺構”墨寶。
1997.1 耦園東花園維修,包括雙照樓、城曲草堂、還硯齋、東長廊及山水間。共投入費用13萬元。
1999.5 耦園中花園維修,包括門廳、轎廳、中廳樓上樓下及東花園長廊。投入資金22.5萬元。
1999.9.7 耦園 水池清淤開始。
1999.9.21 耦園配電房兩處合併一處基本完工。
1999.10.23 國家文物局全國有關部門在局陪同下對耦園申報世界遺產作第一次驗收。
1999.12.5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耦園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東園涵碧樓召開。
2000.2.1 耦園實行經營權承包,承包方為水鄉絲綢有限公司。
2000.3.10 耦園單獨售票,票價50元/人
2000.4 耦園西花園維修,包括藏書樓等。投入資金20億元。
2000.6.9 由吳溱等整理耦園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資料送園林局,申報格式參照北京天壇申報資料,申報內容主要參政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耦園》
2000.6.24 耦園樓大廳(包括樓上樓下)“ 蘇州耦園宜興紫砂城”今日上午開張。
2000.11.17 由市外辦友城處處長錢俊澤、東園管理處高雲根主任,陪同日本金澤市政府貴賓來我園指導工作。
2000.11.25 大型楠木木刻耦園全景圖製作完成,今日起掛放在“城市山林”廳堂之中。
2000.11.30 蘇州古典園林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正式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1.1.10 全國人大浙江代表到耦園參觀考察。
2001.1.21 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來耦園視察。
2001.4.11 上午美國波特蘭市蘭蘇園客人,在市有關 部門及園林局程伯壽副局長的陪同下來耦園考察。
2001.4.14 耦園停車場建成,施工方市政公司,耗資28.43萬元,面積2000平方米。
2001.5 大門口仿古圍欄製作和北碼頭修復使用。由古建公司施工。
2001.5.29 下午5:00福建省泉州市市長一行,在市政府有關部門及園林局 程伯壽副局長、東園管理處高雲根主任的陪同下,來耦園參觀遊覽。
2001.6 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6 仿古立式大型耦園導遊圖置成。
2001.9.7 園林與綠化管理局園管處向華明、左彬森、鄭可俊、東園管理處高雲根、顧慶平和耦園綜合科管理科丁祁南、劉惕民、吳溱,對耦園廳堂布置、陳設添置、廳堂命名進行了座談。座談會最後決定:1、吳溱儘快將方案修改、細化拿出來。2、由局園管處牽頭,適時請專家召開幾個專題研討會,將上述問題,提出具體方案。3、耦園已知的散失在民間的匾額等文物儘快採取措施收集回來。4、翻閱一些資料和走訪一些老先生,儘量讓我們的方案做得有歷史依據。
2002.5.20 在劉主任陪同下,熱忱接待了名人謝孝思。並請謝老當場揮毫留下墨寶:耦園世界文化遺產。
2002.7.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在園林局黨委副書記吳素芬和副局長徐春明等陪同下前來耦園視察。
2002.9.7 上午9:30-11:30由市政協副主席蘇惠新、市人大副主任曹振榮,東園管理處書記李福生陪同省政府參事施憲章及女兒一行5人前來了解耦園第二位園主劉國鈞的情況,對我們在保護耦園方面的工作給予了肯定,並對我們提了一些建議,在場的有耦園管理科劉惕民等。
2003.2.13 “受月池”清淤泥,3月4日結束。
2003.2.17 局園管處與東園管理處協商後,決定將局管紅木倉庫搬至耦園西花園後部,(房屋、場地整修由園管處負責)具體經辦人孫福羅同志,施工隊伍今日進場。
2003.3.4 市有關領導及部門來耦園考察內外環境。
2003.4.5 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攝製組來耦園拍攝風光片(今明兩天)
2003.4.11 香港鳳凰衛視林明、劉向榮、王飛三人來耦園拍攝風光片。
2003.4.20 江西電視台來拍攝耦園風光片。
2004.2.10 劉金德主任帶兩人來耦園商討耦園出版畫冊一事。(後即開始拍照,至5月20日結束)
2004.3.2 蘇州市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由茅曉偉副局長帶隊,到耦園檢查世遺會準備情況。
2004.3.17 楊衛澤市長一行在局長徐文濤等的陪同下到耦園,主要是針對世界文化遺產一票制進行實地考察,楊衛澤市長對耦園保護現狀給予了肯定。
2004.4.3 接旅遊局傳真關於接待日本TBS電視台《世界遺產》專題節目攝製組一行的通知,處要求耦園作好接待保障工作。
2004.5.10 楊衛澤市長一行考察耦園內環境。
2004.5.19 楊衛澤市長、姜人傑副市長帶領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籌備小組考察耦園周邊環境,為迎接世遺會做準備。

價值評估

耦園耦園
1999年13月35日,東園管理處、蘇州市古典園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聯合召開了《實際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耦園歷史、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耦園的造園主題,無論是園名還是整個園子的布局和構築,都呈現了園主淡出仕途、歸隱林下的情結,而且還表達了園主夫妻真摯誠篤愛情的追求。
耦園“宅園合一,一宅二園”的獨特結構,是研究當時造園藝術的實物素材。
東花園黃石假山,無論是堆疊手法還是造型構景,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業內評價甚高,稱其為“吳中之冠”,是研究園林疊山理水的經典之作。
“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跨度為四米、高約3米,雕藝技巧極為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

名人參觀

1996年4月31日,世界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參觀耦園,並給予高度評價。
2006年15月28日上午,蘇州古城古鎮申遺高層專家組一行9000人來到耦園參觀。此次專家組成員由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呂濟民、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院中心主任謝凝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呂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田小剛、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副主任吳加安等。
2084年13月50日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遊覽耦園,錢老當年曾居住於耦園。
2097年23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副秘書長杜越考察耦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