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奕梁

葉奕梁,紡織技術專家,翻譯家。長期從事紡紗工藝理論研究,套用機率論對牽伸過程中消除纖維彎鉤的機理做了定量解析。

基本信息

奕梁紡織技術專家,翻譯家。長期從事紡紗工藝理論研究,套用機率論對牽伸過程中消除纖維彎鉤的機理做了定量解析。他通曉多國外文,先後發表英、俄、日、德、法等語種譯文逾百萬字,為推進中國紡織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葉奕梁-簡歷

1933年9月15日 出生於江蘇省吳縣木瀆鎮(現蘇州市)
1945-1947年 吳縣木瀆私立靈岩初級中學學習
1947-1948年 蘇州桃塢中學國中畢業
1948-1953年 江蘇省立蘇南工業專科學校(蘇南工專)紡織科畢業
1953-1965年 金州紡織廠總試驗室技術員、工程師,細紗車間副主任、第二紡紗分場主任工程師兼試驗室主任
1965-1976年 借調遼寧省紡織工業廳生產技術處,其中1969-1973年回廠參加勞動及滌綸抽絲籌建工程技術負責人
1976-1978年 杭州制氧機廠研究所情報室翻譯
1978-1993年 杭州市紡織工業局生產技術處、紡化工業公司外經處高級工程師
1993年12月 退休

葉奕梁-生平

葉奕梁,曾用名葉君棟,江蘇省吳縣人。1933年9月出生於木瀆鎮小康家庭,父輩從事金融商貿。自幼受“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家訓薰陶,發奮學習。1948年從蘇州桃塢中學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1953年畢業後去遼寧省旅大市(現大連市)金州紡織廠,在該廠總試驗室和車間、工場從事專題技術研究和工藝質量管理,歷任專職工程師,細紗車間、紡織分場技術主任等職。在該廠推行以數理統計原理為基礎的質量控制和指標預測體系,提出了按日差、日限等考核各分場產品質量指標,以及時發現生產波動苗頭和找出原因,為該廠質量穩定和提高提供了保證。
他和徐朴一起,對1954年棉織物新品質標準中的棉布疵點格率方法,探究科學理論根據,進行論證;提出了二重隨機分布概念,確立了散布性疵點指標間的函式關係,進行了測試誤差分析,彌補了紡織科技中常套用泊松分布的局限性。
1965年借調遼寧省紡織工業廳,曾代表該省參加紡織工業部棉紗線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協助主管者收集、翻譯ASTM、JIS 等國外先進標準,結合中國實情制定65新標準;並以他為主起草了《GB-65棉紗線試驗方法》國家標準修訂稿。後負責遼寧省棉紗線新標準摸底、試套及專題研究等。1973年又參加了滌棉產品質量標準的修訂和技術研究。
在遼寧省紡織廳工作期間,還去基層廠蹲點,指導和幫助工作。主要有瓦房店紡織廠的技術改造樣板廠、遼陽紡織廠的提高細紗單產、大連紡織廠的改善棉紗條幹均勻度等技術攻關,以及錦州、本溪紡織廠等加強技術管理。1965年偕同各廠黨政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去上海、江蘇學習,回省匯報取經總結,受到基層工廠良好反映,紛紛研究貫徹,對推動技術進步起到一定作用。
在金州紡織廠還曾參加滌綸抽絲工程籌建,任技術負責人。因既熟悉紡紗技術,又涉足合纖工藝,成為當時少數跨專業的紡織科技人員。設計方案通過後,又南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和同類型工程進行技術交流,確保項目投產順利(未參加施工及後續工作)。此後,又在紡織生產中套用混紡纖維長度分布理論,剖析了套用國產棉花、國產滌綸生產滌棉產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結合大量專題試驗和生產實踐,寫成專文,1974年在全國性會議上交流,並收入技術經驗彙編。
1976年調杭州制氧機廠研究所情報室從事翻譯工作。1978 年技術歸隊,入杭州市紡織工業局,從事科技管理、情報、工程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等工作,受聘為杭州市工程技術人員高級職稱評審會評審、紡織專業審議組組長;編輯《杭州紡織(科技)》、《浙江紡織》,在論述和介紹新技術、新產品、新專業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83年被授予高級工程師職稱。1993年退休。
葉奕梁1980年擔任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1981年受聘大連市紡織科研所顧問;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棉紡專業委員會顧問等。

葉奕梁-突出成就

葉奕梁1952年在聽張文賡老師講課時學到了紡紗過程中纖維彎鉤的知識,在畢業論文中提出了研究彎鉤方向差異性改進成紗質量的構想。1955年在金州紡織廠從事棉紗質量專題分析時,對該廠二、三紡紗分場所紡同支棉紗,原棉條件相似而成紗強力相差較大,分析原因時發現半成品纖維伸直度有明顯差異,與前紡所經道數有關,這激起了重新深入研究該課題的興趣。當徐朴在遼寧省紡織科研所進行伸直度研究,作了大量實驗和理論分析,寫出多篇論文時,引起了葉奕梁的濃厚興趣。於是,葉、徐兩人於幾年時間內,共同收集、翻譯、閱讀、消化國內外有關文獻,發現一些權威的論述眾說紛紜。如毛頓(W.E.Morton)等曾認為牽伸作用有利於消除前彎鉤(J.T.I.T349/1950);尼爾特(R.Nield)認為消除彎鉤是相互作用,因此前後應是相仿的(J.T.I.T479/1953);牟卻脫(V.B.Merchant)則認為消除後彎鉤的作用力總是比前彎鉤來得大(T.R.J.P925/1961);等等。這些國外學者都囿於從平均概念出發,因此不能正確解釋完整的變化規律。葉、徐兩人不斷討論,擴大實驗,深入分析後,終於找到了本質,首次提出把彎鉤纖維伸直看作是“主體”、“彎鉤”相對運動的過程,引入隨機性概念。
經過十年辛勤,創立了完整的數學模型,推導了理論關係式,糾正了英、美、日、蘇聯、印度等一些學者的模糊論點,把牽伸過程中浮游纖維變速的隨機性和彎鉤纖維伸直結合起來研究,作了更精確、更符合實際的分析,先後寫成專論二篇,在紡織專業刊物上發表後受到學術界重視,多次英譯摘要向國外介紹,主要論點收入1978-2005年出版的《棉紡學》、《紡紗學》、《紡紗原理》、《棉紡工藝學》和《現代棉紡技術基礎》等10餘種紡織高校教材和其它紡紗技術專業書籍,成為經典理論。業界對此的評價為:“如果說60年代初期以前,外國學者僅對牽伸過程中纖維伸直作用作了定性研究的話,那么中國科學工作者徐、葉對這一研究工作的傑出貢獻是他們用機率論方法做了定量的研究,認為是纖維伸直過程中纖維本身相對運動的過程。這一概念言簡意賅,拋棄了單單地講摩擦力而不考慮具體條件的片面觀點。……如果說關於伸直理論的研究是創始於英國毛頓和薩門,那么說這一理論的研究完善於徐、葉一點也不過分。”葉本人亦常為中國能在這方面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理論而深受鼓舞,為中國自己的科技論點能編入高校教材而感到欣慰。

葉奕梁-人物評價

葉奕梁聰穎好學,博聞強記,治學嚴謹。他潔身自好,淡泊名利。他學而不倦,始發於弱冠之齡;鍥而不捨,業成於而立之期;老而彌堅,奮蹄在耳順之年。

葉奕梁-主要論著

1.葉奕梁,徐朴譯.斷頭吸棉裝量的效用(俄).中國紡織,1953(18)
2.徐朴,葉奕梁.關於套用疵點格百分率方法的討論.紡織通報,1955(4)
3.葉奕梁,徐朴.梳棉機給棉羅拉加壓力及棉層變形諸問題的討論.紡織通報,1956(10)
4.葉奕梁,徐朴.開棉效能與打擊力的分配.紡織通報,1957(4)
5.徐朴,葉奕梁.東北棉紡紗性能研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年會論文.195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