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痹

病證名。痹病中的一種。風寒濕三氣合而致病,以濕邪為主,表現肢體疼生酸困、病處不移的一類痹證。《素問·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內經》名之曰著痹。《素問·痹論》:"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又名肌痹。《證治準繩·雜病》:"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症因脈治》卷三:"濕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痹,此濕痹之證也"。

基本概述

著痹,又名濕痹,是由人體正氣不足,感受濕邪,或夾風、夾寒、夾熱,侵襲肌膚、筋骨、關節,導致氣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證。本病是臨床常見風濕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長夏、寒冬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性別差異不大。

本病可見於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慢性纖維織炎、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痛風、坐骨神經痛、慢性肌肉肌腱勞損和部分感染性關節炎。其他內科疾病如感冒、糖尿病、敗血症、腫瘤等的某一階段出現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或腫大為臨床特徵者,亦可參照本病有關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著痹的病因不外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外因以感受濕邪為主,常夾風、夾寒、夾熱。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陽虛則難以驅散,脾虛則難以運化,故內因以陽氣虛弱、脾胃不足為主。具體有營衛失調、氣血不足、脾虛濕阻、脾腎陽虛等。此外,著痹在病變過程中可以產生病理產物痰瘀,而痰瘀又可成為繼發病因。由於臟腑功能失調,營衛氣血不足,則易招致濕邪內侵,外邪痰瘀痹阻經脈日久,又損傷臟腑陰陽氣血,故內外之因互為因果。著痹病機總屬濕邪等侵犯人體皮肉、經脈、流注關節,氣血不和,經絡痹阻不通,發為著痹。

辨證施治

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主方:薏苡仁湯加減。加減:方以薏苡仁、蒼朮健脾滲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關節腫脹者,加秦艽、萆蘚、防己、木通、薑黃除濕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稀薟草祛風通絡,或加黃芪、紅花益氣通痹。若痛甚者,可用《醫學心悟》蠲痹湯治之。

預防護理

本病是因正氣不足,感受外在的風寒濕熱之邪而成。因此,平時注意調攝,增強體質和加強病後調攝護理,便顯得格外重要。預防方面,鍛鍊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創造條件,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應及時治療,如服用薑湯、午時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痹病的發生。病後調攝護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預防工作;應保護病變肢體,提防跌扑等以免受傷;視病情適當對患處進行熱熨、冷敷等,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鍊,有助痹病康復。

中醫診斷

本病以肢體關節酸痛、沉重、腫脹或頑麻為特徵,初起時可見全身肌肉痠痛,頭身困重,漸至關節疼痛,呈酸痛、脹痛狀,以下肢關節為主,或肢體麻木不仁,皮色不變,關節沉重,活動不便,遇陰雨天氣加重,天晴乾燥則症狀減輕。多伴周身困重、胸悶、納呆、苔膩、脈濡澀等。起病多緩(夾風寒熱邪則較急),病程一般較長,可反覆發作。久治不愈,易致肌肉萎縮。

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以中青年為多,老年次之,兒童少見,男女均可患病,發病季節以長夏、寒冬為多,多數患者有感受濕邪的環境和因素。

2.肢體關節肌肉酸痛、沉重,或腫脹、麻木不仁,活動不便,關節怕冷,皮色不變,以下肢關節為多見,遇陰雨天氣症狀加重。

3.多伴有頭身困重、精神萎靡、汗出惡風、四肢欠溫、胸悶腹脹、飲食減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膩,脈多沉澀或濡緩。

5.病程一般較長,纏綿難愈,可反覆發作。

具備第2、3條,參照其他各條,即可確立著痹的診斷。

辨證治療

1.風濕痹阻證

證候:肢體關節肌肉疼痛、腫脹、重著,疼痛遊走不定,皮色不變,肌膚麻木不仁,隨天氣變化而發作,或伴惡風寒,汗出,頭痛頭重,或身體微腫,舌淡紅或淡暗,苔薄白或稍膩,脈浮緩或濡緩。

治法:祛風除濕,蠲痹通絡。

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

祁蛇10g 羌活10g 獨活12g 川芎10g 蒼、白朮各10g 稀薟草15g 海桐皮15g 防風10g 茯苓12g 陳皮10g 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防風、獨活為主藥,羌活、防風善祛上部風濕,獨活善祛下部風濕,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風濕而疏利關節。稀薟草、海桐皮祛濕除痹,祁蛇搜風通絡,川芎理氣活血,蒼、白朮、陳皮、茯苓健脾化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2.寒濕痹阻證

證候:肢體關節冷痛、重著、腫脹,痛處固定,屈伸不利,以下肢關節為多,遇陰雨天氣加重,得熱痛減,遇冷加劇,舌淡胖,苔白膩,脈弦緊或弦緩。

治法:祛寒除濕,溫經通絡。

方藥:烏頭湯加減。

制川烏10g 細辛3g 桂枝10g 稀薟草15g 白芍15g 乾薑10g 茯苓20g 麻黃10g 當歸15g 獨活12g 蜈蚣l~2條 甘草6g

方解:方用烏頭、細辛、乾薑、桂枝等大辛大熱之品,溫經散寒除濕,乃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稀薟草、獨活、麻黃祛風散寒除濕,當歸、白芍活血通絡,蜈蚣通絡止痛,茯苓健脾利濕,甘草調和諸藥。

3.濕熱痹阻證

證候:肢體關節疼痛、灼熱,局部紅腫、拒按,發熱,汗出,口乾口苦,煩悶尿黃,大便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藥:宣痹湯加減。

石膏20g 滑石15g 防己15g 黃柏10g 晚蠶砂土0g 連翹12g 苡仁30g 赤小豆15g 腫節風15g 忍冬藤30g 赤芍15g 地龍10g

方解:方用石膏甘寒清熱,黃柏、連翹苦寒清熱燥濕,滑石、防己、晚蠶砂、苡仁、赤小豆等甘淡利濕,腫節風、忍冬藤清熱通絡止痛,赤芍、地龍活血祛瘀,疏通經絡。諸藥共用,具有清熱利濕、宣痹通絡之功。

加減法:如關節疼痛,不可觸近加片薑黃10g、海桐皮15g。

4.脾虛濕阻證

證候:肌肉關節酸楚疼痛,或略呈重著腫脹,肌膚麻木不仁,肌肉萎軟無力,面色蒼黃或浮腫,食慾減退,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舌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健脾和胃,祛濕蠲痹。

方藥:昇陽益胃湯加減。

黃芪20g 黨參15g 蒼朮10g 柴胡10g 白芍15g 法夏10g 茯苓18g 陳皮10g 羌活6g 獨活10g 防風10g 澤瀉10g 黃連4g 甘草6g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柴胡、白芍、陳皮等補氣昇陽,健脾益胃,疏利氣機;蒼朮、半夏、茯苓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羌活、獨活、防風、澤瀉祛風勝濕,蠲痹止痛;佐黃連少許健胃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昇陽益胃、祛邪蠲痹之功。

5.脾腎陽虛證

證候:著痹日久,肢體關節酸痛腫大,屈伸不利,關節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腰膝酸軟,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腫,納差腹脹,小便頻數,大便稀溏,或男子陽萎,女子帶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通陽蠲痹。

方藥:溫陽通痹湯。

黃芪18g 白朮12g 熟附子12g 肉桂5g(研末煸) 當歸15g 熟地15g 小茴香10g 杜仲15g 獨活12g 稀薟草15g 蜈蚣2條 炙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熟附子、肉桂溫陽,黃芪、白朮益氣,當歸、熟地養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溫經通絡,獨活、稀薟草祛風除濕,杜仲益腎除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補脾腎,通陽蠲痹之功。

加減法:諸證如夾痰、夾瘀則應伍以化痰散結、活血化瘀之品。化痰散結可選用半夏、南星、白芥子、貓爪草等,活血化瘀可選用桃紅、紅花、薑黃、土鱉蟲、乳香、沒藥等。此外,治痹還應重視善長搜風剔絡之動物藥,如蛇類、蜈蚣、全蠍、地龍、露峰房等。 [1-2]

著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