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鋼城區

萊蕪市鋼城區

萊蕪市鋼城區,是1993年萊蕪升為地級市後新設的縣級區。山區丘陵面積占80%以上。萊鋼集團、新汶礦業集團等大中型企業,素有“鋼鐵煤都”之稱。

概況

萊蕪市鋼城區,是1993年萊蕪升為地級市後新設的縣級區。全區總面積520平方公里,山區丘陵面積占80%以上,耕地面積13萬畝。 鋼城區位於魯中腹地,泰山東麓、東臨沂源縣,南接新泰市。境內有萊鋼集團、新汶礦業集團萊蕪醫院、潘西煤礦、西港煤礦、山東鼎立化工集團等5家省、市屬大中型企業,是山東省的重要鋼鐵、煤炭生產基地, 素有“鋼鐵煤都”之稱;林果資源豐富,擁有10萬桃生態觀光資源,被譽為“山東省黃金桃之鄉”。
建區以來,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幹部民眾,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按照“為萊鋼服務、與萊鋼共興”的指導思想,大力實施“大企業帶動、工業立區、科教興區”三大戰略,堅持走好“大企業帶動、科教興區、山區綜合開發、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四條路子,紮實苦幹,開拓進取,使全區的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區人民政府駐艾山街道,郵編:271100。代碼:371203。區號:0634。拼音:Gangcheng Qu。

行政區劃

鋼城區轄5個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艾山街道、顏莊鎮黃莊鎮里辛鎮、辛莊鎮、鋼城經濟開發區。

歷史沿革

1990年8月20日,將萊蕪市顏莊鎮、城子坡鎮、里辛鄉和新泰市寨子鄉、沂源縣黃莊鎮等5個鄉鎮劃歸萊蕪市鋼城辦事處管轄。鋼城辦事處為萊蕪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副縣級)。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
?年,轄3鎮(城子坡鎮、顏莊鎮、黃莊鎮)、2鄉(里辛鄉、寨子鄉),164個行政村。
1995年9月15日,撤銷城子坡鎮,設立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撤銷里辛鄉,設立里辛鎮
2000年,鋼城區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34891人,各鄉鎮人口: 城子坡街道 40913 顏莊鎮 56405 黃莊鎮 53543 里辛鎮 54752 寨子鄉 29278 2000年12月14日,萊蕪市鋼城區撤銷寨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城子坡街道辦事處(魯政函民字[2000]75號)。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鋼城區轄1個街道、3個鎮:城子坡街道;顏莊鎮、里辛鎮、黃莊鎮。
2003年5月8日,黃莊鎮小上峪村劃歸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5年,鋼城區轄1個街道、3個鎮:艾山街道、顏莊鎮、黃莊鎮、里辛鎮。 艾山街道 面積82.3平方千米,人口76750人。轄3個管理區,36個村(居)委會,40個自然村。
顏莊鎮 面積71.7平方千米,人口58004人。轄3個管理區,42個村(居)委會,49個自然村。
黃莊鎮 面積96.39平方千米,人口44594人。轄5個管理區,42個村(居)委會,55個自然村。
里辛鎮 面積88.95平方千米,人口55292人。轄3個管理區,44個村(居)委會,53個自然村。
合 計 面積339.34平方千米,人口234640人。轄1個街道、3個鎮,共有14個管理區,164個村(居)委會,197個自然村。
2006年6月23日,《萊蕪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萊政發[2006]29號):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將萊蕪市萊城區辛莊鎮劃歸鋼城區管轄的批覆》(魯政字[2006]168號):將萊城區辛莊鎮劃歸鋼城區管轄。調整後,辛莊鎮行政區域不變,鎮政府駐地不變,轄68個行政村,分別是辛莊、東辛莊、下朱家店、楊家橫、呂家峪、岔道、上三山、下三山、王響泉、桑響泉、劉響泉、徐家店、上陳、下陳、上河、北王家莊、蔡店、侯家台、前城子、後城子、桑園、百咀紅、崖下、大徐家莊、紙坊、坡莊、喬店、後峪、天井峪、趙家泉、興隆莊、蘆城、南埠子、趙家莊、苗家莊、南王家莊、上田莊、培峪、東宋家莊、朱家溝、墨埠、東照臨、西照臨、於家官莊、北蛇溝、南蛇溝、簸籮、大官莊、東澇坡、東鐵車、西鐵車、桃科、旋車溝、郎郡、團坡子、傅宅科、砟峪、城嶺、石灣子、大溝、裴家莊、南寶台、北寶台、紅崖、團圓坡、西泉、北泉、桃峪。
2007年設鋼城經濟開發區。

氣候地形

鋼城區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面積占80%以上,耕地面積13萬畝。鋼城區地質構造受魯中緯向構造及魯西旋卷構造的控制,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形以南緩北陡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山嶺環繞。屬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東、南兩面多山,汶水穿區而過。無霜期年達286天,年平均氣溫16 °到18°,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是名符其實的膏腴之地。

風土人情

花鼓鑼子是一種源於萊蕪顏莊一帶的民間舞蹈,自清朝末年流傳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當時萊蕪荒飢窮饉,民不聊生,許多人流落集鎮,靠乞討賣藝謀求生路。這些人往往根據自己的職業特點或唱或說並加以表演,以求招徠顧客或博得憐憫。顏莊村民張鳳旨、苗傳美等人,蒐集加工改編了沿街乞討者與賣唱者擊鼓敲鑼的韻律,賣藥人打傘的技巧,磨刀人打夾板的節秦,熔多種民間技藝於一爐,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
花鼓鑼子最早的演唱形式為五人集體舞。領頭者為青年英雄扮相,一身青,緊束口,腰系板帶,足穿薄底靴,頭戴英雄巾,此人打鼓;第二人打小鑼,為姑娘扮相,梳一條大辮子,綠褂紅褲鑲金邊,足穿大纓子花鞋;第三人為丑角扮相,一身青,翻穿山羊皮坎肩,手打夾板;第四人為姑娘扮相,穿著同第二人,打小衩;第五人為丑角扮相,打扮同第三人,肩背褡子,打雨傘。演唱中,演員用攜帶樂器敲打節秦,見景唱景,見物唱物,即興表演,說唱舞蹈穿插進行。演員表演時上身雙手動作不多,主要是雙腳蹦跳,舞姿優美樸實,並不時插科打諢,做許多滑稽動作。這種舞蹈隊形變化多端,形式生動活潑,音樂節秦明快,唱詞通俗易懂,既可單獨表演,又可穿插於龍燈、獅子舞、高蹺等隊伍中配合演出,情趣橫生,生活氣息濃,深受民眾喜愛。 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重視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多次組織力量挖掘、加工提高。早在1957年和1960年,花鼓鑼子演唱隊就分別獲得山東省民間藝術挖掘獎和表演二等獎。近期,又兩次由省電視台錄相播放,並已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