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鎮

蓉城鎮

蓉城鎮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為青陽縣縣政府所在地,鎮政府駐楊家山嘴,是青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行政區面積119平方公里,轄18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居民委員會。蓉城鎮農業以水稻為主,兼產茶葉、苧麻、甘蔗、蠶桑、油料、中藥材等次之;林業有鎮村林場19個,竹木資源豐富;水產品豐盛;礦產資源主要有白雲石、鉛鋅、銅鉬、大理石、石灰石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蓉城鎮蓉城鎮
蓉城鎮屬青陽縣轄鎮,縣政府所在地,東經118°52′,北緯30°38′,鎮政府駐楊家山嘴,為青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行政區面積119平方公里,總人口72457人,其中非農業戶口27621人。蓉城鎮設立牌樓、蓉東、城西、光華、楊沖、分姚、百花、清泉嶺、雙溪、合心、青山、和平、光明、建興、五星、新中、五溪、雲山18個村民委員會和蓉城、富陽、雙河、九華、龍子口、龍山6個居民委員會。青通河和五溪河縱流全境。自唐天寶元年(公元724年)設縣建鎮以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

蓉城鎮西北靠新河並與貴池區墩上交界,東鄰酉華鄉,南接楊田鎮、朱備鎮、廟前鎮。從318國道青陽收費站到蓉城鎮中心也就2公里,出鎮往九華山池州也不過1-2公里。蓉城鎮鎮區建築格局也基本上圍繞國道而築,鎮區繁榮與國道有關,前往九華山黃山遊客可到青陽縣城蓉城鎮。鎮區318國道有一座跨越青陽母親河--青通河的簡易斜拉大橋,橋東是木鎮路,橋西是廟前路。219省道與318國道由西向東北窗境而過,103省道由城區向東南方向延伸,蓉城鎮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

歷史沿革

蓉城鎮蓉城鎮經濟開放區規劃建設
蓉城鎮自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青陽時就是縣治所在。據《池洲府志》稱:“芙蓉城”出自李白《望九華》詩:“天河掛綠水,銹出九芙蓉”之句。解放初期設臨城鄉,1952年改為蓉城鎮,1956年與楊田合併成立蓉城鄉,1957年復建蓉城鎮,1958年更名為城關鎮,1982年恢復蓉城鎮2005年底五溪鎮(解放初期屬廟前區,1952年劃鄉建政時始設五溪鄉,1958年與廟前等鄉合併成立九華人民公社,1984年從廟前析出復設五溪鄉,1994年經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撤鄉建鎮)併入。自設有青陽縣以來,蓉城鎮就是本縣的政治、文化、經濟活動中心。

區位交通

蓉城鎮蓉城鎮

蓉城鎮區位優勢明顯,蓉城古鎮歷為九華門戶、通徽要道。徽商文化和佛教文化底蘊深厚,穿境而過的318國道、103省道、合黃高速、沿江高速以及銅九鐵路的開通使蓉城鎮成為“兩山一湖”旅遊區的交通樞紐。蓉城鎮已成為皖南旅遊、商貿中心,商家必爭之地。蓉城鎮被列入省級經濟開發區的青陽縣經濟開發區主園區座落蓉城,已建成8平方公里的輕紡園區和汽配園區,百餘家工業企業已落戶蓉城。

基礎設施

水利設施

蓉城鎮蓉城鎮青陽銀杏商務賓館
蓉城鎮全境地勢東北低、西南高,東部多衝畈,西部為丘陵,山地、水面多分部在北部圩區。青通河從南向北經鎮中心穿流而過;九華河在境內西部南北縱穿。小(一)型石湖水庫集雨面積250公頃,總庫容量215萬方;有小(二)型花園口、楊沖、平山、五里、光明、王家井沖、考坑沖、蘆沖水庫集雨面積分別為250、180、48、90、70、48、200、55公頃,總庫容量分別為89、90.7、18.1、38.6、31.4、12.3、27.3、23.6萬方;合心機電排澇站裝機容量為3/275(台/KW);元橋二級機電灌溉站裝機容量3/300(台/KW);姚家圩、合心圩堤長分別為3900、12200米,起訖堤頂高程16、17—19.5米,可保水位均為15.5米,保護範圍:面積130公頃、耕地93公頃(1400畝)、人口600人,面積280公頃、耕地233公頃(3500畝)、人口25200人。

生活設施

蓉城鎮村村有國小,鎮有縣中學。鎮有衛生院,各村均建有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溜冰場和多家錄像廳、舞廳等,有可供養20位老人的敬老院

自然資源

蓉城鎮資源物產豐饒,境內已探明的地礦資源有白雲石方解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和等金屬礦,並具有一定的開採規模和加工能力。蓉城鎮已建成馬鋼、寶鋼爐料基地和皖南規模最大的銅鉬礦採選廠。安徽省儲量最大的建興白鎢礦被列入全國稀有金屬礦礦區。蓉城境內旅遊景觀頗佳,旅遊及服務業增長勢頭迅猛。九華十景中“五溪山色”和“蓮峰雲海”座落蓉城境內。蓉城鎮依山傍水,農特產品豐饒,水稻、蠶繭、苧麻、茶葉、水產等特產量大質優。

人文景觀

蓉城鎮蓉城鎮金沖村山凹中三垛兩孔平石橋
蓉城鎮鎮西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九華路東端的富陽橋、蓉城路北端的雙河橋(俗稱北門橋)為鎮內僅存的兩座明代建造、清代重修的石拱橋。王懿修墓位於城西平山村石馬隊,古稱牛皮形,該墓為夫婦合葬墓,粘米漿全封結構,墓前原有神道碑兩塊,祭文碑一塊,今損壞無存。墓志銘是以朝廷誥旨為文,一千餘字,最後十六字是:“九華英靈,三夫耆碩,圭壁錫祉。帝賚歸神”現存嘉慶23年(1818年)其子宗誠為父母所立碑一塊。墓前兩側有石獅、石馬、石象各一對。1964年墳墓被掘,棺內衣冠屍體保存完整,取出玉如意等部份隨葬品後,仍掩埋如故。

王家壠遺址在蓉城鎮分橋村南約70米處,面積約2000平方米,陸續出土有石刀、石斧、網墜和印紋紅陶片等,屬良諸文化遺存。五溪鎮為入九華山第一門,建有金白色大理石九華山聖境門坊,街道整齊美觀,賓館、商店林立。“五溪山色”歷來為九華十景之一。古蹟有清代所建的“望華禪寺”和明弘禮部郎王珊古墓。汪珊墓,俗稱“狀元墳”,在該鎮五溪村西隊。墓葬占地三畝左右,為階梯螺鏇形,條石結構,基前有拜台三級,再前有墓道,墓道兩側有石獅、石馬、石猞、石人、石龜備一對。墓碑“文革”時被抬走,今存碑石,碑文已磨光,為省級文保單位。

經濟狀況

蓉城鎮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招商引資工作為抓手,力促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已形成以礦產資源開發、城市經營、旅遊服務、商貿、輕紡為主導產業的經濟結構,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運營情況良好,外來投資連年遞增,外資企業已成為該鎮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蓉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1.6億元,財政收入突破4600萬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40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