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皮影

蓋州皮影是中國皮影藝術體系中的主要支脈,長期流傳在遼南地區,所以又稱遼南皮影,並遠播吉林、黑龍江一帶。蓋州皮影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起源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遼陽私塾先生黃素志在校舍首演皮影戲,以神道設教,教化眾生。這項藝術迅速傳入遼南重鎮蓋州。當時人們把演皮影作為一種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稼禾豐收。?
蓋州皮影演唱是以手敲木魚為伴奏的誦經調,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逐漸演變為以盲人算命用的蘇州蹦(小三弦)及鑼鼓等伴奏的聯曲體溜口影,沒有腳本,即興連綴演唱遼南民歌小調。清道光年間,蓋州城南蘆屯堡老皮影藝人張振令首先向樂亭皮影班拜師求學,致力於蓋州老影的革新,並融入遼南地方民間特色,使蓋州皮影由溜口影改為書影,即按影卷(劇本)演唱,由聯曲體發展為板腔體。由此形成以蓋州為中心的新關東影戲——遼南影,並在岫巖、海城、大石橋、瓦房店、莊河等地廣為流傳,到清末民初已趨完美。民國初年,又有蓋州何屯的張洪書首創用梧桐板四胡為影戲伴奏,系國內皮影樂器所獨有。?
影人以驢皮為原料製作影人,所以稱驢皮影,製作工藝十分講究。最著名的雕刻工匠是蓋州團甸郭屯的李東陽(生於清鹹豐年間),自清末到民國一直以影刻為業。其後,有溫宏、郭春仁、丁業貴等傳承其技術,形成一批著名的遼南皮影雕刻藝人隊伍。
蓋州皮影戲人物行當齊全,有生、旦、淨、髯、醜五種,人物千姿百態,劇情千變萬化,場面五彩繽紛。戲台兩側一般要有對聯,如“一口能傳千古事,兩手舉起百萬兵”;“喜怒哀樂形影不離窗戶下,生旦末醜進退盡於手掌中”;“隔著一層紙偏要出頭露面,恬著半拉臉硬強談古論今”等,語言十分精妙而貼切。影卷(劇本)多為清代及民國時期的手抄本,用毛筆寫成,字大且工整好看。演出時影卷放在窗內桌子正中,便於全體參演者都能看清楚。皮影唱腔十分優美,委婉動聽,主要分為影調、外調、雜牌三種。音樂具有明顯的遼南地方特色,其中大悲調淒楚哀婉,如泣如訴,催人淚下,十分感人。移植蓋州皮影而派生的遼劇雖然不到50年,卻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是遼寧省唯一的地方戲曲。國家博物館已將蓋州皮影影人精選的1993件驢皮道具收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