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鵲

藍綠鵲

藍綠鵲(學名:Cissa chinensis)是雀形目鴉科中型鳥類,體長36-38cm。尾長,嘴、腳紅色。通體羽色主要為草綠色,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向後延伸到後頸,在綠色的頭側極為醒目。兩翅栗紅色,內側飛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綠色,具黑色次端帶斑和白色尖端。性隱蔽,以小家族群棲於原始林及過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喬木中,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常聞其聲但不見其身。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藍綠鵲藍綠鵲

中文學名:藍綠鵲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鴉科

中文屬名:綠鵲屬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oddaert,1783

拉丁文名:Cissa chinensis

同物異名:Coracias chinensis Boddaert,1783

英文名:Common Green Magpie

分布範圍

藍綠鵲分布圖藍綠鵲分布圖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滄源、南部西雙版納、綠春,以及雲南東南部、廣西西藏墨脫和昌都地區西南部。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坡、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物種特徵

(圖)藍綠鵲藍綠鵲

中型鳥類,體長36-38cm。尾長,、腳紅色。通體羽色主要為草綠色,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向後延伸到後頸,在綠色的頭側極為醒目。兩翅紅色,內側飛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綠色,具黑色次端帶斑和白色尖端,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

整個頭和頸草綠色,頭頂有長的羽冠,垂伏於頭上、草綠色,從額基和眼先起有一寬的黑帶貫穿兩眼,並向後延伸到後枕相連。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餘上體綠色。尾亦為綠色,中央尾羽具白色尖端,其他尾羽具寬闊的黑色亞端帶斑和白色尖端。翅小覆羽綠色,其餘翅上覆羽栗紅色。飛羽外翈栗紅色,內翈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和白色尖端。虹膜血紅色,嘴、腳紅色,爪角紅色。

體長約38厘米。尾長,嘴紅色,翼栗色,眼紋黑色,綠色的楔形尾尾端黑白相間。與短尾綠鵲的區別在尾較長,頭頂多黃色,三級飛羽羽端黑色。虹膜紅色;嘴紅色;腳紅色。

連串尖厲刺耳的哨音keep keep keep,緊接以粗啞的chuck聲。也作粗重的似長號的叫聲、快速的吱吱嘎嘎及模仿其他種類的叫聲。似短尾綠鵲叫聲但尖厲而少哀婉。

體重♂120-150g,♀120-1608;體長♂336-395mm,♀330-395mm;嘴峰♂31-36mm,♀31-36mm;翅♂138-157mm,♀137-180mm;尾♂178-215mm,♀156-211mm;跗蹠♂42-47mm,♀39-47mm。

生活習性

(圖)藍綠鵲藍綠鵲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內,也出現於落葉闊葉林、次生林、竹林橡樹林和開闊的林緣灌叢地帶,有時也出現於農田地邊樹上。

主要以鱗翅目膜翅目、甲蟲、蝗蟲等昆蟲為食,也吃小型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樹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覓食。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集成3-5隻的小群。叫聲粗獷、洪亮,較為嘈雜。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於樹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叢上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枝、枯草莖、草葉、根、竹葉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草根。每窩產卵3-7枚,多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紅色,大小為 30.2mm×22.9mm。

保護措施

藍綠鵲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在我國分布不廣,種群數量不豐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種群數量更明顯下降,不少地方已很難見到,應注意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