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實驗中學

萊蕪市實驗中學

濟南市萊蕪實驗中學(Laiw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Jinan)始建於1971年,歷稱“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和“萊蕪縣第二十三中學”。其共有兩個校區,國中四年學制,南北校區共占地144.86畝,建築總面積77675.54㎡。現共有7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0餘人,在職教職工約480人。 濟南萊蕪行政區劃調整後,萊蕪市實驗中學更名為濟南市萊蕪實驗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濟南市萊蕪實驗中學始建於1971年,原為“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1976年更名為“萊蕪縣第二十三中學”,1987年正式命名為“萊蕪市實驗中學”。現有東西兩個校區,總占地144.86畝,建築總面積77675.54平方米。在校學生77個班5167人,在職教職工314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16人,中學一級教師137人,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學校環境優雅美麗,教學儀器齊全,圖書資料完備,辦學條件一流。

萊蕪實驗中學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年年被評為萊城區教育實績突出單位、萊蕪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市區教育督導一直名列前茅。

先後榮獲山東省規範化學校、首批省級教學示範學校、首批省級“雙語”教育實驗學校、首批省級綠色學校、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省航模工作先進單位、省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研重點實驗基地、全國特色語文示範校等80餘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作為一所享譽贏牟大地乃至齊魯大地的品牌學校,實驗中學擁有

——卓越的辦學理念 學校確立了“創一流名校,育世紀新人”的辦學目標,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學會審美”為宗旨,以自主教育為特色,全面推進人本教育和素質教育。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均衡、和諧、高端——教學現代化,管理親情化,輔導家教化,發展最最佳化。——卓越的教學設施 實驗中學校園環境優雅美麗,建有一流的特種教室;建成了千兆寬頻校園網,有高標準網管中心一處,10個大型微機室,4個電子備課室,學生教室班班多媒體;學校擁有6個大型圖書閱覽室,1個電子圖書閱覽室,藏書近25萬冊;擁有萊蕪唯一的航模活動室。這裡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場所。

——卓越的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複合型”名師、“特長型”名師、“服務型”名師、“管理型”名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5名,山東省優秀教師6名,山東省教學能手6名,山東省優質課評選一二等獎獲得者43名,萊蕪市優秀教師39名,萊蕪市教學能手49名,萊城區教學能手68名,區級以上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89名。

北校區校園環境 北校區校園環境

學校實施“名師興校”工程和“名師帶動”戰略,將“愛崗敬業,理念超前,博學善教,和睦協作”作為教師的發展目標,使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敬業奉獻、敢於創新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卓越的“可塑型”人才 學校以人為本,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把“基礎紮實,學有所長,全面發展,個性優良”作為學生的發展目標,先後培養、造就了山東省高考文科狀元李燕,山東省高考理科榜眼王娜,山東省“十佳”大學生楊海峰,山東省“十佳”中學生徐萌,山東省中學生“雙語”大賽冠軍李雪瑩,第七屆宋慶齡獎學金獲得者王筱雪,第九屆“齊魯小名士”張心怡,亞洲及世界摔跤、柔道錦標賽冠軍尹玉峰、王慶珂,全國奧賽一等獎獲得者亓三川、孟飛、黃瑩瑩,全國奧賽三得獎吳坤(29級2班)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學生及優秀人才。累計已有近千人讀研或讀博。實驗中學是全市名副其實的素質教育的龍頭學校和育人基地。

學校管理

學校活動 學校活動

幾年來,學校領導堅持“團結、廉明、勤奮、開拓”的工作作風,以人為本,嚴格管理,狠抓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根據自身特點,規定了校魂、校風、校訓、教風、學風、譜寫了校歌。制定了《實驗中學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實驗中學教職工量化積分獎勵方案》等80多種規範各項工作的管理制度並彙編成書。實施了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崗位目標責任制、績效工資制等改革方案,進一步啟動了學校內部活力,提高了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管理體制的改革,有力的促進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學校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學會審美為宗旨,確定了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逐步實現了課堂教學素質化、人性化、多樣化;深化教育科研和課題研究,積極推進創新教育,在語文創新寫作研究與實驗、張思忠英語教學法、數學嘗試教學實驗與研究、理化學習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培養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重視活動課教學,將活動課最佳化為班級、級部、學校三個層次,分為德育、文化知識、藝體、科技、社會實踐五個類別,80多個活動團體,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發展了學生特長,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發展歷程

濟南市萊蕪實驗中學是一所倍受人們矚目的學校。迄今已三易其名了,1971年12月20日籌建時叫“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1976年7月26日改稱“萊蕪縣第二十三中學”,1987年9月1日更名為“萊蕪市實驗中學”。2019年1月16日更名為“濟南市萊蕪實驗中學”。

1968年7月,山東省嘉祥縣兩個國小教師在《人民日報》發表《關於把〈公辦國小下放到大隊來辦〉的建議》後,我縣寨里公社部分教師積極回響,率先回到本大隊當“拿工分的教師”。萊蕪縣革委以此為典型,在全縣進行了宣傳發動,至年底,全縣所有公辦國小和普通中學分別下放到了大隊和公社來辦。這樣,全縣所有公辦國小教師都回到了本大隊。

實驗中學南校區環境 實驗中學南校區環境

在這種形勢下,曾經的萊蕪縣第一實驗國小(即濟南市萊蕪實驗國小)改為萊蕪縣礦山公社紅星國小,由萊蕪縣礦山公社紅星大隊(即西關大隊)來辦,學生與教師都是西關人。這樣縣機關及駐城廠礦企事業單位職工子女上國小成了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縣機關及廠礦企業單位的人們強烈要求縣革委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這在當時成了縣城人們議論的一大熱點問題。

1971年12月20日,縣革委生產指揮部向地革委(泰安)生產指揮部打報告,要求建立萊城職工子弟國小。報告指出:“我縣縣城機關、工礦、企業職工子弟就學問題,原安排在礦山公社紅星國小。現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適齡兒童日益增多,紅星大隊國小已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就學的需要,該生產隊已多次向縣教育部門交涉,要求縣機關及萊城附近廠礦、企事業職工子弟就學問題自行安排。為解決這一矛盾,經縣委研究同意,在萊城新建職工子弟國小一處,規模750人,新建房屋面積2370平方米,投資10萬元。建校資金和物資均由我縣自行安排。要求今冬明春建成”。

校園北校區環境 校園北校區環境

隨即,萊蕪縣革委教育組根據縣委和縣革委的指示,開始一系列籌建工作。於1972年春分別從萊蕪師範、萊蕪一中、教師進修學校抽調謝宗貴、張金昌、李才實等同志組成籌建小組,辦公地點設在萊蕪師範,著手籌備建校工作。

1972年6月6日,萊蕪縣革委會發布(72)58號檔案,為建校批文徵用土地。檔案指出:“萊蕪縣革委教育組為建機關職工子弟學校徵用礦山公社紅星大隊可耕地9.9畝”。隨即由口鎮公社建築隊破土動工,興建教學樓。

1973年春節過後,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開始招生。招收二年制國中兩個班96人(初一),定為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國中二級。同時從礦山公社紅星國小國中二年級學生轉來二年制國中兩個班94人,定為國中一級。此兩級學生,都在萊蕪師範,當時叫“萊蕪師範附中班”,隸屬萊蕪師範領導。

原萊蕪縣二十三中畢業照 原萊蕪縣二十三中畢業照

上世紀70年代初,泰萊公路還是一條土路,萊城西關段以北還是一片可耕地,這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建築。就在這樣一片空曠的田野上,崛起一座嶄新的教學樓,這在當時真是轟動全城的新聞,是大事,是喜事,因為那時的萊城基本上沒有樓房,只在老汽車站路口東南角有一座規模很小的三層小樓,灰色的,很不起眼,當時號稱百大樓。那時萊蕪師範這樣的中等專業學校及萊蕪一中的房子還都是上世50年代建的平房,有不少還是土坯房,相比之下,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的校舍,特別是教學樓實在是太引人注目了!教學樓高高矗立,正中樓梯兩側有對稱的花壇,大門端莊、敞亮,一條由條石鋪就的甬路穿樓道直通樓後的教職工宿舍,校院整潔漂亮,成為萊城一道亮麗的風景。不管是趕東關大集的人,還是下面各公社出差進城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會帶著一種好奇心到這裡來觀光一番,都對職工子弟學校的教學樓非常羨慕。

1973年5月,萊蕪縣革委教育組派亓守正同志任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同時委派亓愛先同志負責學校的教學工作。教學樓的建成後,1973年秋假後,“萊師附中班學生”搬進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新建教學樓,正式成為了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的學生。

1974年春節過後,學校招收國中二年制兩個班學生100人,定為國中三級。國中一級學生畢業。1975年春,招收二年制國中兩個班110人;同時招收二年制高中兩個班116人,定為高中一級,自此學校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教師太極拳表演 教師太極拳表演

期間,以校長亓守正和黨支部書記亓延慶為核心的第一屆學校領導班子,在簡陋的辦學狀況下,帶領全體教職員,團結奮戰,奏出了一曲明德尚實、嚴謹治學的鏗鏘節拍。全校教職員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計名利,不圖報酬,一邊建校,一邊組織正常的教育教學。構建起了“治學嚴謹,務實民主,寬嚴相濟,追求卓越,明德尚實”的風氣。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學校生源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自學校變為一所完全中學之後。學生已不僅僅機關、廠礦職工子弟了,一部分農民子女也進入學校學習,尤其是礦山公社紅星大隊村民子女也紛紛入校學習。萊蕪縣革委會於1976年7月26日發出﹝1976﹞75號檔案,將“萊蕪縣職工子弟學校”更名為“萊蕪縣第二十三中學”(按全縣所有學校建校時間順序),同時刻木質印章一枚,即日起原章作廢、新章生效。

此時學校占地面積擴大到26.8畝,初高中均改學制為三年,教學班達到24個,學校教職工增加到121人。在校長、黨支部書記段元明帶領下,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出並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完善教學制度,狠抓教學質量。教育教學質量再上新台階。尤其是 德育工作,享譽全國。

學校從首屆學校黨政領導至首批教職工起便注重德育工作,而且非常注意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萊蕪市實驗中學 萊蕪市實驗中學

1973年秋假後,師生從師範學校搬到新建校園,領導帶頭整修校院,搬運土石、平墊操場。除上課外,大部分時間都安排師生義務勞動。黨支部書記與大家開展勞動競賽,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不花一分錢就把學校操場平整好了。後來又學外地搞開門辦學,建起了小工廠、小農場。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一樣背起糞筐到田野里、大路上去拾糞。拾來的大糞一部分送給西關生產隊,一部分施在學校小農場的地里,蔬菜、莊稼都長得很好,得到上級領導和周圍民眾和一致好評,顛覆了不少人對機關子弟的某些世俗偏見。

領導班子成員 領導班子成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根據《中學德育大綱》的要求,採取多種形式,多渠道狠抓德育工作,使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學校德育最大的亮點有三:一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所有任課教師都能密切結合教學內容,自覺主動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既教書又育人得到了真正落實。二是根據形勢與上級部署開展各種德育活動,如黨的基本路線教育,“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形勢教育,愛國主義與革命傳統教育。後來市委宣傳部就把學校定為社會主義教育試點單位,摸索經驗進行推廣。別外,學校一直堅持學雷鋒活動,把雷鋒精神定為校魂。這些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建立德育陣地,加強實踐活動。先後建起了“團隊活動室”、“少年團校”、“德育教室”、“愛國主義教育展室”、“可愛的家鄉展室”等等。這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成為樣板,全國各地不少人來參觀學習。學校還不斷深入社會大課堂,到工廠、農村,到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先後組織學生到萊鋼、魯中冶金礦山公司、萊蕪電廠、萊蕪農機、西關村、小曹村等單位參觀、訪問,聽他們講今昔變化。

學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贏得了上級領導,特別是國家教委好幾位副主任的肯定和表揚。1989年何東昌副主任來視察,看到校內的巨幅雷鋒畫像時說,在別處沒有看到雷鋒同志,原來雷鋒同志在這裡。1991年全國中國小校長培訓試點現場會期間,國家教委副主任鄒時炎同志曾和我們幾個學校負責人說:“你們做得很好。”學校多次被評為泰安市及萊蕪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等稱號,正發揮了視窗學校的作用。學校德育工作的情況和經驗,《大眾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報紙都曾多次報導過。

1987年9月,萊蕪市人民政府發出﹝1987﹞59號檔案,即《關於二十三中等學校更名的通知》,將“萊蕪縣第二十三中學”更名為“萊蕪市實驗中學”。時為唯一一處市直初級中學,學校迅速向規範化、標準化發展。此時,學校占地面積50.3畝,建築面積13711.65平方米,教職工達到167人。1993年建市設區後,學校隸屬萊城區。1996年學制改為4年,發展到4個級部40個教學班。

這一時期,先後以黨支部書記、校長韓繼炎、孫啟隨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勵精圖治,深化人事改革,通過不斷調整人員來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形成了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教師隊伍機制。

其實,學校從建校起,便逐步形成了一支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教師隊伍。學生在教師的教導和薰陶下,學習勁頭一直很足,即便是從建校到粉碎“四人幫”之後的一段日子裡,在當時“讀書無用論”還很盛行之時,這所學校的教與學的風氣就很濃,不僅白天正常上課時間認真教與學,就是晚上的自習時間,師生們也很認真地工作和學習。晚自習時各教室燈火通明,鴉雀無聲,學生們都在孜孜不倦地看書、學習、做作業。從“文革”前就在萊蕪一中抓教學工作的田申存副校長,曾多次學校的這種風氣大加讚賞說:“這才是股正勁!”正是由於教與學兩部分人都能如此這般努力,所以學校的教學成績一直很優秀。在當時,縣城有兩處完全中學,二十三中在生源稀少且質量較差的情況下,由於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同樣創出了優異成績。1980年高考錄取結束後,這所學校的高中四級兩個畢業班本科錄取13人,班均6.5人,當年名列泰安地區第一。地區召開總結大會時,當時分管文教衛生的於光專員在大會上點名表揚了二十三中,當時震動很大。1986年市里調整教育計畫,二十三中不再招收高中,一中不再招收國中,教育局安排二十三中在當年招收的初一學生中搞教材實驗。1987年9月1日,市政府正式發文,將二十三中更名為萊蕪市實驗中學,自那便開始了好幾門課程的教材及教法等多項實驗。主要有語文、數學的教材教法實驗,英語的教法實驗等搞的時間較長,效果較好,總結了典型材料,在省市有關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在以後的日子裡,又作了多科教學改革實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僅如此,教材教法的改革實驗促進了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使國中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在全市一直保持領先地位。據1989年4月8日的《萊蕪市報》第三版《新聞簡報》載:“市教育局、教研室組織實驗中學、12中、15中開展教學競賽。有260名學生獲獎,其中實驗中學211人獲獎;受將的28名教師中,實驗中學有23人。”

在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關懷和支持下,實驗中學加快發展步伐,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學校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然而學校相對滯後的辦學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的發展進程:校舍、硬體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成為制約學校快速發展的“瓶頸”;學校生源逐年增加,班額越來越大;特種教室無處安置,特長生培養受到極大限制,學生的多元智力得不到挖掘和發揮;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地方狹小,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學校校門口東側長期閒置,造成資源浪費;校門口西側平房陳舊低矮,影響市容市貌;原學校辦公樓不僅狹小擁擠,而且布局單一,給教師們辦公帶來極大的不便。

萊蕪市實驗中學 萊蕪市實驗中學

2002年1月,李艷同志成為學校新一屆校長,實驗中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學校領導一班人組織全校教師召開教代會,仔細聽取上級部門建議,積極徵求民眾意見,集思廣益,努力探索改善辦學條件的新路。經過反覆論證,校領導最終確立了“依託沿街樓綜合開發,以樓養樓,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新路子,引入市場運作機制,合理開發學校閒置資源,聚合社會資金,聯合開發,與投資商家互利互贏,努力改善學校校容、校貌,加快學校硬體設施建設。

為了吸納社會資金,學校對環校園南面綜合樓的開發建設,採取與投資商聯合開發、招標投資的方式進行。綜合樓建成後,一、二樓在協定期限內由投資者有償管理經營,經營期限為50年,校方參與監督管理。在50年協定期限內收益所得歸投資方,到期後學校收回所有產權、管理權。學校沿街綜合樓開發招標順利,由山東煤礦萊蕪機械廠和其它個體投資者與學校共同開發。綜合樓建設工程於2002年8月8日動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2003年月10月20日正式竣工落成並舉行隆重的慶典儀式。前來參加落成典禮的有市政府副市長魏春香同志,市教育局局長陳燦群同志以及區五大班子的領導、區教育局的領導、各鄉鎮教委主任、區直學校和各企事業單位的領導。隨著綜合辦公樓和學校禮堂的交付使用,相應的辦公室、備課中心、鋼琴室、舞蹈室、圖書室、繪畫室、閱覽室相繼啟用。與此同時,拆除了舊辦公室,建立了開放式學校大門,對舊教學樓女兒牆進行了瓷磚貼面,對路面進行了大理石硬化和花磚硬化,學校主幹道兩旁安裝了兩盞大型花燈——“DNA生命之燈”和10盞庭院街燈。學校聘請市園林處專家對校園進行綠化美化規劃布局,綠化覆蓋率達30%。合理配置各種花草樹木,校園內喬灌結合,花草並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綠化設計“學海無涯,書山有路”體現了草木勸學的新思路。造型優美的大型雕塑——希望,寓意深刻,內涵豐富;雷鋒雕像,莊嚴矗立,雷鋒精神,永駐校園;德育長廊,走廊文化,宣傳壁畫,井然有序,充滿了藝術氣息和人文色彩,形成了“校在林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育人環境,學校校舍得到改造和擴建,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豐厚的資源。2004年,學校利用沿街樓經營性用房,置換融資,以招標價更新和升級了理、化、生實驗室,為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搭建了平台。

不僅僅是校園舊貌換新顏,師生的精神風貌也煥然一新,學校積極投入教育革新,教育教學質量有顯著提高。學校率先對社會做出鄭重承諾,取消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家庭作業,拒絕題海戰術,向課堂要質量,提出了“高質量輕負擔”的口號。2002年4月,學校通過制定評選方案和認真評選,評出了13位“首席教師”和16位“教壇新秀”,並讓“首席教師”和“教壇新秀”結成傳、幫、帶對子。首席教師的評選是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大舉措,也是萊蕪市教研教改方面的一大亮點,萊蕪日報、萊蕪電視台對此進行了專門報導,影響極大。一系列的革新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03年3月14日,在青島召開的全省教學研究會上,學校被山東省教科所定為首批省級“雙語實驗學校”。5月20日,全國英語競賽成績全部結束,畢雪同學獲全市唯一一個全國一等獎。2004年9月27日,在淅江寧波召開的“全國第十二屆嘗試教學研討會暨課堂教學說課大賽”上,學校被評為全國嘗試教學先進單位,刁興慶主任獲全國嘗試教學說課大賽一等獎。在歷年中考中學校一直在續寫輝煌,不僅蟬聯萊蕪市第一,2004年有七位同學位列全市前十名,學校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學生評價與考試改革重點實驗學校”“山東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英語特色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學校”,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2004年11月30日,省“首批教學示範學校”評驗團在省教研室主任王景華和宋主任的帶領下一行四人蒞臨學校評估驗收。市區教育局王其海、王鳳軍、呂貴卿、鄒元成、張立軍等領導陪同驗收。評估團通過觀看宣傳片《走進實驗中學》、聽取李校長的工作匯報、深入課堂聽課、與教師座談、問卷調查學生、查閱資料及參觀實驗室、閱覽室等系列活動後,給予實驗中學高度讚譽。宋主任主要概括了以下幾點:1.有明確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2.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建全、規範。3.師隊伍建設工作抓到了要害處。4.圍繞新課程,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構建了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宋主任要求學校要有遠大的目標,不僅要成為全市的樣板,還要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樣板。2005年1月16日,學校被評為“山東省首批省級教學示範學校”。創建省級教學示範學校是省教育廳加強全省中國小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舉措。首批通過驗收的國中全省僅有47處,作為萊蕪唯一的代表能跨進這一行列,是實驗中學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全體師生的共同榮譽。

實驗中學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大力實施文化立校方略,不僅關注物質文化建設,更關注辦學理念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建設、網路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等,形成了具有實驗中學特色的學校主流文化,潤澤了一種昂揚向上、開拓進取、坦誠相見、榮辱與共、與人為善、寬容和諧的人文環境,凝成了推進學校發展的強大合力,為師生成長提供了優良的“生長”土壤。2007年4月22日,經中國教師報和中國教育報刊社新聞研究中心評審,實驗中學榮獲“和諧中國·首屆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創新學校”。2008年8月,學校被山東省文明辦、山東省教育廳等五部門聯合授予“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09年8月16日,組織部、教育局在我校召開中層以上幹部會議,宣布孟廣臣同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上任不久,根據萊城區政府安排,實驗中學就整體、一次性接收了萊蕪一中老校區教學資產及萊蕪一中實驗學校幼兒部、國小部、國中部,組建了“萊蕪市實驗中學南校區”。至此,學校規模擴大為南北兩個校區,共占地144.86畝,建築總面積77675.54㎡、擁有80個教學班,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公辦國中學校。如何管理好、發展好實驗中學成為孟廣臣校長思考最多的問題。

校園文化不僅是育人的隱性課程,而且是校園之內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孟廣臣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經過深入調研,確立了“文化立長校”的辦學思路,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校訓,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教風,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為學風,讓儒家思想在校園紮根萌芽生長。進而學校整體規劃,逐步完善南北校區,建設了古今傳承、中西合璧的特色校園文化。南校區綜合樓“迎門泰山石”、“萬世師表——孔子雕像”深刻闡釋“登泰山,小天下”的人生哲理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人生境界,雕塑“誠信”,主旨明示“立人之本,為人之道”。道路兩側整齊排列著古今中外科學家和名人塑像,樓梯轉彎處是世界著名大學的簡介,激勵著同學們刻苦學習,不斷向科學高峰攀登。校園主幹道西側亭台樓榭,湖山花樹,曲徑通幽。既有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桃樹、杏樹、蘋果、石榴、山楂、核桃、柿子、木瓜、海棠……四季果實飄香,既能供人觀賞,又蘊含著“興旺發達,事事如意”的美好企盼。北校區2011年8月完成了教學樓加固工程,改善了教學條件,給廣大師生盡最大可能提供了安全保障,校園文化也有了新發展。長廊里既有教育箴言,又有先賢經典,樓梯轉彎處是國內名校簡介。2012年在英語廣場上建起了地理公園,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增強了愛國情感。白鴿和學生們親密無間,成為一道最動人的風景線。這種溫馨、儒雅、高品位的校園環境,薰陶著師生,令人流連忘返。

乘著新教育的東風,實驗中學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2009年9月,“2009年山東素質教育論壇”在臨沂市舉辦。在本次會議上,省教育廳高度認可學校落實素質教育的做法。校長孟廣臣同志的典型發言《別樣的寒假作業》引起了強烈反響。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語委主辦的《語言文字報》在“教育創新”欄目,以“涵養文雅之氣深植文化之根”為題,對萊蕪市實驗中學獨特的名著閱讀教育進行了大篇幅報導。10月,學校榮獲由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管理司指導,教育部語言文字報社主辦的“全國百佳特色語文示範校”稱號。2011年4月1日,《中國教育報》用5000字的篇幅,以《自主教育結碩果 特色發展鑄品牌——山東省萊蕪市實驗中學自主教育發展紀實》為題,從“‘自主教育’——孔子思想,儒化教育;‘自主教育’——自主課堂,思辨教育;‘自主教育’——經典批註,人文教育;‘自主教育’——自主實踐,特色教育”四個方面全面報導了學校的辦學經驗。《中國教育報》對萊蕪市實驗中學的報導在教育界引發了轟動效應。

2019年1月15日24時,萊蕪市被正式撤銷,學校更名。

獲得榮譽

學校榮譽 學校榮譽

實驗中學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廣泛關注。學校先後榮獲山東省首批省級規範化學校、首批省級“雙語”教育實驗學校、首批省級教學示範學校、首批省級綠色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山東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山東省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學生評價與考試改革”重點實驗學校、山東省地震科普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山東省英語特色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山東省實施小公民道德建設計畫示範基地、全國教育科學重點試驗基地、全國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優秀實驗學校、全國嘗試教學先進單位、和諧中國·首屆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百家創新學校和清華大學永新遠程教育示範網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學校不斷創新辦學理念,現正朝著“創一流名校,育世紀新人”的辦學目標邁進。

校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六)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鄒平縣特殊教育學校
博興縣特殊教育學校
沂水縣聾啞學校
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
淄博市張店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青島三江學校
青島盲校
青島中心聾校
長清區聾啞學校
濟南市濼源學校
濟南市黎明學校
濟南特殊教育中心
濟南市影壁后街國小
平陰縣特殊教育學校
無棣縣第二實驗學校
青州市東壩初級中學
陽信縣陽信鎮中學
鄒平縣焦橋鎮初級中學
鄒平縣臨池鎮初級中學
鄒平縣明集鎮第一國小
鄒平縣台子鎮店子國小
高密市柏城鎮柏城初級中學
鄒平縣台子鎮中心國小
鄒平縣開元國小
鄒平縣第一實驗國小
博興縣博奧學校
濱州市濱城區實驗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逸夫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第七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第六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第四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第三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第一國小
臨清市丕介中學
聊城市民主國小
聊城市東昌府區河東國小
禹城市齊魯中學
德州市第五中學
齊河縣第四實驗國小
武城縣實驗國小
禹城市實驗國小
德州市實驗國小
高密市開發區中學
平邑縣仲村鎮完小
臨沂市河東區湯頭街道中心國小
高密市夏莊鎮夏莊初級中學
高密市姜莊鎮姜莊初級中學
諸城市密州街道盧山中學
莒縣閻莊鎮中心國小
諸城市枳溝鎮初級中學
莒縣長嶺中心國小
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中心國小
壽光市紀台鎮第一初級中學
壽光市洛城街道留呂初級中學
榮成市蜊江中學
榮成市第三十五中學
文登市實驗中學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鳳林學校
威海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壽光市聖城街道第一初級中學
威海市第九中學
威海市第五中學
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岞山街道岞山初級中學
榮成市第二實驗國小
肥城市查莊礦學校
肥城市白莊礦學校
山東省寧陽英才學校
山東省寧陽第三中學
肥城市潮泉鎮初級中學
肥城市儀陽鎮初級中學
肥城市安駕莊鎮馬埠初級中學
肥城市桃園鎮初級中學
肥城市王瓜店街道辦事處初級中學
肥城市實驗初級中學
泰安第十中學
泰安市泰山區泰前辦事處黃山中學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第二中學
泰安泰山實驗中學
山東省泰安南關中學
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王家莊街道王家莊初級中學
寧陽縣臨邑國小
肥城市孫伯鎮中心國小
高密市夏莊鎮河崖國小
新泰市東都鎮實驗學校
新泰市青雲街道福田學校
新泰市燕鳴希望國小
新泰市平陽國小
山東省新泰市第一實驗國小
泰安市岱嶽區房村鎮澇坡國小
泰安市泰山區泰前街道辦事處岔道庵國小
泰安市泰山區上高辦事處鳳台國小
泰安市岱嶽區良莊鎮西良莊國小
泰安市岱嶽區道朗鎮魚池國小
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顏張國小
高密市姜莊鎮姜莊國小
鄒城市鮑店煤礦學校
昌邑市北孟鎮塔耳堡國小
微山縣微山島鄉第一中學
兗州市第十四中學
壽光市侯鎮東岔河國小
鄒城市第五中學
濰坊市民生街學校
兗州市新兗鎮中心國小
魚台縣實驗國小
鄒城市北宿鎮鑫星國小
鄒城市西關國小
鄒城市匡衡路國小
濰坊市實驗國小
鄒城市第一實驗國小
曲阜市魯城街道田家炳國小
濟寧市任城區石橋中心國小
濟寧市洸河路國小
濟寧市明珠中心國小
安丘市興華學校
昌樂縣寶城街道中學
昌邑市卜莊鎮夏店初級中學
昌邑市圍子鎮宋莊初級中學
昌邑市實驗中學
乳山市城關中學
莒縣第三中學
威海市塔山中學
萊蕪市實驗中學
日照市新營中學
山東省泰安東嶽中學
肥城市實驗國小
鄒平縣焦橋鎮中心國小
日照市實驗國小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濰坊日向友好學校
莒縣城陽鎮中心國小
威海市實驗中學
濰坊市寒亭區實驗國小
濱州市濱城區清怡中學
沂水縣沂蒙中學
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
鄒城市第八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中學
鄒城市第二實驗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