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腦膜炎

簡介

葡萄球菌腦膜炎葡萄球菌腦膜炎
葡萄球菌腦膜炎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發病率低於腦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桿菌所致的腦膜炎。在各種化膿性腦膜炎中僅占1~2%。本病較多見於新生兒,常於產後2周以後發病。糖尿病等病人當免疫力低下時亦易發生。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偶見為表皮葡萄球菌。腦膿腫穿破引起者,除葡萄球菌外,常有厭氧菌混合感染。各季節均有發病,但以7、8、9月份多見。

發病原因

葡萄球菌腦膜炎葡萄球菌腦膜炎
本病多因腦膜附近組織葡萄球菌感染直接擴散或膿腫破裂而發病,如:硬膜外膿腫、腦膿腫、顱骨骨髓炎、中耳炎、乳突炎以及面部癤子、癰所致的海綿竇炎等。頭顱部創傷及顱腦手術是造成局部葡萄球菌感染重要原因之一,臨床不少病例腦膜炎症狀出現於創傷後數日,也可長達數月之後。亦可因臍帶等其他部位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敗血症及心內膜炎。通過細菌栓子或感染性血栓經血流侵襲腦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時無菌操作不嚴密,偶也可引起本病。腦脊液鼻漏除可引起肺炎球菌腦膜炎外,少數病例也可發生金葡菌腦膜炎

腦室-心房及腦室-腹腔引流術後,約10-30%發生細菌性腦膜炎,50%的病原為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占一定比例。

症狀

葡萄球菌腦膜炎葡萄球菌腦膜炎
病變以蛛網膜下腔為主,額葉、頂葉和顳葉部位較明顯,腦脊液常較混濁,顯微鏡檢查示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血管周圍亦然。出現腦膿腫的機會較多。

起病後發熱伴持久而劇烈的頭痛,頸項強直明顯。病初常出現蕁麻疹樣、猩紅熱樣皮疹或小膿皰,可有皮膚黏膜瘀點。膿皰性瘀點或紫癜,或有皮下膿腫存在,對診斷有幫助。

本病病程中,病人可出現硬膜下積液、積膿或腦積水,因顱底炎症粘連可致第Ⅱ、Ⅲ、Ⅵ、Ⅶ及Ⅷ對腦神經損害。並發腦膿腫者,偶可發生肢體癱瘓。

治療

葡萄球菌腦膜炎葡萄球菌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病人,如果發現身體其他部位有局限性化膿灶,腦脊液塗片又找到多量簇狀排列的革蘭陽性球菌,則葡萄球菌腦膜炎的診斷可基本成立。腦脊液培養得葡萄球菌可進一步與其他化膿性腦膜炎鑑別。近年來以已知抗體套用對流免疫電泳、乳膠凝集試驗、反向被動血凝試驗和螢光抗體法測定腦脊液中葡萄球菌特異抗原,有快速診斷價值。

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的病死率甚高,可達50%以上。治療宜選用苯唑西林,成人每日8-12g,兒童每日150-200mg/kg,分次靜滴,同時口服丙磺舒。若對青黴過敏或治療效果不好,可改用萬古黴素聯合磷黴素或利福平。萬古黴素每日2g,兒童每日50mg/kg,分次靜滴。利福平的成人劑量為600-9OOmg/天,兒童每日l5mg/kg,分二次口服,用藥期間定期隨訪肝、腎功能。

萬古黴素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治療期間最好配合慶大黴素鞘內注射,慶大黴素鞘內注射每次5000-10000u(5~10mg),兒童每次1000-2000u(l-2mg)。磷黴素的毒性小,對各種葡萄球菌均具抗菌活性,且可進入各組織和腦脊液中。但細菌易對磷黴素產生耐藥,治療時宜聯合用藥。成人劑量為16-20g/天,分2次靜脈滴注。葡萄球菌腦膜炎較易復發,故療程宜較長,體溫正常後繼續用藥2周,或腦脊液正常後繼續用藥1周,療程常在3周以上。治療期間應予適當支持治療,顱內壓明顯增高者給脫水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