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漿蜂

蕭山漿蜂

蕭山漿蜂是王漿高產的一個蜜蜂遺傳資源,2009 年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鑑定,歸屬浙江漿蜂。自20世紀60~70 年代以來,蕭山蜂農為提高其當家蜂種的王漿產量,在生產過程中,對其飼養的義大利蜂的泌漿能力進行了長期的定向選擇,形成了一個形態特徵相對一致、生物學特性相對穩定、王漿高產的蜜蜂遺傳資源。由於其產漿能力強,產區在蕭山,因此習慣稱之為“蕭山漿蜂”。

生產歷史

據1987 年版《蕭山縣誌》記載,民國時期,所前、河上、岩山等鄉有少數蜂農飼養土蜂。1952 年湘湖農場建立蜂場。1954 年,黨山鄉有養蜂戶引入義大利蜜蜂,縣供銷社委託城廂、靖江、黨山、瓜瀝、新灣鎮的五家中藥店收購蜂蜜。1956 年受上海口岸公司委託,供銷社開始收購出口蜂蜜。1957 年後養蜂發展較快,開始轉地放蜂並生產蜂王漿,後受“左”的思想影響養蜂受到限制。1978 年以來,養蜂業大發展,當年全縣有蜂群2700 箱。1984 年有養蜂戶426 戶,飼養蜂群9681 箱。
據蕭山區農業部門統計,蕭山有蕭山漿蜂2.5 萬群,養蜂大戶130 多戶。飼養模式是定地取漿、定地結合小轉地、大轉地。蕭山漿蜂發源地和中心產區為蕭山區靖江街道(原靖江鎮)主要分布在河莊、新灣、黨灣、瓜瀝、義蓬、南陽、臨浦、浦陽、所前等鎮街。

產地環境

杭州市蕭山區位於浙江北部,錢塘江南岸,總面積1420km ,其中平原占66.2%,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緣,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6.1℃,年均降雨量為1402.5mm,年均無霜期248 天。靖江街道地處蕭山東北部,屬三角灣堆積平原,由杭州灣帶入的泥沙堆積和人工圍墾而成。堆積平原總面積627km2,地勢平坦,植被多樣,蜜粉資源豐富,有油菜、西瓜等主要蜜源和瓜果、蔬菜、雜花等輔助蜜源。背靠錢塘江,自然隔離條件較好,為蕭山漿蜂遺傳資源的形成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生物學特徵

蕭山漿蜂蜂王體色以棗紅色為主,個體較大,腹部較長,尾部稍尖,腹部末節背板略黑;雄蜂體色多為黃色,少數腹部有黑色斑;工蜂體色多為黃色,部分背板前緣有黑色帶,3、4腹節背板總長4.65mm工蜂喙長6.41mm,肘脈指數2.38。蕭山漿蜂單王群長年維持7~8 脾產卵,子脾四方,單王群群勢達到12 足框以上。據測定,蕭山漿蜂春季繁殖期平均有效日產卵量為1706 粒,最高有效日產卵量3474 粒,大流蜜期最大群勢達14~16 框。
蕭山漿蜂產卵力強,分蜂性弱,易養強群,抗逆性好,南北方均能安全越冬,王漿、蜂蜜雙高產,能充分利用零星蜜粉源,性情溫馴易管理。不足之處是飼料消耗較大,抗蟎能力較弱。

生產性能

蕭山漿蜂在蕭山定地飼養情況下,蜜粉源旺季每3 天群均產漿量為273.9g 淡季每3 天群均產漿育量為191.8g,年群產漿達10kg 以上,最高產記錄為年群產漿14.6kg。蕭山漿蜂接受率好,流蜜旺期,王台接受率達99.6以上,蜜粉源淡季王台接受率達95以上。蕭山漿蜂採集力強,能充分利用零星蜜粉源,在氣候、蜜粉源正常情況下,一個大流蜜期群均產蜜量達60kg 以上,轉地放蜂在蜜源充足情況下年群產蜜達150kg 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