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北

蒙北

蒙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自然保護區以北,位於中國的北部邊疆,與蒙古國草原接壤和西伯利亞草原連成一片。地處東經115°13'—117°06'、北緯43°02'—45°52',西至烏拉蓋草原東至呼倫貝爾草原,南至錫盟北至蒙古國草原。蒙北(錫林郭勒盟烏拉蓋)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原生草原,當地人俗稱為天邊草原。狼圖騰故事發生地及電影拍攝地。蒙北海拔800-1800米之間,屬於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較平坦開闊,優質天然草原面積5012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0—3℃,結冰期長達5個月,寒冷期長達7個月。2015年7月28日高溫達39攝氏度,2016年1月17日氣溫降到了零下37攝氏度,年溫差達70多攝氏度。蒙北一年中有三個月的草原,四個月的雪原,夏季萬草叢生草原遍綠,天空是湛藍的,地面是青綠的。冬季白雪茫茫雪原遼闊,天空是湛藍的,地面是潔白的。空氣品質PM2.5常年指數為32左右。遊牧民主要養殖牛、羊、馬、駝草食家畜,主要種植小麥、燕麥、馬鈴薯、胡麻、油菜等農作物。

蒙北概述

狼圖騰狼圖騰
《狼圖騰》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大陸內蒙古蒙北最後一塊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這裡的蒙古牧民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生態特點,他們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養著牛、羊,與成群的強悍的草原狼共同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他們憎恨著狼――狼是侵犯他們家園的敵人;他們同時也敬畏著狼――草原狼幫助蒙古牧民獵殺著草原上不能夠過多承載的食草動物:黃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狼的兇悍、殘忍、智慧和團隊精神,狼的軍事才能和組織分工,曾經是13世紀蒙古軍隊征戰歐亞大陸的天然教官和進化的發動機。
《狼圖騰》腹稿出於1971年,2004年4月出版。該書在中國出版後,被譯為30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截至2014年4月,在中國大陸再版150多次,正版發行近500萬冊,連續6年蟬聯文學圖書暢銷榜的前十名,獲得各種獎項幾十餘種。海內外報刊和網路新媒體對《狼圖騰》的研究論文和論著有上千篇、種。
狼圖騰狼圖騰

2012年7月6日在北京順義《狼圖騰》劇組訓狼基地順利開機。2012年7月至12月著重拍攝有關動物和自然的場景,演員和部分重場戲於2013年5月至2013年年底完成。2013年7月中下旬,《狼圖騰》劇組從內蒙古轉戰北京進行為期5天的拍攝。劇組在首鋼集團院內拍攝知青奔赴內蒙古的戲份。2013年12月16日,電影《狼圖騰》在內蒙古烏拉蓋草原正式殺青。

歷史沿革

蒙北系蒙古語,是古部落名稱。蒙北(烏拉蓋)地區歷史悠久,據境內發掘的賀斯格烏拉細石器文化遺址和烏蘭察布嘎查挖掘發現的生活用陶器表明,遠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
蒙北草原蒙北草原

息。春秋戰國時期為東胡、澹襤地。秦漢時期為烏桓、鮮卑地。東晉十六國時期為烏洛候、契丹二部落據地,唐代東突厥活動於此。金代為弘吉刺部據地,元代為嶺北行省濟南王部管轄地。十七世紀初烏珠穆沁部落遷徙至此,滿清劃歸烏珠穆沁左翼扎薩克旗為駐牧地。1636--1949年屬烏珠穆沁左翼旗。
1969年3月25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分別成立51團、52團、53團、54團、55團、57團六個團。同時,接受了為中國北方城市的8209人知識青年(知情),建立了哈拉蓋圖牧場、烏拉蓋牧場、賀斯格烏拉牧場。

史料記載

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人大約於公元7世紀登上歷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躍於蒙古草原。《敕勒歌》說:“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
蒙北草原蒙北草原

,風吹草低見牛羊。”它質樸地描寫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遊牧民族文化寫照的一個側影。從地理環境來看,南抵中國長城,東達呼倫貝爾,北與蒙古草原及西伯利亞草原連成一片,向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在這地域極其遼闊的草原上,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諸族,其社會發展都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還建立了顯赫一時的帝國。雖然作為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異,但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繼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在上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元文化。同時,也可以說遊牧文化發展到蒙古民族也臻於成熟和完善。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農業文明比遊牧文明要先進,而且,遊牧民族是落後的。從來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其實遊牧民族開放式的“流動性”,比古代農業民族保守的“安土重遷”,有其進步性。遊牧文化根植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之中,人們的視野極其開闊,加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產方式,春夏秋冬輾轉於不同的牧場和營地,因而多以流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所以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辯證的思維方式。遊牧民族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生活於艱苦的環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險精神和勇敢進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於遊牧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與農業民族進行交易,有時甚至以戰爭的方式進行掠奪。所以說遊牧民族文化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遊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後,在蒙古人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亞、東歐;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國。這兩件事對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開闊了眼界,廣泛接觸和吸收了東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與突厥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接觸。如西征中,蒙古軍隊就俘獲了大批中亞工匠,並將他們帶回蒙古,隨著這些人的到來,一些中亞伊斯蘭文明也相繼傳入蒙古地區,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與當時高度發展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其版圖有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實為遊牧民族文化與農業民族文化衝突與融合的結果。一時間出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薩滿教五教並存的局面,頗有相互影響、兼收各家所長之處,溝通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繫。蒙古民族遊牧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文化衝突與融合,使蒙古民族傳統的文化產生了飛躍,顯示出新的更強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個封閉的民族是難有出路的。每一種文明都包含它獨有的智慧和知識,多種文明對一個民族的啟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異質文化衝撞的結果,是成倍的增長。成吉思汗的偉大的一面,是他對異族文化的學習、借鑑和包容並蓄。正因為如此,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才在中世紀世界文化史上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並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在對蒙古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反思中,我們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強調多樣性。

氣候特徵

蒙北其主要氣候特點是風大、乾旱、寒冷。年平均氣溫0-3℃,結冰期長達5個月,寒冷期長達7個月,1月氣溫最低,平均-20℃,為中國最冷的地區之一。7月氣溫最高,平均21℃。年較差
蒙北雪原蒙北雪原

為35-39.9℃,極端最高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42.4℃。平均降雨量295mm,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最大降水量628毫米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內。每年11月份-3月份降雪量大,1977年10月29日一次降雪總量達58厘米。年平均相對濕度在60%以下,蒸發量在1500-2700毫米之間,由東向西遞增。蒸發量最大值出現在5-6月份。年日照時數為2800-3200小時,日照率64-73%,無霜期110-130天。

作物資源

內蒙古北部的蒙北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體。在每平方米的草原黑鈣土壤里除了盤根錯節的根系外,還有約1210萬頭土壤小動物,每克肥沃的土壤中除了(數以萬計)根系及其脫落物外,還有25億個有益菌,使土壤具有了生長植物的肥力,起到植物旺盛與能量的新陳代謝。蒙北土壤稱之為自然界最豐富的生物營養資源庫。非常適宜小麥、燕麥、馬鈴薯、胡椒、油菜花等農作物的生長。
蒙北蒙北

蒙北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00萬畝,土壤比較肥沃,多為暗栗鈣土和栗鈣土,以旱寒農作物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燕麥、馬鈴薯、胡麻、油菜等農作物。
小麥是蒙北的主要農作物之一,播種面積為125萬畝,占全盟糧食作物總面積的41.7%,當前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有克旱8號、9號,永登小麥等。
燕麥是蒙北的主要農作物之一,2015年蒙北天然燕麥種植基地已達到11萬畝。燕麥喜涼爽、抗寒旱,耐貧脊,適宜在蒙北土壤、氣候中生長,當前栽培的主要燕麥有裸燕麥10號品種。裸燕麥10號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有抗飢、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對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俗稱腸道的清道夫,血管的清道夫,成為當地人緊喜歡的食物。燕麥也是家畜的上等精飼料,秸桿是優質飼草。
蒙北蒙北

胡麻是蒙北裁培歷史悠久、穩產、高產的經濟農作物。用胡麻加工的食用油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胡椒已成為中國北部地區主要食用油產地之一,每年有大量的胡麻產品油遠銷區內外。胡麻桿生產的亞麻纖維是輕紡工業的重要原料。
馬鈴薯又名山藥。是一種糧菜皆用的農作物,適應於蒙北土壤、氣候、生產的薯塊種性優良、個頭大,畝產高。馬鈴薯含有豐富的澱粉和維生素。在工業上用途也很廣,加工後的副產品可作家畜飼料。
蒙北蒙北

野生動物

蒙北野生動物資源極其豐富,一類保護動物有:梅花鹿、盤羊、斑羚、丹頂鶴、白枕鶴。二類保護動物有:馬鹿、駝鹿、猞猁、天鵝、細嘴松雞、鴛鴦。三類保護動物有:雪兔、鵝喉羚羊、白鼬、伶鼬、黑琴雞、大鴇、花屋榛雞、灰鶴和各種猛禽。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黃羊、狼、狍子、野豬、獾子、麝鼠、紅狐、沙狐、香鼬、狸子、蒙古野兔等,飛禽有鴻雁、野鴨、環頸雉雞、石雞、斑翅山鶉、沙雞、百靈鳥等。
蒙北野生動物蒙北野生動物
野生植物
蒙北不僅植被類型繁多,而且植被種類十分豐富。野生種子植物達1200多種,其中飼用植物67I種,可栽培植物60多種,可供藥用植物400多種,油料科植物50餘種,樹木18種。經濟植物資源也很豐富,有黃芪、防風、柴胡、知母、麻黃、甘草、黃岑等400多種藥用材,成為我國主要中草藥的生產基地之一。蒙北(烏拉蓋)還有蘑菇、髮菜、蕨菜、黃花等多種食用植物都是名貴菜餚。
北柴胡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為藥用部分,具有解表退熱、舒肝、調經等功能,是一種珍貴藥材資源,在全盟各地均有分部,蘊藏量很大。
蒙北野生植物蒙北野生植物

清潔能源

蒙北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種8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30餘種,其中煤炭、石油、天然鹼探明儲量分別為1393億噸、1.8億噸和4500萬噸。煤炭資源尤為豐富,境內有百餘個含煤盆地,探明及預測儲量1883億噸;褐煤總儲量在全國居第一位。鐵、銅、鉛、鋅、鎢、金、銀、鍺等金屬礦儲量也相當可觀。
蒙北地處西風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構成風能資源的內在因素。根據風能分類區劃指標;均為風能可利用區。風能資源豐富地區,適宜使用大中小型風機,具有無污染、成本低的優點,在偏遠的牧區和流動蒙古包,用小型風機就可以解決照明,聽收音機、洗衣等用電問題。
蒙北氣候乾旱、陰天較少,又沒有工業污染,天空晴良,大氣透明度高,日照時數和年總輻射量都高於同維度的平原地區,因此,開發利用太陽能有非常優越的條件。當前,開始採用太陽能地膜,太陽能棚圈,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收到了很好效益。

環保事業

全蒙北自然保護區13個,其中,國家級保護區2個,自治區級保護區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8萬公頃,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面積97萬公頃,旗縣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2萬公頃,擁有各級環境監測站13個。

蒙北-文化藝術風俗

迎賓

蒙北迎賓蒙北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約好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的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您要向主人問好“賽努”、“賽音白努”賓主相序而坐,對於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人在西側,女在東側)的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抓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接著在歡樂和笑聲中開始敬酒,手捧哈達,托著銀碗,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熱鬧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以示對主人的尊敬。

待客

蒙北待客蒙北待客

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為客人充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麵食,讓客人們吃一點兒),然後就開始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
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間還要為客人們添酒。敬酒三杯後,再由主婦、孩子們以同樣的禮節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禮節有三、六、九、十二杯之分,最多敬二十四杯。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餐,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是整羊宴,其次是羊背子宴。整羊宴就是用特製的大木盤或銅盤,盛上煮熟的羊心肝內臟,上面有規則地擺好帶肉的兩個肩胛骨;兩個肱骨、兩個髖骨、兩個脛骨、六節胸椎、八條肋骨,上面放上羊背子;羊背子上再放好退淨毛的熟羊頭。所有這些,包括一隻羊的基本部分兩個橈骨、短肋骨、胸叉、肝的尾狀葉、下頜、(羊蹄等有不上席面的習慣),故稱整羊宴。整羊上桌時,羊頭要面向客人。正座上的首席客人在羊頭上用刀劃一個十字後,把刀遞給司酒者(專管斟酒擺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頭以下,連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小塊肉放在小盤裡,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從羊背右側切一條四指寬的肉,從左側同樣割下一條相互交換放置,將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在盤內。首席客人拿起刀,先從羊背的前部切一塊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君),大家才開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婦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頭的習慣。對於一般客人,則用肩胛骨、四根長肋骨部分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胸叉骨肉招待,從來不用橈骨、頸板骨招待客人,這些只給孩子們食用。煮肉湯中下米或面,作為宴席的收尾。

飲食

食品主要有三類,即肉食、奶食、糧食。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晚上吃手扒肉、麵條、餃子等。奶食分食品和飲料兩大類,奶食有黃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優酪乳酪等。其中黃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純香,營養豐富。以正藍旗的奶食品製作精細,頗有名聲,正藍旗曾是清皇室製作奶食的地方。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酸馬奶和奶酒。奶茶是主要飲料,一日三餐都有。奶酒含酒精度不高,醇香可口。酸馬奶解熱止渴,營養豐富,是招待貴客的上等飲料。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駱駝肉、馬肉、黃羊肉、野兔肉、旱獺肉。吃法有幾十種,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羊背子、全羊等。手扒肉香嫩可口,是牧區最常見的一種吃法。羊背子和全羊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較講究。駝、熊掌、鹿尾、飛龍是蒙古民族的珍品,只有在盛大宴會上才能食用。過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響,不吃魚,現在這種習俗已經逐漸改變。

服飾

蒙北服飾蒙北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主要部分。首飾是蒙古族婦女逢年過節、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平時牧區婦女不戴帽子,常用紅、綠綢緞纏頭。蒙古袍是牧民喜愛穿的衣服。袍子寬大,長袖高領,鈕扣在右側,衣邊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色因人而異。腰帶是穿蒙古袍時,扎腰用的長帶,多為綢、緞布料,顏色與袍色協調。男子扎腰帶,把袍子向上提,顯得精悍瀟灑。而女子則把袍子向下拉展,顯得苗條矯健。牧民穿的靴子有兩種,一種叫蒙古靴,靴頭尖向上翹,靴腰長有圖案,四季都穿。另一種叫馬靴,圓頭長腰,結實耐用。

居住

蒙北居住蒙北居住

歷史上長期的遊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選擇了最適宜的住所一蒙古包。蒙古包大小不一,包內寬敞舒適,便於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隨著定居和生活水平提高,蒙古包已退出主要地位,牧民已基本居住磚木結構的房舍。

行運

蒙北行運蒙北行運

牧民放牧和行路多是騎馬。搬運貨物,常用馬或駱駝馱運,貨物多時,用勒勒車拉運,現已基本用各種機動車拉運。

禮俗

蒙北禮俗蒙北禮俗

蒙古民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牧民對來客,不論認識與否總是熱情問候,盛情款待。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奶茶、奶油、乳酪、炒米以及手扒肉、奶酒等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自由用餐蒙北。對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謝。牧民互相見面,總要熱情問候。習俗中,也有一些忌諱。如車輛進牧民住地要慢行,馬鞭子進包前放到門外,進包後盤腿坐在右邊等。

嫁娶

蒙北嫁娶蒙北嫁娶

在蒙北,牧民舉辦婚禮樸實、莊重、不送彩禮。可是,接親和送親的隊伍很講究。結婚這天,男方一早由新郎帶領著接親隊伍出發,到達女方住處後,圍著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轉三圈後下馬,先進新娘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再向其它長輩親友一一敬酒,雙方互送禮品,接著開始喝酒唱歌。酒後接親隊伍簇擁著新郎,送親的隊伍簇擁著新娘啟程,兩支隊伍一邊賓士,一邊歡歌笑語,形成一條歡樂的長河。新娘到後,讓新娘和接親的隊伍一齊圍著男方的蒙古包轉圈,這時女方來的人尋找藉口,
說男方有所怠慢,不讓新娘下馬,男方的人再三勸說,雙方糾纏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騎手衝來,奪過新娘的馬韁,把新娘領到早已準備好的蒙古包里。給新娘重新換裝梳頭,打扮得華麗漂亮。婚禮完畢,兩家人在蒙古包里分開坐下,向女方父母敬奶,同時贈送牲畜。這時女方來的人用詩歌說唱父母雙親撫育女兒成人付出的心血。接著參加婚禮的人盡情飲酒,盡情歌唱。

喪葬

蒙北喪葬蒙北喪葬

部牧區蒙古族葬禮極為簡單,不設靈,無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用音樂,不通知親友,進行野葬。子孫在百天內,不剃髮、不飲酒、不作樂,以示哀悼。在南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農牧民多實行土葬或火葬。

音樂

蒙北音樂蒙北音樂蒙北音樂

蒙北蒙古族傳統音樂大體可分為宮廷音樂、宴歌、宗教音樂和長短調民歌四種類型。封建統治時期,蒙北草原一些王公在其府邸中,都收留一些樂手和歌手,為其宴慶等活動服務。在各旗的王府里,都曾有過不少技藝高超的樂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甘希日布、哈扎布、扎木蘇、瑪西巴圖、薩仍格日勒、那·仁欽等。
1948年,中共錫林郭勒盟工委建立第一支革命文藝宣傳隊,吸收一批民間藝人參加。其後,錫盟地區的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一批歌唱家鄉、歌唱勞動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額爾登格的《錫林河》、《那布其瑪》、《象撒韁的駿馬在草原上飛奔》、《烏珠穆沁婦女》、《美麗的烏珠穆沁》廣為流傳,此外還有《剪羊毛》、《可愛的牛》、《獵人之歌》、《打更員的榮譽》、《擠奶姑娘》、《運鹽隊》、《老牧民的喜悅》、《國小的孩子們》、《戰馬》、《高日很郭勒》等優秀歌曲也深入千家萬戶。
八十年代以後,錫盟音樂、歌曲創作又出現新局面,許多音樂、歌曲不僅在全區、全國演出,有些節目還登上了國際藝術舞台,赴香港地區、東歐及蒙古人民共和國演出。這一期間的優秀歌曲有《駿馬贊》、《遼闊草原》、《吉祥的故鄉》、《葡萄山》、《牧馬姑娘》、《唱給故鄉的歌》、《星星布滿天空》、《牧民青年》、《母親湖》、《吸引愛的草原》、《母親的祝福》、《察哈爾故鄉》等。仁欽那木吉拉、朝格吉勒圖創作的歌曲《我的草原》、《母親》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胡日查、孟克、賽音斯欽及雲登等人在香港舉行的“中華民族演唱會”等各種比賽中也紛紛獲獎。
進入新千年以後,《搖籃曲》、《聖潔的祝福》等歌曲先後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2004年,在錫盟黨委宣傳部、盟文聯組織的“歌頌錫林郭勒主題歌曲”徵集、創作活動中,湧現出了《錫林彩虹》、《錫林郭勒之歌》、《我的錫林郭勒》等一批好歌,寶音、那雪松、哈斯圖雅、衛平、李慧蘭、孫永斌等一批詞曲作者脫穎而出。

舞蹈

自古以來,草原就以歌舞之鄉而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以後,植根於豐厚的藝術土壤之中的民族舞蹈,經過錫盟幾代舞蹈工作者的挖掘,創作了大量的民族舞蹈。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錫盟第一代舞蹈編導高太創作並作曲的女群舞《擠奶員》,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榮獲銅質獎章,之後他又創作了《富饒的秋天》,獲全區匯演優秀創作獎。同一時期,還有《新年之嬉》、《嬉戲舞》。進入六十年代,哈斯額爾德尼創作的《草原民兵》曾獲全區創作獎,《交軍馬》、《不朽的戰士王傑》、《打草場上》、《烏珠穆沁青年》等一批新作相繼先後問世。
八十年代,隨著錫盟舞蹈創作隊伍的壯大,新作也不斷湧現。如錫盟第二代舞蹈編導沙克德爾創作的《盛開吧,薩日納》獲全區匯演優秀創作獎,男群舞《好比斯》獲全區比賽一等獎,同年獲全國比賽創作、表演兩個三等獎。之後他又創作了《銘心教誨》、《歡騰的錫林郭勒》、《穿蒙古靴的青年》均被自治區評為優秀作品。根據自治區文化廳的要求而創作的群舞《馬背兒女》,代表蒙古族參加第三屆全國藝術節展演而獲得成功。
王托婭是八十年代湧現的新秀,她創作的《搗茶舞》獲全國比賽二等獎、全區一等獎,之後她創作的《接羔舞》、《搓彩鬃》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在全區比賽中又獲優秀創作獎。長期工作在烏蘭牧騎第一線的吉木斯創作的《嫁》、《駿駝贊》、《金鐲》、《金馬蹬》、《宴舞》等均獲全區專業比賽創作獎。這一時期也有像《鋼托拉嘎》、《鷹》、《永恆的足跡》、《金嘎拉哈》、《神樹》、《泉水長流》、《喜送光榮匾》等作品問世,大大豐富了錫盟的文藝舞台。
九十年代,隨著機制改革,錫盟文藝隊伍也相繼出現了個體藝校,個體演藝隊伍應運而生,並活躍在文化市場上。如錫盟民族藝校誕生之後,走出國內外,該校創辦者達古拉先後創作的舞蹈《賽場風采》、《草原小銀珠》獲全區“五個一工程”獎,《牧歌》、《嬉戲的牧童》、《乃依吉》、《聖潔的祝福》等少兒舞蹈,曾在三屆全國“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大賽中獲金、銀、銅獎,獲華北五省區舞蹈大賽一等獎,代表內蒙古出訪蒙古國慰問演出,參加了上海、天津國際少兒文化藝術節,赴香港、澳門參加回歸慶典的演出等。她的論文《蒙古族少兒舞蹈創作點滴》曾在全國少兒舞蹈創作研討會上獲二等獎,論文《蒙古族舞蹈創作談》在全國蒙古舞理論研討會上作典型發言。蒙根珠拉服飾表演團也是活躍在文藝舞台上的一支年青隊伍,曾在2004年全區蒙古族服飾大賽上一舉奪魁,榮獲一等獎。由沙克德爾執筆創作的2000年、2002年兩屆全盟那達慕的大型廣場舞蹈——《騰飛的錫林郭勒》和《元都古韻》,受到盟委、行署的喜獎表彰。除了音樂、舞蹈以外,西烏珠穆沁旗達·金巴扎木蘇的蒙語相聲,深受民眾的喜愛,曾兩次獲全區薩日娜獎。

蒙北-蒙北飲食文化

烤全羊

烤全羊烤全羊

蒙語稱“烤全羊”為“昭木”、“好尼、西日那”,這是蒙餐宴席中一道最講究的名菜,色、香、味、形俱佳,有濃烈的民族風味和地方風味,是蒙古民族中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會或祭典供烤全羊
獻時用。《達斡爾蒙古考》中也寫到,“餐品之尊,未有過於烏查(即烤全羊)者。”這種風俗,蒙古族至今還保持著。
烤全羊是在過去蒙古族飲食“火烤羊肉”的基礎上,與“烤鴨”的方法結合而成的。烤全羊的製做過程是:選二年左右的肥綿羯羊一隻,用水燙去羊毛,開內臟,用調料醃製腹腔內,外面刷一層糖色和香油,風乾後用鐵鏈吊起放入燒好的烤爐內。大約四、五個小時後即可出爐食用。
烤全羊上席用一大木盤,使羊平臥盤中,羊脖上系一紅綢帶以示吉利和隆重。端入餐室讓客人觀看一下後,回到廚房內用刀切割。先上羊的脆皮,而後上切好的肉塊,最後連骨頭一塊上,上桌時,隨帶合頁餅、蔥段、黃醬、醋、蒜末等,還配幾盤牛羊肉做的熱菜,以及牛羊內臟做的冷盤和奶食品。
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宴祭神祗、待賓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現在成為內蒙古各盟、旗縣接待貴賓的馳名中外的名貴菜餚。

奶制食品

奶食品有近二十種之多,這裡簡單介紹以下九種:
鮮奶(蘇):鮮奶是加工各種食品之源。牛、綿羊、山羊、馬、駝都可擠奶。擠牛奶最為廣泛而產奶量最高。綿羊奶具有油脂濃厚、熱性和凝乳多、乳油厚等特點。山羊奶卻油脂少、清淡、涼性,所以適合發酵。駝奶可以對奶茶和凝結加工。馬奶還可發酵釀製馬奶酒,是具有治療多種疾病和豐富營養的飲品。總之,鮮奶具有滋陰壯陽、除病解毒的珍貴保健食品。母畜產後一二天內擠出的奶叫濃初乳,三至五天內的為淡初乳。初乳的營養成份為奶中之精華。初乳可以煮沸飲用或燜稠食用。擠完初乳後的便是普通奶子。將擠出的鮮奶倒進器皿里,撇取乳油後剩餘的叫凝乳,煮沸取奶皮剩餘的稱熟奶。在察哈爾地區以擠牛、山羊、綿羊奶為主。
白油:製做的方法是將鮮牛奶放入桶內,攪拌後使其發酵,脂肪浮在上面,因色白而稱之為“白油”。
黃油:是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後倒入鍋內加溫火煮煉,並用勺子頻頻攪動,待色澤由白變黃時取出,即成黃油。

奶油

也叫乳油、卓亥、涓肯,做法是:將擠出的生奶盛進器皿中存放時,隨著奶子的凝結,奶子裡的油脂浮到上面,在奶子的表面形成一層油脂體就叫奶油。奶油就此可以食用和對奶茶,也可以放糖拌炒米吃或熬湯喝。 奶皮子:每逢夏、秋季,牧人們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至稍滾,用勺輕揚,使奶汁的泡沫浮在上面,然後點上生奶,冷卻後用筷子挑起放在陰涼通風處陰乾即成。
奶豆腐:是蒙古族最常見的奶食品之一。製做方法是將優酪乳子放在鍋中經慢火熬煮,放入布袋擠壓而成。奶豆腐有酸味、甜味不等,依主人的口味採用不同方法而製成。
乳酪(阿爾查、阿如勒):回鍋的優酪乳叫熟優酪乳,把熟優酪乳包進布里用石頭軋壓或埋進沙子裡榨乾乳清便成了優酪乳酥,將優酪乳酥捏壓成乳酪形狀的就是酸酪。在優酪乳酥中加進糖料,用鮮奶攪和食用能充飢解渴。酸酪保存時間較長,表面雖起醭,裡面卻不變質發霉。它的酸度很強,具有解毒助消化之作用。
奶渣(楚拉):將凝乳用溫火充分煮熬,榨乾乳清,使其形成凝乳稠,不經過揉搓便撈出曬乾的叫奶渣。奶渣乾結得快,保存起來不易發霉。綿羊奶最適合做奶渣。牛奶奶渣過於堅硬,難以咀嚼。
黃油渣(楚其給):煉取黃油剩餘物叫黃油渣。黃油渣是淡黃色的稠性物體,油性大,酸度濃,加茶飲用香甜可口。

飲料

蒙北飲料蒙北飲料

蒙北蒙古族,在長期生產與生活的實踐中,創造了許多獨特的飲料,其中有些飲料由於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已成為蒙醫治療一些特定疾病的用料。飲料的製作也反映出牧區婦女的勤勞和
智慧。主要有以下四種:
奶茶:又稱蒙古茶,是本地區蒙古族最喜愛的飲料,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燒制奶茶,是先將磚茶打碎些許,放入一個特定的紗布袋,也有直接放入水中,待茶色濃度適當時,取出紗袋或濾去茶葉,兌入鮮奶即成。錫盟南北部地區燒茶有淡、鹹之分。
優酪乳:用馬奶或牛、羊奶發酵後加工而成。優酪乳能解熱止渴,而且營養豐富。 奶酒:又稱“蒙古酒”。製作方法是把發酵的牛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這種飲料酒精度不高,本地牧民常用它招待尊貴的客人。
馬奶酒:是較為馳名的飲料,具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功能。蒙醫常用它摻與維生素C和消炎藥品,治療胃病、腰腿痛和肺結核等疾病。

蒙北-歷史人物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著名人物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
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中文名:孛兒只斤·鐵木真
外文名:ЧингисХаан;ČinggisQaγan(蒙古語)
別名:成吉思汗
國籍:大蒙古國
民族:蒙古出生地:漠北草原(蒙北草原)
出生日期:1162年5月31日(四月十六)
逝世日期:1227年8月25日
職業:大汗,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建立蒙古帝國、滅花剌子模
主要戰役:蔑兒乞之戰、闊亦田之戰
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
廟號:太祖
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人物生平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鬥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鬥目標。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裡,正是這種幾代冤仇導致了草原內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出身於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1161年秋,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訶額侖。他在幾位兄弟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訶額侖夫人,於是訶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
第二年,也速該生擒塔塔爾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出生的長子取名“鐵木真”。鐵木真9歲時,父親被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後,俺巴孩汗孫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機興風作浪,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其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
十三翼戰
鐵木真18歲時,昔日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這是鐵木真一生所經歷60餘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
統一部落
隨著自己力量的不斷強大,鐵木真開始向殺害父祖的敵人尋仇。擊敗主兒乞部,殺其首領,部將木華黎父子投誠。後木華黎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將,封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面地經略中原。
草原各部貴族害怕鐵木真的崛起,推舉札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誓與鐵木真為敵。他們組建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札木合率領的烏合之眾經不住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札木合投降王汗。隨後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其首領札鄰不合服毒自殺,塔塔兒部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被泰赤兀部將射中脖頸,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眾向鐵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覆滅,剷除了鐵木真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礙,而其幾員部將如神箭手哲別、納牙阿等卻成為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後來遠征西遼消滅屈出律的是他們,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別和速不台作用最為特殊,追趕摩訶末蘇丹的是他們,活捉禿兒罕太后的是他們,敗羅斯基輔大公的也是他們。
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
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其子桑昆身死異鄉。
強大的克烈部被滅,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於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後匯集於乃蠻汗廷,企圖藉助太陽汗的支持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並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乃蠻部被其徹底消滅。
崛起擴張
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但晚清以前,元、明及清中前期的漢文史集中,並無上尊號”成吉思汗“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記載諸王群臣為上尊號“成吉思皇帝”。同時代南宋彭大雅編《黑韃事略》記載也記載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號者小名曰忒沒真僣號曰成吉思皇帝”),彭是南宋出使蒙古聯絡夾擊金朝的使臣。元代李志常《長春眞人西遊記·卷上》也記載為“詔曰成吉思皇帝敕眞人邱師”。1998年發現的元代銀質鎏金文“鹽山聖旨牌”亦書曰“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西方的史集中則記載為成吉思汗,並傳入中國,導致自晚清時始漢文史集中(如《海國圖志》、《蒙兀兒史記》、《蒙古紀事本末》,《新元史》等)出現兩者並用或者獨用成吉思汗的記載。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套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經二十餘年與西夏的戰爭,屢創西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人心浮動及憋軍譁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jiǔ遼、金、元時
代對被征服北方諸部族人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數萬。隨後建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箭速傳騎”,日速數百里,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鏇風”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別、速不台繼續西進,遠抵克里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
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師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台汗六年(1234)滅金。
逝世
回軍滅西夏(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
他雖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滅亡西夏,卻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方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