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界

藍藻界

藍藻界(Cyanobacteria kingdom)生物中的一界。根據1979年中國學者陳世驤等人的建議,將生物分成3個總界,藍藻歸入原核總界中的光合放氧類型,定為藍藻界,也有人稱之為藍菌界。已知藍藻約2000種,其中有些對人類是有益的(如葛仙米),有些是有害的(如水華藍藻)。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藍藻 藍藻

藍藻界(Cyanobacteria kingdom), 原是一門藻類植物 ; 現 有人把藍藻劃為原核生物的一界——藍藻界。單細胞個體或群體,或為細胞成串排列組成藻絲狀的絲狀體,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藍藻在地球上已存在約30億年,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 起了巨大的作用 。

生長環境

淡水和海水中 ,潮濕和乾旱的土壤或岩石上 、 樹幹和樹葉上 ,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岩石縫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分布範圍

藍藻界 藍藻界

分布很廣,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

主要價值

已知2000種藍藻中有160多種( 大多數為念珠藻目的種類)能固定大氣中的分子態氮成為結合態氮,合成蛋白質 。據估計 :在熱帶水稻田中可固氮1~70千克氮/公頃·年,可以作為水稻田肥源。中國已篩選出自己的固氮藍藻藻種,首先在湖北省數萬畝的大面積晚稻田中放養試驗成功,提高水稻的產量達10%~15%。有些藍藻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一般為20%~25%)、較完備的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因此,可以作為食物,如中國傳統食品髮菜(產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半乾旱地區)、葛仙米(產華中華南山區稻田濕地)、地耳(普生)等。螺鏇藻等含蛋白質高可達70%,為非洲查德、拉丁美洲墨西哥的傳統食品,已人工培養,作為商品。螺鏇魚腥藻在中國陝西利用作為魚種的餌料。有些魚類,如羅非魚以藍藻為食料。在水環境保護中,利用藍藻吸收工業廢水中氮、磷和其他化合物,降低含量,起到一定的淨化作用。

有害藍藻

形成水華的有害藍藻 形成水華的有害藍藻

藍藻既有有益的種類(葛仙米),也有有害的種類。在富營養水體(N、P含量高),藍藻容易大量增殖而占據絕對優勢,如三湖(滇池、太湖、巢湖)的藍藻連年暴發 。藍藻水華受到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藍藻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天然毒素 , 主要是環肽 、 生物鹼和脂多糖內毒素 , 致毒類型包括肝毒性 、神經毒性 、 細胞毒性 、 遺傳毒性 、 皮炎毒性等 , 其中以肝毒性的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 ) 危害最大 , 受到的關注最多 ; 藍藻毒素與許多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不同 ,只要水體中有產毒藍藻存在 ,它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並被大量釋放到水體中 ,危害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 。

細胞結構

藍藻細胞壁主要由兩層組成,內層為肽聚糖層,外層為脂蛋白層,兩層之間為周質空間,含有脂多糖和降解酶,胞壁外往往包有多糖構成的粘質膠鞘或膠被。胞壁內有原生質膜,膜內原生質體可分為兩個主要區域,即周圍的有光合色素的色素質區和中央的無色的中心質區。中心質區有DNA微絲,但無鹼性蛋白( 組蛋白 ),無核膜、核仁 ,稱為原核。核糖體在整個細胞中均有分布,但在中央區周圍較為密集。原生質中常具有大小不等的強反光顆粒,如多磷酸體,多面體(羧化酶體),藍藻體(天門冬氨酸和精氨酸聚合體的結晶,又稱結構顆粒),多聚糖體(又稱藍藻澱粉或糖原)等。浮游藍藻往往有偽空胞(又稱氣泡),有遮強光和漂浮的功能。藍藻的光合色素是葉綠素a ,藻膽素( 藻藍素、別藻藍素、藻紅素和藻紅藍素),及多種類胡蘿蔔素。它和其他植物一樣,進行自養生活。有些絲狀體的種類,絲體的細胞列中有異形胞,它比營養細胞稍大,是由個別營養細胞分化形成的,其細胞質均勻,含有固氮酶,可將大氣中的N2轉變為氮的化合分類 ,1971年法國斯塔尼爾等基於藍藻在原核、細胞壁組成 ,脂肪酸和DNA鹼基組成等特性上與細菌相近似 ,提出藍藻應命名為藍細菌,並將藍藻和細菌歸在一起另立為原核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