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姓

董鄂姓

董鄂姓是中國的一個姓氏,出自《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董鄂姓

董鄂[董鄂、棟鄂、東古、東果、東峨、董額、董古,讀音作dǒngè(ㄉㄨㄥˇㄜˋ),滿語為DonggoHala]。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東古氏、東果氏、東峨氏、董額氏、董古氏等,滿語為DonggoHala,為女真族八大著姓之一,世居董鄂(棟鄂,今遼寧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雅河流域)。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明朝時期滿族董鄂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董鄂姓董鄂姓

董鄂氏,源出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該支女真的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農曆9月,大明王朝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敕文中的“冬古河”,即今天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的黛龍江
董鄂氏族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地方(今吉林琿春),其族源原是北宋王朝宗室趙氏的後裔,在金國時期被擄至東北地區,以“久處變為土著成了女真人”。
清朝滿族學者昭槤在《嘯亭雜錄·宋人後裔》重記載:“兩漢以下,唯宋室最為悠久,雖屢遭變遷,其業猶存。即亡國後,其裔亦未遭酷毒者。按野史謂元順帝為天水苗裔,事雖暗昧,未必無因也。近日‘董鄂治亭’制府考其宗譜,知其先乃英宗越王之後裔,後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數百年之後,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
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董鄂氏族人隨建州左衛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定的範圍之內。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滿族董鄂部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重要的部族,後來成為著名的“建州五部”中的最強部之一。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東古氏、東果氏、東峨氏、董額氏、董古氏等,滿語為DonggoHala,為女真族八大著姓之一,世居棟鄂(今遼寧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雅河流域)。
滿族董鄂氏,在清朝中葉以前即冠漢姓為趙氏、董氏、棟氏、席氏、東氏、古氏、鄂氏等。

郡望:

桓仁縣:是以歷史上古國的州府之稱而命名。唐朝時期渤海國時代的桓州以及高句麗時代的桓都,均為今名桓仁之淵源。桓仁縣開發較早。戰國至秦朝時期為扶餘族、高句麗部落活動地區。漢朝時期屬玄菟郡。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朝時期,均被高句麗所據。唐朝時期屬安東都護府倉岩州管轄,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屬渤海國桓州的桓都縣。遼國時期屬東京道桓州。金國時期屬婆速府路。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的瀋陽路。明朝時期屬奴兒乾都司,為女真族活動地區。清朝時期屬奉天府興京廳,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始建懷仁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改桓仁縣,以古桓州得名。日寇侵占期間屬安東省。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建立桓仁縣人民政府,屬安東省轄。1949年劃歸遼東省的通化地區領導,1954年屬安東地區領導,1958年劃歸本溪市所轄,1966年又劃回丹東市領導,1975年劃歸本溪市轄縣至今。

家乘譜牒:

董鄂氏族史料集一卷,(現代)席長庚編纂,1997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版一冊。

歷史名人:

董鄂·魯克素:(生卒年待考),滿族,本名董鄂·倫布,和和理同族;滿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遼寧本溪桓仁)。著名後金將領。
金建國初期,董鄂·魯克素同弟董鄂·屯布率四百人來歸。清太祖高皇帝佟·努爾哈赤賜名為魯克素,編入佐領,令伊次子董鄂·席爾泰統之。

董鄂·席爾泰:(生卒年待考),滿族,魯克素次子;滿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遼寧本溪桓仁)。著名後金將領。
由佐領歷晉十六大臣之列,授游擊世職。賜人丁千戶。征瀋陽陣亡,後因其妻違禁,屠馬祭天,以官職戶口贖罪。席爾泰之長子拉都,由閒散,過北京,擒斬賊哨兵二人。
征錦州,擊敗杏山馬步兵。後征寧遠陣亡。贈雲騎尉。親弟巳都承襲。定都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復追至慶都大敗之。授騎都慰。
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尉。征陝西廷安府綏德州等處,屢著戰功,又擊敗賊魁一隻虎,獲船十五隻。
征湖廣,江西與岳州南昌等府,擊敗賊首金聲桓、王德仁等兵。
又征福建,於福州府烏龍江地方敗賊。獲船十二隻,斬偽都司一人,後於羅源縣,擊賊陣亡。後追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子吳良阿承襲,緣事革退。吳良阿之子四格承襲,後任參領。

董鄂·席漢:(生卒年待考),董鄂·魯克素之長子;滿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遼寧本溪桓仁)。著名後金將領。
由騎都尉兼佐領。追殺卓農額駙屬下逃去之蒙古。又攻朝鮮陽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進攻三塔,擊賊陣亡。後追贈三等輕車都尉。

董鄂·鄂碩:(公元?~1657年),滿族,董鄂·席漢長子;滿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遼寧本溪桓仁)。著名清朝初期內大臣。
董鄂·鄂碩隸屬滿洲上三旗中的正白旗,因其祖先居住於棟鄂(今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雅河流域),以地為姓。
董鄂·鄂碩的祖父董鄂·倫布,很早即率領部眾四百餘人歸附於佟·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大喜,當時為其賜名“魯克素”。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病逝,由其子董鄂·費揚古襲三等伯爵位。

董鄂·烏雲珠:(公元1638~1660年),女,滿族,亦稱棟鄂妃,內大臣董鄂·鄂碩之女;北京人,滿洲正白旗。

董鄂姓董鄂姓
著名清朝世祖順治皇帝皇貴妃。
清順治皇帝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順治皇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有幾件事可以說明滿清第一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詔書

董鄂氏在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農曆8月25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農曆9月28日再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在清朝歷史上十分罕見。農曆12月6日,順治皇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感肉慾的性癖尤其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過失”。可見,福臨確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淫縱之習。可是奇蹟出現了,自從遇到董貴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里,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生了一個男孩兒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二十二歲就告別了深愛著她的少年天子。順治皇帝得知噩耗後,痛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為此,順治皇帝還輟朝五日,追謚其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並在當時戶部資金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在景山大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還將宮中太監與宮女三十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自己的愛妃。
同時,順治皇帝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皇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以順治皇帝名義親制的董鄂妃《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歷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潔品慧德。
董鄂妃辭世,留給順治皇帝無盡的哀思。四個多月之後,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就溘然離世,追隨愛妃而去。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農曆6月,順治皇帝與董鄂妃兩人合葬清孝陵。
董鄂妃,因何使至高無上的君主甘心為之生,為之死?
董鄂妃的來歷在清朝歷史上有三種說法:
一,是史籍《清史稿·后妃傳》中的記載:“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
二,是董鄂妃原為秦淮名妓董小宛,原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江南名妓知書多藝,傾慕東林,如李香君與侯方

董鄂姓董鄂妃
域、柳如是與錢謙益、卞玉京與吳偉業、顧眉生與龔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持此說者認為,清軍南下,董小宛被擄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後被太后要了去。順治皇帝看了喜歡,就從孝莊太后那裡要到自己身邊,用女真姓氏賜其為董鄂氏。
三,是董鄂妃原為順治皇帝之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史籍《湯若望傳》的記述:“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刮。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底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根據學者陳垣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順治皇帝奪其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愛,但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
董鄂妃,這位神奇的女子,讓那么多文人墨刻酒夠茶餘之後夢繞魂牽、賦詩寄情;又讓那么多史學家無所落筆之下費盡心思、苦心考索。
董鄂氏雖然沒有為順治皇帝留下一兒半女,但她卻留下了一位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弟弟董鄂·費揚古。直到今天,董鄂妃的身世依然被人們津津有味地猜度不休——對一個歷史人物,只要你需要將其神化,就指其為“迷”即可。

董鄂·費揚古:(公元1645~1701年),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孫,內大臣董鄂·鄂碩之子;北京人,滿洲正白旗。著名清朝將領、重臣。
董鄂·費揚古比董鄂妃(孝獻端敬皇后)小六歲,在他的腦海中姐姐的印象已經非常模糊,但他卻承襲了姐姐辦事認真、為人謙和、追求完美的性格。
當董鄂·費揚古的父親董鄂·鄂碩在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去世時,年僅十三歲的費揚古就承襲了父親在一年晉升的三等伯爵位。十三歲的小伯爵懂得約束自己,在姐姐最得寵的時候,不敢有任何放縱自己的言行,而且抓緊時間學習文韜武略,為將來建功立業奠定基礎。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年輕的董鄂·費揚古在安親王子愛新覺羅·岳樂帳下效力,因戰功卓著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
董鄂·費揚古不是憑藉外戚的身份,而是憑藉自己的功績而躋身於清朝政壇,為中國歷史上名標青史的極少數外戚人物之一。在清王朝抗擊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戰爭中,董鄂·費揚古更是大顯身手。
從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起,以伊犁為統治中心的漠西蒙古中實力最為雄厚的準噶爾部,在首領噶爾丹率領下揮師東進,並於次年(公元1688年)農曆5月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漠北的土謝圖部,又乘勝渡過土拉河侵入車臣部牧地,漠北各部紛紛南奔,請求歸附清朝。
如果清廷不接受漠北各部(喀爾喀蒙古各部)內附,他們必然被準噶爾部所吞併,將成為清王朝北部的巨大威脅;如果允許喀爾喀各部內附,噶爾丹就可能以追擊為名而內犯。儘管情況如此嚴峻,但康熙大帝絕不會錯過臣服漠北各部的天賜良機。
在此之前,漠北各部已經對清王朝“間通使,間為寇”,準噶爾的侵略使得他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於是康熙大帝下達了允許喀爾喀各部內附的命令,並在靠近邊界的牧場予以安置,調撥歸化城的糧食用來賑濟他們。漠北各部在內附後也同漠南內蒙古一樣編旗,被編為三十七旗,且建立匯宗寺以安置各部喇嘛。康熙大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禦朔方”的做法,的確收到了“較長城更堅”的效果。
占領漠北的噶爾丹愈發不可一世,到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又以追擊喀爾喀蒙古各部為名,率領軍隊數十萬南下,“已進汛界”。
由於噶爾丹“志在不小”,於是康熙大帝決定御駕親征,開始了同噶爾丹之間的第一次戰爭。但此次親征由於康熙大帝病倒在軍前,只得委託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等指揮此次戰事,而董鄂·費揚古就是裕親王福全麾下的一員得力將領。
當雙方在烏蘭布通地區展開激戰,噶爾丹在被擊潰後率餘部渡過西拉木倫河逃回漠北。在此之後,噶爾丹依然時

董鄂姓故宮
時越過克魯倫河,南下侵略巴顏烏闌一帶。
為了防禦噶爾丹,康熙大帝任命董鄂·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守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為了解決噶爾丹對內蒙古的軍事威脅,康熙大帝在三十五年(公元1695年)農曆2月,再次御駕親征。此次親徵兵分三路,東路由薩布素負責,率領數千軍隊駐守蒙古東部,防止噶爾丹向東逃竄;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董鄂·費揚古是西路統帥,西路是此次征戰的主力,兵力四萬六千有餘;中路由康熙大帝親自率領,兵力約三萬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軍在農曆4月1日從北京出發,而西路軍在農曆3月分別從寧夏、歸化出發,農曆5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會師。
西路軍在行進途中因天氣惡劣影響了進度,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達使得康熙大帝率領的中路軍獨自承受巨大的壓力,董鄂·費揚古親自率領一萬四千精銳日夜兼程……而當康熙大帝抵達克魯倫河以南時,“北岸已無一帳”,噶爾丹早已“拔營宵遁”。
噶爾丹在向西逃竄的途中“遺老弱輜重”,在經過五晝夜的狂奔後抵達位於庫侖(今蒙古烏蘭巴托)的昭莫多,但卻被董鄂·費揚古所率領的西路軍迎頭予以阻擊。
費揚古在昭莫多地區同噶爾丹展開激戰,噶爾丹的主力全部被殲滅。從此費揚古的名字就同康熙大帝的盔甲昭莫多、同大敗噶爾丹緊密聯繫在一起。
“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滅我名王兮虜我使歌,我欲走兮無駱駝。嗚呼,黃河以北奈若何!嗚呼,北斗以南奈若何……”這是準噶爾部的一名善彈箏笳的老樂工被俘後,在康熙大帝所舉行的慶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壯淒涼的哀歌。從歌詞中可以看出:當時噶爾丹率領的蒙古準噶爾部在占領漠北喀爾喀三部後,試圖向南擴張、飲馬黃河的狂妄之心,也反映出在昭莫多之戰重創之下,噶爾丹精銳喪盡、處於窮途末路的可悲境地。
當時,噶爾丹在天山以北的故地已經被他兄長僧格的兒子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有,進退失據。由於噶爾丹拒絕康熙的招撫,董鄂·費揚古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農曆2月又參加了第三次對噶爾丹的戰爭,但雙方還未來得及交戰,噶爾丹就在這一年的農曆閏3月13日一命嗚呼。
董鄂·費揚古因在平定噶爾丹戰爭中的傑出貢獻,被康熙大帝封為一等公爵。
自第一次在烏蘭布通交戰到噶爾丹兵敗身亡,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董鄂·費揚古一直駐紮在歸化,由於他能約束布眾、軍紀嚴明,深得當地民心。當第三次討伐噶爾丹的戰事結束後,董鄂·費揚古奉命調離,當他從該城開拔時,歸化的商人、百姓紛紛給他送行,不久之後即為他修祠立像,以紀念他在抗擊噶爾丹、戍邊衛民及綏靖地方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績。

董鄂·羅碩:(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
由理事官,定鼎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復追至廣都縣大敗之,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緣事降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以羅碩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輕車都尉,任禮部侍郎,卒。其三子舒敏,分襲三等輕車都尉,原任雲麾騎尉。孫吳泰分襲騎都尉。舒敏卒後,其子吳保承襲。引疾乞休。其子六十九承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卒。其子諾泰承襲,現任二等侍衛。吳泰卒,其子吳海現承襲。

董鄂·格蘭:(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五品官。

董鄂·羅敏:(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曾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兵部侍郎

董鄂·輝色:(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曾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三等侍衛;

董鄂·鄂哈:(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曾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七品官

董鄂·常山:(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曾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七品官

董鄂·常久:(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曾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筆帖式。

董鄂·鄂爾多:(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吏部尚書。

董鄂·都敏:(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吏部侍郎。

董鄂·傅泰:(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庶子。

董鄂·常鼐:(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郎中

董鄂·訥楞:(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三等侍衛

董鄂·三保:(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三等侍衛。

董鄂·鄂鼐:(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佐領。

董鄂·阿鼐查圖:(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佐領。

董鄂·拉哈:(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六品官

董鄂·董常:(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郎中

董鄂·常保:(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二等侍衛

董鄂·黑達色:(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二等侍衛

董鄂·公保:(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二等侍衛

董鄂·安泰:(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佐領

董鄂·索泰:(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元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筆帖式。

董鄂·納泰:(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副都統

董鄂·珠滿:(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郎中

董鄂·寧德:(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員外郎。

董鄂·保成:(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主事。

董鄂·博寬:(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主事。

董鄂·唐喀:(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三等侍衛。

董鄂·東郭絡:(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五品官。

董鄂·寧福:(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佐領。

董鄂·鄂羅錫:(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八品官。

董鄂·博立:(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監生。

董鄂·巴哈良:(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

董鄂·都納哈:(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

董鄂·博卓:(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

董鄂·鄂羅善:(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筆帖式

董鄂·阿爾賽:(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四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護軍校。

董鄂·永典:(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五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都統。

董鄂·永常:(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五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安西提督。

董鄂·永成:(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五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任七品官。

董鄂·安恆:(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五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生員

董鄂·桑格:(生卒年待考),滿族,董鄂·魯克素之五世孫;北京人,滿洲正白旗。生員。

董鄂·鐵保:(公元1752~1824年),字冶亭,一字鐵卿,號梅庵;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書法家。
董鄂·鐵保為清朝乾隆年間四大著名書法家之一(成、劉、翁、鐵),譽名延續至清嘉慶年間。
董鄂·鐵保自己考證自己的家譜,確知自家之董鄂氏一族是宋宗室之後裔,他在家譜中記載道:“吾族乃英宗越王之後裔,後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數百年之後,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