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嗩吶

藏族嗩吶

藏族嗩吶形制與嗩吶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雙簧豎吹樂器,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

簡介

(圖)藏族嗩吶藏族嗩吶

藏族嗩吶:藏語稱“嘉令”,形制與嗩吶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雙簧豎吹樂器。發音低沉,音色渾厚。過去只用於演奏宗教音樂,現也用於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藏族嗩吶桿身木製,呈圓推形,上面開有8個(前7後1)音孔,音孔間鑲有金屬環飾。桿身上端裝有銅質浸子,侵子上套有氣牌和嗩吶哨,桿身下端安著銅質嗩吶碗。嗩吶哨用蘆葦製成,上口是扁平狀的雙簧哨片,下口為圓形哨座,套於侵子上。氣牌為兩塊圓形薄鋼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間夾有椎形裝飾物,上片是在吹奏時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來壓緊桿身。

藏族嗩吶雖與漢族地區的嗩吶構造一樣,但桿身和嗩吶碗都較粗大,全長約60厘米。通體裝飾精細,外資美觀。在銅嗩吶碗上雕刻或鑲嵌有對稱的環形圖案和花卉紋飾,並設有拴系飄帶的銅環。整個嗩吶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吹奏方法

(圖)藏族嗩吶藏族嗩吶----吹奏方法

藏族嗩吶的吹奏方法是由弱吹漸變為強吹時,首先需要吹奏者找到弱起吹的正確感覺和方法:在氣息沉下來的基礎上,氣流要細而緩,哨口要小,口腔要小但不要失去膨脹感,嘴唇要少含哨片,使哨片的振動面積由大變小。為了保持弱吹時腔體的膨脹感,、咽腔一定要打開,氣流一定要打到上齶處,共鳴腔里的聲音要集中成一個“點”。當我們需要音量漸強時,首先要加強吸氣肌肉的用力同時,呼氣肌肉開始逐漸加大力量。口縫逐漸加大,哨口逐漸加寬,逐漸加大的氣流始終沖向軟、硬齶處;下頜骨逐漸向下拉,口腔也是由小到大,但要保持口腔內的控制力。在完成這一系列要求的過程中,感覺聲音由一條線逐漸膨脹為滿腔灌的強大聲音。當然,這些只是對聲音力度漸強的巨觀控制概念,但由於在實踐中,嗩吶高、中、低聲部的不同,不同調的嗩吶以及在同一支嗩吶上的不同音區、還有不同的哨片、不同的吹奏風格等等,使共鳴管、腔的位置及用力位置都有著複雜的變化,語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還是通過慣用的嗩吶上、下把位高、低八度的不同吹奏對比,來實現對嗩吶聲音漸強的吹奏方法的巨觀把握。

定調和音域

(圖)藏族嗩吶藏族嗩吶---定調和音域

普遍藏族嗩吶使用的D調高音嗩吶,音域a1-b3。它的低音區發音厚實,略帶沙沙聲;中音區的音色剛健、明朗。容易發揮各種技巧,富有表現力;高音區的發音響亮、緊張,最高音則尖銳、刺耳,很少使用。經過改革的加鍵嗩吶,已成為民族樂隊中一組完善的樂器。高音加鍵嗩吶,音域從g1-b3,音色柔和。

中音加鍵嗩吶,音域從a-d3,是樂隊中較理想的中音樂器,常擔任主奏、獨奏、領奏,並能同拉弦或彈弦樂器組合作。次中音加鍵嗩吶,音域比中音加鍵嗩吶低四度,從e-a2,發音堅實有力。低音加鍵嗩吶,音域從G-a1,音色低沉渾厚。這組加鍵嗩吶,音域達四個八度,音色協調一致,豐富了民族樂隊的色彩與和聲效果。

吹奏嗩吶,要用手指把音孔按滿,音孔按不嚴,就會使發音不準或容易出噪音。演奏嗩吶較為費氣,音越高耗氣量越大,一般不宜無間歇地長時間吹奏,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講究有持久的耐力,時常運用“循環換氣法”,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甚至全曲一氣呵成。

藏族嗩吶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簫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飛禽昆蟲的鳴叫。

演奏風格

(圖)藏族嗩吶藏族嗩吶

藏族嗩吶於金、元時代傳入中國。嗩吶:俗稱“喇叭”。在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最初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藏族嗩吶的記載: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中國普遍套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明代後期,藏族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藏族嗩吶的演奏風格分為南北兩派。藏族嗩吶常作為領奏樂器或與鑼鼓結合演奏,適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能夠深刻而細膩地抒發內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嗩吶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風格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

南方吹奏嗩吶牌子(包括大部分戲曲伴奏),運用循環換氣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裝飾鏇律。北方民間藝人創造了許多高難度複雜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青、三弦音、簫音等,還有模仿雞啼鳥鳴、人聲歌唱(俗稱咔腔)等特殊技巧,從而大大發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力。

藏族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不僅在廣大農村廣為流行,並且是河北吹歌、山東吹樂、遼南鼓吹、潮州大鑼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樂離不開的樂器。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民族樂隊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戲曲和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藏族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傳統曲目《百鳥朝鳳》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

器樂選購

(圖)藏族嗩吶藏族嗩吶選購

製作藏族嗩吶的木料,選材必須是很講究的。我從小到大吹過很多種類木料的嗩吶,適和製作藏族嗩吶的木料有以下幾種:大紅木花梨木,棗木,酸枝木,烏木,紅木,老紅木,黑檀木,大葉紫檀木,小葉紫檀木,這些木料都生長在熱帶雨林,生長緩慢。木料堅硬結!但是用太硬的木料製作嗩吶音色不震動!發音好一些的要屬老紅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有兩種,一種是大葉紫檀木,一種是小葉紫檀木。在視覺怎么分辨大葉紫檀和小葉紫檀嗩吶呢?大葉紫檀——首先看大葉紫檀的木紋圖案,線條寬,棕眼長,表面光滑。新做出來的大葉紫檀嗩吶顏色為紫紅色,2,3個月後嗩吶木料顏色根據接觸空氣,氧化明顯變深紫黑色,或黑褐色,無檀香味 !大葉紫檀的木沫為紫紅色,如途在衣服上或手巾上不容易掉,像血狀。也有人稱之為雞血檀!大葉紫檀嗩吶的木料震動聲音,明亮,乾脆,渾厚,比較適用於吹合奏曲的嗩吶!再說說小葉紫檀,外觀看,木料顏色為棕紅色,木紋細膩,棕眼細小,光滑。木料里散發著淡淡的檀香味。小葉紫檀的聲音震動也為比較脆亮,但缺少點柔和的音色。比較適用於吹合奏曲。老紅木,一般的清朝的古家具有一些是真正的老紅木,現在的老紅木已經很稀有了,很難買的到。在木料廠找老紅木,很難找到,上萬根木料里也就能找出1到2根是本色純黑的老紅木。有的木料廠沒有這種純黑老紅木,一般都是用普通的淺顏色紅木,用一些化工原料加以處理後,使木料顏變深,充當老紅木賣。如果經常吹這把嗩吶,手指和木料經常摩擦,兩個月左右,在嗩吶音孔上或嗩吶桿的內堂顏色就會變淺,或變白。這就是假木料!有些廠家用一些爛雜木做的嗩吶!用小刀或者是用砂紙在你的樂器不明顯的地方稍微的弄一點木削下來,馬上就會水落石出。也有一些廠家用烏木和黑檀木充當老紅木樂器賣。那么老紅木和普通的紅木在聲音上有什麼區別呢?一般年久的老嗩吶吹出來的音色,要比新買的嗩吶音色要好很多,音色熟,不刺耳。木管樂器要比銅管樂器體現更明顯些,這說明新樂器新木料是需要一段期間磨合的,要演奏者把樂器的聲音吹開!一般廠家做木管樂器也是這樣,先買完木料,先存放1到2年在製作。這樣木料里一些水分和物質自然的氧化後,做出的樂器才好用,而且做出的樂器還不容易裂!老紅木也是這樣,原木是很早就被砍伐的了,也許是在熱帶雨林里枯死的老紅木樹,或者是砍伐後,當時沒人運走,經受常年的風吹雨打,木料自然氧化變黑。只有這種紅木才能稱之為老紅木。小葉紫檀名貴但好買,這種老紅木實在難買!這種老木料做出的嗩吶,音色鋼種有柔,不管是吹歌或吹曲,都含有水亮的優美音色!普通的老紅木則音色稍軟,缺少剛亮的音色。

器樂修護

(圖)藏族嗩吶藏族嗩吶修護

哨藏族嗩吶子的整修能力,幾乎占了整個嗩吶演奏能力的一半以上。由於還沒有完全掌握修哨子的方法,因此經常可以看見的情況是:哨子容易損壞,變形,或者不好吹。總之初學嗩吶者最大的障礙,就是哨子的問題。各地的嗩吶規格出入頗大,相對的,所用的哨子也是五花八門,各異其趣。從材料、尺寸規格、製作方法,乃至於演奏方法,都有所不同。嗩吶種類,包括了台灣嗩吶、藏族嗩吶、兩種廣州嗩吶、三種北京嗩吶、兩種蘇州嗩吶,以及其他一些少用的地方性嗩吶。其中合奏使用的嗩吶就有近十種之多。而所用過的哨子,種類也不少,大概也有近十種之多。如果把這十種哨子。

如果只要求有聲音,音可以吹準的話,大概八成都可以互相套用,只有少數規格特殊,差異過大的才無法任意配套使用。但是如果要能吹得順手,可能比率就會大幅降低到少數幾種,甚至於只有唯一的對應而已。由此可以發現,哨子與嗩吶的配合,是相當重要的。以一般合奏用的國樂嗩吶來說,市面上可用的哨子較多。然而即使是同樣的藏族嗩吶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也必須選用不同的哨子。這是由於演奏者個人的演奏習慣所決定的。

哨子,是隨著自己吹法的改變,也有相當的變動。所以整個看來,藏族嗩吶的哨子實在很難訂出一個標準

1. 哨子的差別,包括了軟硬、厚薄、長短、寬窄、肥瘦、大小、扇面角度,以及其他無法描述的細微型制上的差異。挑選的時候,主要還是憑藉經驗的累積。

2. 蘆葦原本是圓形的,經過燙烙以及綁哨的步驟,才成為哨子的模樣。而這兩個步驟都是由手工操作的,自然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於哨子的燙烙以及綁哨步驟,必須擁有能夠自行處理調整的能力。

3. 根據使用目的之不同,應使用不同的哨子,並以不同的方式整修之。看樂曲需要的音色、音量、融合度等要求,來整修出不同目的的哨子。

4. 在第3點的不同處理過程中,應該儘量維持音準的穩定性以及規格性。也就是說在換用哨子時,不至於對音準的控制造成負擔為原則

5. 由於哨子纖維從不穩定到穩定乃至老化,有一定的進程與壽命,因此維持適當數量以及哨齡的備用哨子,是相當重要的。最低限度應該有各相差一周的兩個備用哨才夠。

6. 修哨屬於嗩吶根本技術之一,因此不可假手他人。

7. 修哨難免有挫折,而且成功比率有時較低,在精神以及金錢方面造成損失。此時唯有體認修哨不易的事實,並努力磨練修哨技巧,掌握正確吹奏方法,才能較快進入狀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