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膝

蔽膝

蔽膝,古代中原漢族一種男女皆用的服飾。屬於古代下體之衣,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蔽膝與佩玉在先秦時都是別尊卑等級的標誌。江淮之間謂之棉,自關東西謂之蔽膝。蔽膝,bì xī:圍於衣服前面的大巾。南朝宋少帝(422—424年在位)時,有個年輕的書生從南徐動身到雲陽去(南徐、雲陽均在今天江蘇境內),路上經過華山(今江蘇高淳境內花山),在山腳下一家客棧里休息,偶然看見客棧里有個年約十八九歲的姑娘,心生愛慕,卻不知怎么接近她,為此一路抑鬱,到家就病倒了。

釋義

蔽膝,bì xī:圍於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護膝蓋。《漢書·王莽傳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 莽 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前蜀 毛文錫 《甘州遍》詞之一:“花蔽膝,玉銜頭。尋芳逐勝勸宴,絲竹不曾休。” 清 褚人獲 《堅瓠餘集·華山畿君》:“女聞之,感嘅不勝,因脫蔽膝,令母持歸”。

蔽膝蔽膝

簡介

古代下體之衣還有蔽膝。顧名思義,這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方言》:“蔽膝,江淮之間謂之棉,自關東西謂之蔽膝。”《說文》: “褘,蔽膝也。”《釋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婦人蔽膝亦如之。齊人謂之巨巾,田家婦女出自田野以復其頭,故因以為名也。又曰跪襜,跪時襜襜然張也。”《禮記·玉藻》孔疏: “他服稱鞸,祭服稱*[革+犮](同紱)。”這樣看來,蔽膝、褘、韠、*[革+犮]是同物而異名(有人認為韠是蔽膝的合音字)。根據古代注釋家的描述,我們可以想見古代蔽膝的形制與現在的圍裙相似。所不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長到能“蔽膝”;並不像圍裙那樣直接繫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帶上;其功用主要不是保護衣服,而是一種裝飾;可以用皮革製成。古代作品中提到蔽膝的地方很多。例如: 《漢書·王莽傳》:“[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又,“於是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袞冕衣裳。”溫庭筠《過華清宮):“鬥雞花蔽膝,騎馬玉搔頭。”《詩經·檜風·素冠》:“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皮日休《九諷》:“荷為裯兮芰為擺,荃為*[衤+屈]兮薜為褘。” (裯:dāo,刀。短衣。*[衤+屈]:jué,決。類似短袖衫。)《說文》: “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即韍。字又寫作芾。《詩經·曹風·侯人》: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鄭箋:“佩赤芾者三百人也。”(古代的禮制,大夫以上才佩赤芾。)又《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瑲蔥珩。”(皇:同煌,光彩的樣子。瑲: qiāng,槍。玉聲。蔥珩:蒼色的佩玉。)又《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邪幅:類似後代的綁腿。)孔引《乾鑿度》的註:“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鄭玄在箋注這首詩時也說:“芾,大(太)古蔽膝之象。”原始人以獸皮遮羞禦寒,生產方式改進了,有了布帛,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不是什麼“後王”的發明;至先秦還有韠、*[革+犮]、芾,其意也並不在於“重古道”。除去了這些後世經學家附會的意思,《乾鑿度》注的話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鄭玄也看出了這一點,雖然他用的是後代的名詞“蔽膝”來稱呼古物。

與圍裙區別

與圍裙不同的是,蔽膝稍窄,且要長到能“蔽膝”,用在衣裳制禮服上要求與帷裳下緣齊平。不直接繫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帶上作為一種裝飾,可以用錦,也可皮革製成。按照沈從文的分析,商周乃至秦漢的蔽膝,長條形最下方一般為圓鏟形(如圖),東漢鄭玄釋形“圓殺其下”沒有錯,而西漢以前的圖像已經比較少見了,後人誤作了舌形。

漢服“蔽膝”漢服“蔽膝”

孔引《乾鑿度》的註:“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鄭玄在箋注這首詩時也說:“芾,大(太)古蔽膝之象。”“重古道”有後世經學家附會的意思,但《乾鑿度》注的話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蔽膝與佩玉在先秦時都是別尊卑等級的標誌,秦代時廢除,代以佩綬制度。不過,蔽膝沒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於後世的祭服、甚至朝服中。

相關故事

南朝宋少帝(422—424年在位)時,有個年輕的書生從南徐動身到雲陽去(南徐、雲陽均在今天江蘇境內),路上經過華山(今江蘇高淳境內花山),在山腳下一家客棧里休息,偶然看見客棧里有個年約十八九歲的姑娘,心生愛慕,卻不知怎么接近她,為此一路抑鬱,到家就病倒了。母親問他得病的原因,他據實以告。母親為了了卻兒子的心愿,便到華山一帶尋訪那個姑娘,找到後,她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姑娘,姑娘聽完並沒說什麼,只是解下自己的蔽膝(類似今天的圍裙),要書生母親暗中放置在他睡的蓆子下,這樣病就會好了。母親回家後照姑娘說的做了,書生的病果然開始見好。痊癒後,他整理床鋪,無意中掀起蓆子,看見了姑娘的蔽膝,激動地緊緊抱住,忽然間心緒紛亂到不能自持,竟把蔽膝吞了下去,結果一下窒息了。呼吸將停時,他對母親說:“葬時車載,從華山度。”

蔽膝蔽膝

母親依了兒子的心愿。但等牛車載著書生的棺木走到姑娘的家門時,拉車的牛便不往前走了,無論怎樣趕它,也不肯動。姑娘默默看著,說了句:“且待須臾。”回屋沐浴梳妝後,盛裝而出,她撫著書生的棺木唱道:

華山畿,

君既為儂死,

獨活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

棺木為儂開。

棺木應聲而開,姑娘立刻跳了進去,棺木隨後就合上了。任憑姑娘的家人怎樣敲打,棺木卻再也打不開了。家人只好將倆人合葬,人們把他們的墓稱為“神女冢”。這個傷感的故事是梁祝神話的雛形。曾經滄海的人會秋波速遞,迅速展開一段旖旎婉轉的故事。但初戀的人不會,他們急切地偷偷地尋找對方的身影,眼神偶然對望,卻臉紅心跳地急忙錯開,又不知怎么向對方表白,只有默默愛著,甚至“悅之無因,遂感心疾”。

《搜神記》中記漢末時,零陵太守史滿的女兒愛上了父親門下的書佐,秘密地叫丫鬟取來了書佐洗過手的剩水喝了下去。《釵小志》中寫蘇紫藭喜歡謝耽,但雖近在咫尺,卻如隔萬里,不能相見。於是紫藭讓侍兒借來謝耽一件常穿的內衣,白天偷偷地套在自己衣服裡面穿著,晚上則擁著入眠。現在的人們呢?作家老鬼自傳體小說《血色黃昏》中寫他在插隊時愛上了一個女知青。他不敢和她說話,只能常常偷偷地看她,“我雖然近視,但在下工的人群中認出她來,就像在草尖上認出太陽”。但是對方卻一直迴避他。在她離開知青點前,他悄悄收起了她與同伴聊天時嗑下的一把瓜子皮,這是他這場連續多年的、深深的、無比絕望的愛的記念,是他一個人的信物。寫出這段卑微的暗戀需要很大的勇氣,而能夠寫出卻不見得就意味著已經釋懷。情字磨人,令人手足無措,令人相思成災,初戀大多如此,也只有初戀才能如此——哪怕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無論什麼年代的人,也無論過去了多少年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