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又稱遼南皮影。它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是中國皮影藝術體系中的蓋州皮影戲

一個主要支脈,長期流傳於遼南地區,並遠播吉林、黑龍江一帶。後逐漸形成以蓋州為中心的新關東影戲——“遼南影”,在岫巖、海城、大石橋、瓦房店、莊河等地流傳,到清末民初已趨完美。蓋州何屯的張洪書首創用梧桐版四胡為影戲伴奏,系國內皮影樂器所獨有。

概述

蓋州皮影戲,又稱遼南皮影。它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是中國皮影藝術體系中的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一個主要支脈,長期流傳於遼南地區,並遠播吉林、黑龍江一帶。後逐漸形成以蓋州為中心的新關東影戲——“遼南影”,在岫巖、海城、大石橋、瓦房店、莊河等地流傳,到清末民初已趨完美。蓋州何屯的張洪書首創用梧桐版四胡為影戲伴奏,系國內皮影樂器所獨有。

溯源

起源於西漢的皮影戲又名“燈影子”,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有研究證實,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於陝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於皮影,皮影戲也[1]是中國一切戲曲藝術的總源頭。

蓋州皮影,起源於明末清初,後逐漸形成以蓋州為中心的新關東影戲——“遼南影”,到清末民初己趨完美。民國年間及解放初期,蓋州皮影藝術興盛,有30餘個[2]影班,藝人達300餘人。蓋州影人以刮薄透明的驢皮為原料進行雕刻,塗以礦物色,製作精細,人物造型優美獨特;音樂唱腔動聽,具有明顯的遼南民歌風味。皮影戲於清嘉慶年間從河北灤州傳來,與遼南地區的民風民俗、方言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遼南風格,業已經歷數百年風雨的洗禮。到了今天,皮影戲似乎只成了成年人記憶深處的一段影像,而對於現在的孩子們,那美好的畫面則是一種難得實現的憧憬。蓋州皮影戲藝術於明末傳入遼南重鎮蓋州並以神道設教,教化眾生。當時民間把演皮影作為一種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稼禾豐收,其功能在於“酬神娛人”。如蓋州每年正月二十舉行的“果神廟會”,每日參加廟會觀看皮影戲的人群達萬人以上。清康熙年間,南方客商相繼在蓋州城內建四大會館,以代理商務,同時提供了皮影演出等娛樂場所。每逢正月初四、正月十五、四月二十三海神廟等重大節慶日,都要唱大戲、耍驢皮影。

特點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蓋州皮影戲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獨特的造型工藝及 蓋州皮影戲
原生態的遼南民間唱腔、音樂、影卷、唱詞格式見長,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美學模式,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對研究民間美術等造型藝術的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工藝

蓋州皮影戲在用料上採用當年生幼齡毛驢,活殺放血,選用上乘部位,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刻出的影件通透艷麗。其雕刻工藝十分考究,多種線條巧妙結合,流暢生動。運用不同的“刀口線”,結合齊、尖、圓、斷各種刀口的運用,使影件生動逼真、變化無窮。著色採用礦物色,透明而不宜褪色。蓋州皮影戲的影人造型與中原的“秦晉皮影”、南方的“閩粵皮影”有明顯的區別,蓋州皮影戲講究場面的鋪排裝飾。場景、唱腔別具特色,伴奏樂器文武場比較齊全。

劇目

解放初期蓋州皮影戲頗為興盛,演出多為古曲傳統劇目。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如《全家福》、《五鋒會》、《楊家將》、《施公案》、《保龍山》、《降龍鎮》、《鎖牧羊》等。皮影活動主要分為五種類型,即:願影、壽影、喜影、樂影、喪影。蓋州皮影戲由於與民俗事項息息相關,長期以來一直活躍於民俗和祭祀活動。演出中設影窗、油燈,以民間樂器四弦胡為主樂件,文物場齊全,演員在幕窗後操影說唱,用鄉音俚語演出民間歷史傳說及新編現實故事,內容貼近百姓生活,語音通俗親切,是最早的幕影藝術形式。

表演

蓋州皮影戲的演出,一般每個影班由5至9人組成,演出時分文、武場兩大部分,蓋州皮影戲
文場為吹拉,武場為敲打。唯蓋州皮影戲以木板四胡為主樂件。演出中以拉、打、貼、拿四人為主。蓋州皮影戲的演出要搭一高台,三面遮好後,正面要置一大約長8尺,寬3尺,用龍章粉蓮紙或漂白布製成的影窗,窗內置一巨燈(油燈),藝人在裡面一邊演唱,一邊映著燈光操縱影人,使其活動於窗上,觀眾既可在窗前欣賞影戲。蓋州皮影戲人物行當齊全,有生、旦、淨、鬢、醜五種,人物千姿百態,劇情千變萬化,場面五彩繽紛。

聲腔

在創作上採用地方口語化,念白多為鄉音俚語,唱詞格式風格獨特,蓋州皮影戲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有著自己的獨特詞牌。音樂唱腔主要分為影調、外調、雜牌三種。雖經改革創新,但較多的保留了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品位,具有明顯的遼南地方特色。其民間音樂對當代的音樂創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鑑價值。其中《蘇武牧羊》在社會上廣為傳唱,成為上世紀初的流行歌曲。

傳承

蓋州皮影戲蓋州皮影戲

由皮影派生的“遼劇”是遼寧省唯一的地方劇種。但除了明末清初張振令、賈老四、鞠寶山、史安生、董世明、徐金和、姜興旺等為代表的四大傳人外,後來譜系均已不清。近蓋州皮影戲
二十年來,蓋州影班紛紛解散,多無傳承。如原有的太平莊鄉的三盛班、沙崗鎮轉山村王竹山影班、太陽升何屯村韓二愣影班等都已解散,無人傳承。

90年代以來,市政府先後4次共投放資金8萬元,組織皮影藝人參加了遼寧省第一、二、三、四屆皮影匯演並獲獎。本世紀初,市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強市目標中,又把皮影列為六大特色文化品牌之一。2005年,又將蓋州皮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報省文化廳。年底,又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即從2006年開始,對藝人特別是老藝人進行個別訪談,全面記錄口碑資料,挖掘影班成員的傳承譜系並蒐集、整理、展出保護成果。將發掘的文字專著、音像、實物等蒐集整理歸檔並成立皮影研究會;將全市有關專家和研究人員組織起來,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活動,培養一批年輕的皮影藝術人才,包括雕刻、音樂、劇本創作、耍影人等各類人才,促進皮影演出活動的繁榮。

2007年3月公布蓋州皮影為市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