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金黃色植原體

在歐洲,此病被認為是葡萄毀滅性病害之一,流行性的病害在法國西南部及義大利北部最早發生。

分布

歐洲:先此種病害已在下列國家報導:法國、德國、保加利亞、義大利、希臘(1979)、羅馬尼亞(1968)、前南斯拉夫、俄羅斯、瑞士(1992) 摩爾達維亞 (1991) 匈牙利(1997), 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 (1997) 、義大利西西里島 (1982)和托斯卡納Toscana (1991)、愛美尼亞-羅馬那(1984)、羅馬尼亞 (1968)。1949-1954年間,法國的aramgnac和chaosse地區所有的“Baco 22A”葡萄發病,病害目前在法國仍具有經濟重要性,尤其是對“Chardonnay”和“Baco 22A”,在義大利北部情況也十分相似,在品種“Chardonnay”,“Pinot blanc”及其他感病品種上發病最為嚴重(Refatti等,1992)。

亞洲:以色列(1990)

非洲:非洲南部被懷疑可能發生生。

南美洲:阿根廷和智利被懷疑可能有發生。

北美洲:發生一種具有和金黃化病相同的傳播介體的病害,其流行學和血清學和美國紐約報導的金黃化病十分相似(1977)。

澳洲:澳大利亞(1979)。

危害情況

在春季,表現最初的金黃化(FD)典型症狀,出芽推遲,枝條矮化。此後直到開花後症狀才變得明顯,葉脈黃化,葉片褪綠、向下捲曲。緊接著褪綠部分壞死,葉片早落。葉片褪綠的程度因品種不同而不同,且季節越暖和,症狀表現越早越明顯。在夏季,也開始向下強烈捲曲、變厚、變脆,相互摺疊呈魚鱗狀。金黃色植原體同其他植原體一樣定殖在植株體內的韌皮部,介體很容易獲得該病原進行傳播。單一的帶病昆蟲足以傳播這個病害,病原體的全部生活周期很可能是在葡萄和介體中完成的。

在枝稍上,在感病葡萄品種上,如果病原體的侵染髮生較早,枝稍不木栓化,較細,似橡膠狀,擺動狀懸掛。枝稍後期變脆,頂芽和側芽可能壞死。在冬天,枝條變黑死亡,在感病品種上會,許多黑色的小膿包會沿著發病的枝條出現。在夏天,病枝莖部的樹皮上會出現縱向的裂縫。

在葉片上,葉片顏色出現失常,邊緣向下卷,在“白果”品種上,葉片對著太陽光部分黃化會,這種黃化使葉片表面具有金屬光澤,在生長後期,直徑為幾毫米的呈乳黃色的小斑點會沿著主脈出現,而後形成連續的黃帶,並逐漸向整個葉片擴展。在“紅果”品種上,葉片上產生相似顏色的圖案變化,但是,其中顏色為紅色,變色的中央部位壞死、乾化,能抵制深秋的霜凍,比健康的葉片脫落遲。

在果實上,植株在生長早期被侵染,果實的產果率降低,花族乾化、脫落,後期打動植株,果實就會脫落。在一些葡萄的枝稍上,症狀會以一種隨機的方式出現和消失,相比較而言,“bois noir”品種和其他一些黃化類型的症狀在同枝條上能重新出現。

形態特徵

葡萄黃化植原體病是是野生和栽培葡萄上的一種世界性的危險性病害。於1957年首先在法國西南部發現,當時被描述為Flavescence dorée (FD) (Caudwell, 1957)。由於在葡萄上發生的植原體黃化病具有相似的症狀,過去都被稱為FD或類似FD病,知道近10-15年,由於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才使人們能區分不同的葡萄黃化病。早期FD曾被認為是生理性病害,後來通過葉蟬介體Scaphoideus titanus的傳播實驗才證實是傳染性病害(Schvester et al., 1961),植原體在病害中的作用在1971年被證實(Caudwell et al. 1971)。FD僅指能被葉蟬S. titanus 傳播的植原體病害。

傳播途徑

昆蟲介體:

在田間主要介體是葉蟬Scalhoideus titanus,它以持久性方式從感病的葡萄向健康葡萄進行傳播,但不能經卵傳播。這種葉蟬是從北美洲傳入歐洲的,用血清學ELISA方法在單個昆蟲介體的唾液腺中檢測到植原體,將感病葉蟬的提取物注射進健康介體內,其變得具有感染性。在實驗室條件下,葉蟬E.variegates 可以從感病的葡萄向蠶豆和其它雜草寄主傳播,而在任何時候,S.titanus 均能從作為指示寄主的雜草向健康葡萄傳播而引起FD症狀。葉蟬S. titanus在5月中旬孵化,5次變態的每一次持續7-10天,在7月上旬形成一齡有翅成蟲。在快速生長的葡萄枝條上,幼蟲和成蟲均能在春季獲得FD植原體。在4周的潛伏期後,即可進行傳播。直到9月葉蟬死亡,介體始終保持傳染性。FD發生的地區與介體S. titanus發生的地區緊密相關,在20世紀初,這種美洲起源的昆蟲可能通過葡萄枝上的卵被引入歐洲。其在1965年被鑑定為1963年法國FD病的介體(Schvester et al ,1965) ,在1964年,在義大利被報導,1968年瑞士南部,1987年克羅地亞。葉蟬S. titanus的分布範圍由溫度因素所決定,其需要寒冷的冬天打破卵的滯育,且需要夏天的溫度完成生活史。

FD介體葉蟬僅取食葡萄,在今年內即可引起FD病的發生和流行。儘管在美國,在野生葡萄Vitis riparia上介體葉蟬很多,但在歐洲,栽培的葡萄是其主要寄主。S. titanus完成整個生活史在葡萄上,產在蔓莖上的卵是介體的過冬形態。成蟲流動性很大,是有效的介體,引起FD病害的流行。

嫁接傳播:

傳播效率較低,僅有10-40%表現典型的FD症狀。

機械傳播:

菟絲子不傳播,也不能將葡萄病株的提取物機械傳播到葡萄、菸草、番茄和其他寄主。

無性繁殖材料的傳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